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思考与培训针对性建议
(2022-12-22 16:31: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思考与培训针对性建议
戴庆华
摘要:“双新”教育背景下新教材的培训和实施,是一个理念与实证的交互过程。本文通过对新教材使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提出一些有关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和培训的针对性建议,以期能够为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粗浅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培训针对性;教材使用;问题分析;培训建议
一、教材培训基本情况
2020年9月,云南省开始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省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当年暑期及之后的新高一年级,全省各州市都基本上举办了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教材培训,因而新入高一年级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参加了培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组织和协调下,我省的教材培训包含了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县级的培训,有的学校甚至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举办培训。培训的关键词涉及八个方面:编写理念、整体架构介绍、课标解读、经典课例赏析、重难点分析、配套资源使用、教学方法、新教材与考试评价。大体而言,主要涉及五个方面:
一是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念、整体架构及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等作通识讲解,全面解析教材的架构体系,深入阐释支撑新教材的内在教育价值与实现手段;
二是对学科教材的课程方案、编排方式、结构特征、功用以及教学方法等作解说,让老师们明白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的相关要求,明确这三种不同类型教材的特点和功用。
三是“双新”示范课展示,通过具体课例,呈现“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法。对老师们比较关心的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整合等新的学习方式、教学重难点、配套资源使用等作具体的阐释。
四是关于新教材与考试评价的关系解说。主要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必修课,选择性必修与高考的关联作大体的描述。其中有关高考与选择性必修是老师们最关心的话题,但培训的结果却不是很深入。
五是对整本书阅读的说明,主要介绍《乡土中国》和《红楼梦》的阅读价值、文本特点、思维方法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总体来说,培训偏向于课程改革的理念、教材的系统解读以及教学方法的变革等宏观的层面。各个层级的培训主要围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为中心,结合教材的结构特点、编写意图、使用方法以及新增加的整本书阅读等方面展开。作为初次使用教材,这些针对观念、认知和方法的培训,毫无疑问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从思想和实践的概念层面提示老师们不要开新车走老路。新教材的推出,涉及教学理念、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课程改革发展的理念、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新教材的系统结构特征等方面作整体和方向性的培训,应该是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培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省初始年级的教师经过系统有效的培训后,基本上对教材所体现的课标精神,教材的结构体例和使用方法等都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这为我省顺利使用新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随着教学的深入,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们也提出了一些深感困惑或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遇到的,就是教材的人文单元主题与多元文体组合的教学困惑。教材以某一精心设计的人文主题为单元,其构成的文本不再是孤立的单篇文本,而是包含了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的同类型但不同文体的文本,甚至古今混合编排,形成一个整合意味很强的复合教学单元。这种双目标轻重、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的单元编排,在大多数老师看来,教学明显偏向单元的主题指向或价值追求。从传统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实际上还是强调或暗示“道”比“文”更重要,即文本说什么与如何说相比较而言,教材更注重说了什么的价值,即“道”的功用。但从语文专业学习的特质来说,如何说才是语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为语言与思维始终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基础,而且个性化的经典表达与主旨的指向相比较而言,个性化的语言与思维才是真正属于语文的精华。这种微妙的单元结构,包含了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和诸多的折中思考,对许多老师而言,恐怕一时难以体会,因而使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成了难以落实的任务。教师在处理同一单元的文本时,因受单元主题或专题价值指向分量过重的影响,很难在文本与思维的层面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统一。而同时,真正在教学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高考,则又是以分类明晰而确定的文本来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如此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难以融合统一。
一线老师们在使用新教材时,还明显感觉到光有培训依然无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只好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来应对新教材的内容。最明显的就是普遍感觉教学内容多时间少,完不成教学任务。比如整本书阅读,如果放在课内学习,时间显然不够,如果交给学生自学,学习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很多老师都不知如何处理?只好挑选几篇,把它们编写成高考中的论述类文本来让学生训练。还有就是单篇文本的教学与群文阅读如何整合的问题。如果不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把单篇文本内在的逻辑、组合关系和主旨搞清楚,就去做群文阅读,教师只能从文本的表层组织教学,学生自然也只能浅尝辄止,这样的教学究竟有多少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们希望教材的编写单位能够通过后期的调研反馈,广泛吸取全国一线老师的成功教学经验和方法,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深入教材、教学与考试的内部,进一步优化培训,联系高考等要求,做一些针对性明确,目标清晰,结果切实有用的培训,帮助老师们从观念和实践层面得到全面的更新,实现语文教育教学、考试和立德树人等诸因素之间的合理平衡。
在我们到学校调研的时候,有许多年轻老师反映非常难驾驭教材。一个学期教下来,感觉非常的混乱。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培训的内容太过于理论化、概念化,已经习惯的教学方式很难统一到新的理念和方法上来,比如从习惯的单篇教学向结构性、系统化和整合性极强且内容更广泛的学习任务群转化,需要许多的知识背景和新的方法论指导,这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做到的,尤其是长期在边疆和经济落后地区教学的老师,对他们来说,光是单元教学主题、学习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等词语,就够他们花时间来理解的,这种编写者与接收者词语概念含义的不对称,使双方对话不在同一频道,实现单元教学内部的统一和协调恐怕非朝夕所能完成。对于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来说,在操作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偏向于对单元主题的教学,就难以从细致的文本层面来构建语文的核心素养,如果偏向于语文的核心素养,单元主题的目标就有许多地方照顾不过来。语文素养高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层面来作文本的学习与解读,至于文本本身的立德树人价值,最好就是潜移默化或感悟渗透其间。但这样的教师毕竟少之又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最为关心的,主要还是考试。我们之所以反复提及这个问题,原因在于它的确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学无法绕过的问题。高考作为全社会最为关心的考试,在一定层面上来说,决定着学生的命运,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教师通常表面上迎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所谓新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他们无不是从高考的考点和层级来组织教学的。老教师们还常常告诫年轻教师不要离开高考去做无用功,一定要把教学与高考的目标统一在一起,从学生进入高一的那一刻起,你心里就要想着三年后高考语文的分数。还有一些自主性较高的学校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对教材进行处理和加工。比如有个别的学校,他们对新教材的使用,一般都采用取舍的方式来处理。他们会参照高考的要求,选择教材中与高考考试内容和层级相平行的内容进行教学。其他与高考关联度不大内容则只要求学生自学。有的学校甚至只对教材中的古代诗文进行教学,其他的一概放弃。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培训,如果要谈针对性的话,我们认为,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应该将考试与教材的使用统一为一体,担负起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成绩的职责。因为高中的语文教学与高考本身是如水乳一般高度融合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写作,它在教学中所占的位置和比重,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教材中却没有完整系统的写作单元,对写作的目的功用、文体知识、方法技巧和层级评价等作具体全面的介绍。老师们只能参照高考作文评价的标准,做应试的八股文训练。这种以所谓的“约束与期待”为特征的作文训练,基本上压抑了学生的鲜活思想、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消解了个性化语言对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等等思考,这是高中语文教学最为暗淡的一个方面。
三、教材培训针对性思考
如果要进入学科核心素养领域,追求更高质量的培训,以达成结构化可发展的素养和能力,无疑还需要在更高更远的层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目前这种自上而下,以预设的价值目标和臆想的方法为主导、颇具行政宣传特征的宏观培训,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要求,给人在认知领域和实证空间的扩展性明显不足,它给老师们的潜台词就是“你必须接受”“必须听我的”,这是否切中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核心,是否能够在实证的层面让人觉得非常合理合情,觉得切实且需要,让教师从理性的层面认识到,我们真的必须这样教才是最好的选择,不至于误人子弟等等问题,从根本上并没有解决。因此,教培依然还有许多的提升空间。作为教材的编写者不仅仅只是把单纯的教材培训当作一项工作和任务,而不考虑其他的利害关系。除了做宏观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引和开示外,还必须从微观的教学层面,解释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内在而具体的联系。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即是从教材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任意选出一个点,都能证实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价值和意义。让老师们通过培训,能够解决教学中与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比如,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如何发生的,其过程具有怎样的生成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达成预期的建构结果;这个过程是否与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的结构认知方式有一致性或者相联系。又比如,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具有怎样的特点,发展与提升有何区别,它是如何实现的,它与文本的类型、文体或写作有关系吗?不同的思维方式需要在什么样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实现发展与提升,如何判断它真的发展与提升了,这个过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本的解读有何内在的联系?语文教学中所说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怎样发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这才是培训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老师们比较需要和关心的问题。就目前的培训来看,在学科与方法论的层面,本身与新课标、新教材的思想尚是有一定的距离。实际上,从科学与实证认知的角度来说,培训应该是从学科具体的层面展开,通过对教材与教学问题的具体问题和细节的处理,从方法论和认知层面来展示和证实新的观念和变革,从而得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宏观理念,而不是用一套预先假设的理论和方法规范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四、教材培训针对性建议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认为,教材培训的针对性应该在深刻和广阔方面有所拓展,特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一)仅有课程的通识认知是不够的,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对老师进行更高层次的文化背景和专业性培训。比如教师在现当代哲学、教育学、思维学、认知心理学、文字训诂学、系统论、教育价值论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与现实需要尚有很大的断层,需要加强学习才能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教师还需要了解当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现状,以求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先进的工具和更广阔的视野。
(二)教师尤其要对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经典审美理论有一定的认知,如此才能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与审美创造方面胜任教学。
(三)教材的主题单元结构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存在不相兼容的地方,应该给老师们提供具体平衡与整合的技术支持。
(四)教材应该有系统完整的写作内容,从写作的社会需要、个人发展、文体知识、技巧方法和评价层级等等方面,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写作概念,让学生们在规矩和法度中尽情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化语言。就像下象棋一样,首先知道规矩,然后才能发挥才智。
(五)教材培训者应该通过培训的双向反馈,主动修正教材设计和编写方面存在的瑕疵,纠正一些认知上的不足,将教材的水平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层次,使之在国际上拥有自己的地位。有教材编写者认为,所谓的单元编排来自于真实的阅读状态,这其实是一个容易让人误解的看法。生活中的真实阅读,有大部分都来自于娱乐和消遣,它的目的性与学习、工作、科研等的追求根本不是一回事。只有建立在求知、审美、传承和创造文化、修身、科研等等层面的阅读,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阅读。教材所倡导的应该是语言文字的专业性阅读。
(六)教材、教学、评价和个体的社会化成长等培训应该是一体的,培训者应该把整个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自己的职责,切实提高培训的广度、深度以及适宜性。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2022年9期)
前一篇:教育需要蓝图,更需要坚定立场
后一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