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为中心,从八个视角,搭建面向未来的学校美学场景
(2022-12-11 16:36: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以设计为中心,从八个视角,搭建面向未来的学校美学场景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与时俱进的学校建设,也呼唤未来学校的前瞻建设。为了使学习随时都能发生,未来的学校建设必然以场景为中心,让场景本身具备学习和育人价值。
12月9日至10日,未来场景美学全球设计峰会线上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先锋教育设计师、国内有卓越实践的中小学校长、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云端相聚,开启了一场教育场景美学的深度研讨和共建之旅,从学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空间设计、品牌设计、课程设计、教育科技、管理美学、人文美学出发,攀登教育设计的未来之山。
开题报告
重返心灵的设计,重返心灵的教育
一所学校建成之后至少要使用50-100年,学校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值得我们汇聚所有最好的资源。教育设计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人的心灵成长,设计出能够不断提供影响和动力的“场”。从心灵出发的教育设计,是关乎人的完整性的设计,是关乎学生成长全维度的设计,是完整思考未来一生的设计,也是完整思考未来世界的设计。
01
建筑设计与场景美学
建筑本身就是哲学、科学、美学、文学、历史的文化综合体。以学为中心的未来学校建筑设计,更需要跳出模型思维,讲出“独特的语言”,重视文明价值、文化底蕴、科学应用和教育目标,使其既可以支撑新型学习场景的发生,又能够呈现出艺术本身的育人之美。
Crossboundaries事务所联合创始人董灏认为,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教育建筑一定要以儿童视角、以青少年的成长为出发点去设计。满足青少年时期孩子对外界的好奇心,可以让建筑与操场形成对话关系,让青少年们不排斥运动;可以用颜色增彩,让学生更有兴趣在学校里停留更长时间;还可以利用教室和教学家具不同的组合方式,打造灵动教学空间,创造即兴式学习,而学生们社交、学习的空间在校园里也应该处处都有。
张健:美的教育,从“建房子”的时候开始“层层上色”
“我们塑造了建筑物,而后建筑物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几千年来,形形色色的建筑凝聚着文化、技术、艺术的变迁和发展。作为青少年儿童成长主要场所的学校建筑,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生。深圳红岭教育集团校长张健认为,美的教育从校园建筑的设计建造开始,未来的学校拥有错落有致、与未来学习相互匹配,让孩子发自内心喜欢的建筑空间。而学校空间的灵动多变和色彩美化,同样对孩子的审美感悟、气质、风度、格局、胸怀等的形成至关重要。
于皓辰:学校建筑设计应布局多样化学习空间
有一些传统学校的空间布局存在千篇一律、缺乏对使用者需求的关注,公共空间不足的弊端,未来的学校建筑应该有什么新特质?未来的教育空间应该是什么样的新样态?丹麦BIG建筑事务所高级建筑师于皓辰认为:未来学校建筑,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开放式学习;构建情景式学习空间,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开拓非正式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张人利:设计有教育灵魂的学校建筑
什么样的建筑才是有教育灵魂的学校建筑?上海市静教院附校在仅仅23亩的土地上,通过别出心裁而又科学严谨的建筑设计,解决了学校“软件硬,硬件软”的问题。校长张人利认为,学校建筑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关注到了学段的特殊需求,并且具备充沛的体艺资源,真正服务于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自然人;成为适合未来发展的社会人”的教育理念,可谓是有教育灵魂的学校建筑。
吴林寿:重建成长环境与自然的关联度
建筑的在地性如同教学的因材施教,体现为与所在的土地取得联系,发挥场地优势并通过感官来呈现当地风土人情。WAU建筑事务所主创建筑师吴林寿在设计山西120师学校时,从地貌、场地、气候三个因素考虑,通过山峦起伏的建筑形象建立与周边山景视觉上的联系;从当地窑洞获得启发将学生活动场地与屋顶相结合,建立行为上的联系;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重建山西120师学生成长环境与自然的关联度。
02
景观设计与场景美学
美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景观在丰富学生审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在校园景观构建的多层次“内容”中,走向主动学习、走向个性化学习,由此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创造更多可能性,也让校园景观释放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在设计著名的“全世界最棒的幼儿园”之前,日本手冢建筑事务所创办人手冢贵晴带着两个孩子去看了场地。孩子们在现场本能地奔跑给了他灵感。从儿童的特性出发,他打造了一所像屋顶上的“游乐园”那样,可以让孩子们在上面尽情奔跑嬉戏的幼儿园。无论是藤幼儿园,还是木库幼儿园或其他教育建筑,手冢贵晴始终关注儿童天性,最大程度呵护他们的成长自由。设计幼儿园,是在为谁而设计?不是家长,也不是园长,而是孩子。
秦波:自然环境,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基因
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教育集团书记兼校长秦波认为,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将大自然请进学校,把学校接入大自然”,一直是童心追寻的育人方向。秦波致力于在顺势而为的美育空间中展开自然而然的审美教育,校园的一景一物都能被赋予场景美誉的功能。自然与美,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基因。学校整合家、校、社,创生了系列自然生态劳动课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展开,让儿童在大自然中体验到生命的真实和美好。
阮昊:校园设计应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
孩子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学校?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创始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阮昊认为,一旦我们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空间类型难免带上“管控”色彩。只有站在孩子的视角,思考和设计才会豁然开朗,真正符合儿童发展的规律。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后,他总结出孩子们心中理想学校的三个基本特点:多层次空间,便于儿童“独立”与“社交”的交替发生;泛学习空间,能够适应儿童不同时长的学习;连续性空间,可以让儿童快速到达校园任何地方,拥有亲切的空间体验。
03
空间设计与场景美学
学校空间是由内而外生长的。学习不只是发生在教室里和课堂上,而是发生在学生足迹所至之处;教师不仅仅是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等,而是有更多样的空间适宜其学习、交流;空间环境应该配合学校的育人目标,为课程展开而设计,为学习方式的推进而设计,也为一份心灵的闲暇、静默的独处、意外的成长而设计。
杨欢:以美学经纬“再织”校园空间
每个人天生就是一个学习的有机体。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学校空间环境设计中心总监杨欢提到,教育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唤醒”每个学习者。学校的空间设计,应该是能开启每一个人无穷学习力的共生圈。多样化的场景,是故事引领、多元融合的,承载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具有美学气质的学习社区打造,以主题社群的概念和美学元素体现,对应不同的功能区。校园的各种场景交织,学习方式也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吴昕:契合学校品牌定位的空间设计
校园空间的利用和改造,需要契合学校的品牌定位。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课程办负责人吴昕介绍到,该校提出了“未来小镇”的定位,将校园打造成多生态的小镇。通过打破学习与生活的边界、学校和社会的围墙,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生活即教育。教室或公共空间被改造为小镇农场、生活气象站、流动科学馆、龙樾cool、龙樾“法庭”、流动博物馆、学生休闲空间、龙市等“机构”,发挥不同的教育价值,重构了学校的教育空间。
普拉卡什·奈尔:打造以学习社区为基础的学校
打造以学习社区为基础的学校,不仅仅是关于建筑,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学校设计领域的全球最高荣誉A4LE麦康奈尔奖获奖者普拉卡什·奈尔认为,学校外的世界是一个网络模型,教育要遵循这种新的网络模式,所以学校也必须改变,以便孩子拥有适应未来的技能。重新设计未来学校的学习和教学空间,应该让建筑空间以学生为中心的,实现多种形式的学习,比如从自然中学习、艺术远程学习、社会和情感学习,而不仅是教室内的学习。
徐瑛:唤醒教育空间,建设各美其美的校园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徐瑛认为,给校园赋予“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气韵,需要为校园设计注入两大元素:生活场景与特色之魂。唤醒教育空间,即是让教育空间富有育人价值和功能,让儿童在校园里享受美学生活、课程生活、共创的生活体验。有质感的教育空间设计,要在色彩搭配、选材质地、家具配套上下功夫。通五感的教育空间设计,能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让空间与课程链接,提供给教育教学课程实施的更多可能性。
04
品牌设计与场景美学
如今,“品牌”二字的含义已不止于依靠一个单一的LOGO去传达学校的品牌形象,而应是系统地呈现,核心在于形成一种精神文化,将每个学校的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通过外显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创意自由的方式,将教育流露于空间物态之中,达成于文化共识之下,升华于美的共鸣之上。
冯永:从设计思维出发,重新打造学校品牌
莲南小学通过“设计思维”来打造学校品牌。在品牌定位上,用莲来表达对“自然教育”的理解,生成“自然芬芳”课程体系;在品牌表达上,学校logo设计由“莲花、儿童和印章”三种元素组成,莲花代表“自然”,儿童代表“生长”,印章代表“传承”,并设计了校园吉祥物“莲莲”和“南南”;在品牌行动上,学校“以万物为教材,以世界为课堂”,让学习回到知识生成的现场,实现以课程拓展教育资源的目的。
刘霞:品牌设计传递学校教育价值
好的品牌设计让学校的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展露无余。刘霞总监分享了五个设计思路:一是通过深度观察发现学校的教育价值,拓宽学校的品牌宽度与容量;二是将地域文化凝练成学校品牌,并用一套视觉体系来传递;三是重视校园文创,通过设计一些特别符号,让审美进入教育生活;四是借助IP萌宠来体现学校的文化魅力;五是将校园导视系统拟人化,让细微的东西也能发光。
李洁:学校文化如何美进人心,用得开心?
李洁校长认为,学校文化要以人为中心,“美进人心、用得开心”。
“美得有心思,才能美进人心”。云锦小学从文化典籍和云锦中吸取文化养料,用设计语言传递文化理念,用审美场景陪伴孩子成长,形成具有辨识度的美的文化;“有故事发生,才能用得开心”。除了审美设计各种教师研修和师生文艺活动,学校还建成了蚕丝博物馆,汉字博物馆等儿童自建博物馆,让孩子们用得开心,各种故事不断生成,培养一种探究习惯,打开成长的可能。
张烁:学校标识和展示系统如何呈现?
张烁致力于找到学校设计和创新教育的融合点。他以学校班牌、指示牌、文化墙等元素为例指出,学校标识的设计和展示是一个思考与平衡的过程,要让看得见的教育和看不见的教育,主动、被动以及鼓励的教育都能汇聚于此。同时,这一系统还需要加入动态的、能够随自然变化的东西,将身体和图像的尺度用一种特殊的标识体现出来,让孩子找到与自然的连接,让建筑的、空间的、严肃的和轻松的、趣味的、富有想象力的两种面孔融通。
05
课程设计与场景美学
当下,学校的学习重心越来越从理性知识转向综合认知。因此,学习的方式必将越来越注重问题导向、生活场景、挑战自主,注重选择性,注重系统融合。将课程的设计实施与场景相融,在真实环境中建立起强互动的教育关系,能构建真正可以发展学生多元能力的课堂。
冯果川:用建筑课程,为孩子提供认知世界的阶梯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首席建筑师,童筑文化儿童教育创始人冯果川认为,建筑是人类的本能,是孩子不可遏制的天性,让孩子学建筑学,是让他们去学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他通过搭建与建筑相关的各种装置、游戏、活动、课程,并植入PBL教学方式,激活孩子们的认知力、感受力,去领悟建筑学的内核逻辑,学会用模型、动手的方式来思考;让他们通过感受人与建筑的关系,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朱乃楣:让教育成为一段美的历程,需要浪漫、精确且综合的课程设计
上海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谈到,为了让教育成为一段让人因内在的美感而自主发展、精神丰盈的美好历程,学校用25年的时间探索完善了课程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了“上午学科学习,下午综合学习”的课程安排,并针对低、中、高段学生的状态为综合学习提供了“三段递进式”的综合课程,让小学教育的不局限于“浪漫学习”,实现了“浪漫、精确、综合”的小循环,以实现学习的根本目标: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生活。
王贴民:用丰富场景激活课程的美育价值
成都绵实外国语学校常务副校长王贴民讲述了场景与课程结合的美育价值,该校把“学田”作为课程实践的关键场景,结合课程内容创设了以百花园、百草园、种子博物馆、银杏广场等以“四园两馆”为代表的多种场景,课程内容从高度、广度、深度等维度在不同年级的场景实践中螺旋上升,让学生在”三色学田劳动课程“中美好生长。
06
教育科技与场景美学
学校场景,还应该致力于培养“自由创造者的协作精神”。在人工智能时代,将在很多方面突破人所能抵达的认知和能力。从“技术”到“科技”,未来学校需要展现出更高的育人价值追求,将科学思维与技术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美创新,培养学生更好的思维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潘东标:信息科技赋能教育场景美学
信息科技如何赋能场景美学,推进数字化战略的校本行动?南京市教育局的副局长潘东标认为,科技赋能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新定位、驱动新力量、育人新场景、教师新素养的四个方面。未来学校将打破学校与社会间的壁垒、扩展学校的边界,吸纳更多元的社会参与者,建立更包容的教育生态系统,让学习更自然而然地发生。
卢晓飞:用教育科技构筑学生成长平台
云谷学校中小学科创副校长卢晓飞介绍,云谷研发了一套基于全人教育的学生成长平台,包含培养学生自驱力的成长目标系统,关注行为养成的好习惯系统,支持精准教学的作业任务系统,支持评估前置的过程评价系统,全人视角的成长画像系统,让老师们的日常工作都能得到阶段性反馈,所有过程都清晰可见,也让教育教学的全生态数据融通形成成长曲线,孩子们的成长由此流动起来。
程海英:“艺术+科学”跨学科融合教育新方向
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充满创造力的教育。重庆有云朵艺术科学实验室的创始人程海英认为,艺术和科学就是两门极富创造力的学科,若能将艺术与科学有效地联结、融合成一个整体,就能帮助学生实现跨越学科学习,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知识全面理解的长效性。
蔡苏:教育元宇宙新场景:打开未来教育的另一扇门
如果元宇宙时代来临,教育会如何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蔡苏认为,我们首先要了解教育元宇宙具备交互性、沉浸性、多元性的基本特征,其次要明白教育元宇宙的支撑技术及应用场景,最后就是思考如何让教育元宇宙在现实世界落地,如何利用轻量的设备,优秀的教学设计,让技术赋能教育。
07
人的场景美学
人是学校最大的场景,教育之美与人之美亦紧密关联。在校园里,师生的身体健康美,形体美,容貌美,衣着美,风度美、内涵美,是美的隐形课程,是学校最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学校美育的最大资源。
张延银:真正美的校园要回归到人的价值
美的校园空间会帮助孩子获得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延展到更高的生命层次,帮助学生养成完整强健的人格。一个真正美的校园要关照并回归到人的价值,具有无时无处不在的生命气息。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张延银一直在寻找一个故事,期许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可以被听见,被看见。学校以《小王子》为灵感,在学校里创造了一个“B612星球”,为孩子们的成长留白,让他们拥抱更多创造,让学校重新放射光彩,滋养生命。
马志娟:教师之美,是校园里移动的教育“场景”
教师的美是如何形成的?爱哲安民未来学校校长马志娟分享了学校教师的三种美:小而美:建立在关系,而不是规范基础上的班级管理,老师会展示出更多的理解、共情、关怀这些柔性的要素;真实的美——给予教师成长的空间,就像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那样相信老师;自主的美——学校的组织架构是网状的,老师在不同的工作小组分别承担领导者和协作者的角色,跨学科和跨班级活动,老师轮流来组织和实施。
易晓明:学生之美,是学校场景的最高追求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美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易晓明认为审美素养不只是审美艺术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强调学生能够把这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运用。如何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易晓明建议:一是学校要构建艺术课程、生活美学课程、生命美学课程以及学科美育相结合的大美育课程体系。开展审美体验和创作实践教学,创建具有艺术美感的校园环境。二是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国民终身美育体系,营造潜移默化的家庭美育氛围;发挥资源优势,开展联合家校的美育活动。
08
学校管理与场景美学
学校场景,包含师生未来生活的关键要素:科学的思维、突破的勇气、利他的观念、平衡的心智等。科学、民主、规范、高效、审美,当代学校管理交织着理性和感性、审美与现实等美学基本问题。对学校管理场景进行观察和讨论,有利于厘清教育管理本质,生发学校管理美学,助力美育信心和力量,引导师生迈向更美的教育生活。
顾丽芳:学校管理美学中的美善结合
当代学校管理取向已经从科学、民主、规范走向高效与审美,江苏省常熟石梅小学校长顾丽芳认为,美善结合,是美育的核心意义,而学校管理之善,也是学校管理美学中的首要课题,通过思考学校将校园的美丽风景打造为引领学生学习的生动场景背后的管理美学内涵,顾校长发现,学校管理的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资源之用”的认识与发掘、对“文化之重”的景仰与激活以及对“关系之要”的尊重与建设。
王昌胜:学校会议需要一场“极简主义”
会议室一直是学校效率低下的重灾区,那么如何为学校会议瘦身呢?湖北省宜都创新实验学校校长王昌胜认为,学校会议要走向“极简主义”,关键一环是要甄别哪些会议值得开。他的判断是,有助于促进组织创新发展的创意发掘会议可以多开,价值较小、效率低下的信息传达会议尽量少开,解决问题的决策决定会议因需召开,自下而上的工作推进会议适时而开。
王智慧:构筑和美场域,拓展学校价值空间
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深圳南山区华侨城小学校长王智慧认为,我们当下所谈的教育场域构建以及学校场景建设,本质上就是拓展学校的价值空间,价值空间越大,就越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能性。而华侨城小学通过一系列让建筑渐渐隐身的改造以及打造融入大自然的教育场景等方式,发起的一系列基于学校场域的教育行动,最终让学校的价值空间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发展机会。
前一篇:教师成长的独孤九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