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的差距在哪里?
(2022-12-07 16:29: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的差距在哪里?
年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很容易在教育教学中“栽跟头”。那么,年轻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追赶上资深教师的脚步,才能在教学中找到职业的成就感呢?
首先,年轻教师由于刚入行,语速普遍较快,语言平铺直叙,所以重点的地方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重点不突出,学生似听非听,“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其次,年轻教师往往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多人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办事情,认为这些问题很省力,学生肯定会做,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想法。
再次,新教师只注意“曾经讲过”,往往很少给学生训练的机会,而学生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践训练,缺乏体验的机会,使得知识只能浮于表面,眼高手低。
年轻教师从怕讲到敢讲,从敢讲到熟讲,再从熟讲到会讲,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首要解决的是放低重心,不以自我为出发点,切记“眼前的学生不是我,我更不是眼前的学生”。这是年轻教师要经历的第一步,“讲过”只是推开了门,“掌握”才是“脚迈进了门”。
年轻教师大都想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备课中的书头教案、电子教案、文本教案都书写得认真、规范、详尽。然而,结果却常常不能如人意。学生普遍对年轻教师的课缺乏兴趣,成绩也较差。
要知道,教师写好教案只是上好课的一小步,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许多更为细致的步骤。
年轻教师往往对教材理解不深、不透,只是完成了一份工整的教案,不代表就可以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只有熟悉教材,了解学生,才能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的变化,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时教师才能得心应手,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来到学校后,往往都会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不体罚,也不变相体罚,与学生平等友爱地相处,将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也不轻易对学生动怒、发脾气,这是非常正确的行为,但仅仅止步于此,还不足以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健康的师生关系。
比如,若是教师把自己的身份放得很低,平时和学生打成一团,就会出现课堂纪律每况愈下的情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随意发言,扰乱秩序,而教师却无力招架,拉低了班级的学习效率。
诚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但对学生的友善也不能没有标准和尺度。新教师往往与学生亲如兄弟姐妹,毫无距离,但距离感没有了,威严感也会褪尽。教师应做好严肃和友善的平衡,既让学生信任自己、亲近自己,又能让学生在关键时刻欣然接受自己的管理。
“批评”在教育学中是指对学生不良行为所做的否定性评价,常常能引起学生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从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年轻老师在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时,常常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当众训斥,或频繁“调动”家长,甚至采取更严厉的方式,而做不到冷静、沉着。
批评不仅仅是“挑毛病”和“找错”,教师更不应该以“批评”为借口对学生进行数落、训斥和挖苦,否则学生将会对教师产生恐惧、反感甚至憎恨之情,致使成绩的下降,甚至酿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批评不等于训斥,教师应讲究批评艺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争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惩戒有“惩”和“戒”两层含义。“惩”即处罚,是一种手段;“戒”是警告,劝诫人改正错误,是这种行为期望达到的目的。
“体罚或变相体罚”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直接伤害,是糟粕,但惩戒不同,惩戒不是打,也不是辱骂,它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但现实中,有些新教师会把惩戒和体罚划为等号。
合理的惩戒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有惩戒权,也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惩戒权。年轻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特别要掌握好惩戒的“度”,惩罚学生时,一定得三思而后行。
前一篇:突破阻碍教师成长的八大瓶颈
后一篇:回应青年教师的24个“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