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师范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2022-11-29 16:58: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以高质量师范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刘起军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识,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回望过往百年历史,实现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如何锚定新坐标、扛起新使命,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作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的力量,是摆在所有师范人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
01
时代呼唤: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师范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如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单独章节予以重点阐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可以看出,时代越向前,社会越发展,人才的支撑作用就越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就越凸显。因此,作为教育和教师“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必将肩负独特而重大的使命。
第一,从教育现代化的视角来看,高质量师范教育是助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直接影响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既是社会进步的受惠者,也是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兼顾全民素质规模性提升,这就需要不断增强教育的力度、强度和效度。不仅要实现教育手段、方法、载体等“物”的资源的现代化改造,更重要的是要持续供给“教师”作为教育现代化“人”的要素,要依靠更多优秀教师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人的素质、能力、认知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型。从这个意义上看,师范教育特别是高质量师范教育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光荣使命。
第二,从共同富裕的视角来看,高质量师范教育是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既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动力源,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对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教育作为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创造性劳动,需要知识、能力、责任、情感以及条件保障等多方面的投入,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好高质量师范教育,造就更多优秀的师资,直接影响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基础的战略性工程。
第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看,高质量师范教育是助推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举措。现代化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发展上,更指向“人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要,更确切地说,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依靠教育,更离不开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从这个角度上看,发展师范教育特别是高质量师范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落地生根不可或缺。
02
价值形塑: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质量师范教育的应然状态
依照前述,教育和教师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呼唤和期待高质量师范教育。那么,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高质量师范教育应体现怎样的特质呢?
首先,应指向更高水平。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探索,追求的是全方位、深层次的高质量发展,蕴含着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为的师范教育除了遵循自身内部的本质性规律之外,更需主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师范教育的新内涵、新要求。这个新内涵、新要求就是要以更高水平的师资培养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而这种更高水平强调的是“质”的提升,体现的是一种以高质量为特征的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
其次,应致力教育公平。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教育公平体现在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上,而这些公平的实现关键在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国际教师问题工作组”报告指出,“教师是保障教育公平、教育供给和教育质量最有影响力、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师资匮乏是影响教育公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亟须通过高质量师范教育来培养更多高水平师资,以缓解地区间师资配置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助力实现教育公平。
再次,应追求更智慧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智慧化、信息化的现代化。当今新技术革命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同样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强调:“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师范教育,显然应是这种更加智慧化的师范教育,应主动拥抱新知识、新技术,紧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潮流,激发技术和创新要素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中的潜能和活力,以智慧化的师范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最后,应是更加开放的师范教育。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开放的全时空观,不仅将实现自身更高水平的发展,也将致力于以己之力加速人类现代化的探索。这种场域下的师范教育显然应是区别于传统的、更具开放视野和格局的师范教育,它应从一个相对封闭且单一的体系转向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体系,不仅要体现在以自身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未来卓越师资上,还应秉承一种开放视野,与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教育实现有效互动和协同,加速形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教育合力。此外,它也应是指向世界的,是一种以更大的自信、更高的视野、更广的胸襟为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师范教育。
03
主动作为:师范大学如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发出了面向未来的“总号令”,师范大学如何依令而动、随令而行,在主动投身并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应有哪些新作为?
一是要坚持立德树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师范大学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主阵地、主渠道,肩负着“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特殊使命,更应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坚决扛起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锚定新征程中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价值定位和时代方位,毫不动摇地坚定建好师范大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聚焦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师范人才培养,切实承担起培根铸魂的职责,全力书写立德树人的时代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提供更多的未来卓越教师。
二是要强化内涵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对高水平、能促进教育公平且具有智慧开放特质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而要达到这些条件,师范大学必须走好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首先,要加速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全面提升师范生源质量,让优秀的人报考师范大学,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把优秀的人变成优秀的老师。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为目标,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最后,要坚持需求导向,心怀“国之大者”,聚焦教育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释放学校人才、科研等要素活力,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产出更多科研成果来彰显价值和担当。
三是要锻造师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对于师范大学而言,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师范教育,必须坚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毫不动摇地把人才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关键一招”抓实抓牢。“一个学校的最后成功,就靠教师”,这是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国立师范学院首任校长廖世承的治校方略。延承到如今,“人才强校”的办学传统已深入骨髓,“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善待人才、用好人才”已成为学校最大的行动共识。面向未来,坚持好“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用优秀的人来培养更优秀的人”的人才理念,全力锻造一流师资队伍,应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办好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办学自觉。
四是要注重协同提质。师范大学要走得更远、更好、更出彩,构建协同开放的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是关键之举。一方面,要加快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创新共同体,以跨界融合实现共赢发展。2022年年初,教育部启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创造性地提出“以组团帮扶方式支持薄弱师范院校发展,推动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群”,就是师范院校合作共赢的生动实践。湖南师范大学作为10所牵头高校之一,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成效导向,致力于组团内校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取得了明显的协作效应。另一方面,要主动融入地方基础教育体系,构建政府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师培养实践共同体,提升师范教育对基础教育的适契度和服务力。此外,还要深化教育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师范教育上的互学互鉴,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五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中国式现代化呼唤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师范大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客观地讲,在过去几十年师范教育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师范院校受“去师范”的影响,师范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面对新期盼、新责任、新要求,师范院校特别是高水平师范大学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道路自信,坚持回归师范本源,深耕师范主业,以更加主动的作为,切实肩负起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好未来卓越教师的使命。湖南师范大学这些年坚持走稳走好师范之路,师范特色不仅没有弱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得以加强,每年招收的本科师范生比例不断提升,大批师范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任教,学校在坚守师范初心、保持战略定力建设有气质、有品格、有情怀的一流师范大学上闯出了一条新路。
作者简介
刘起军,湖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2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