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文本”能力提升之我见
(2022-11-24 08:26: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校长“文本”能力提升之我见
非常有幸,聆听了《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编辑部谢凡主任主讲的《专业表达:以专业方式讲述学校故事》。谢老师用幽默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将诸多校长一直头疼的“文本”问题,从选题、结构、行文、发表等方面深入浅出的进行了讲解,结合自己日常写作的经历,浅谈校长“文本”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想得到的美丽---“我敢写”
在学校管理中,诸多校长都有过“事本”和“话本”的经历,但鲜有校长有“文本”的经历。所谓“事本”就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事务,校长都要去处理、解决。所谓“话本”就是校长在报告、演讲、例会等公众场合都会将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传递出来。而所谓“文本”就是校长要用文字将“事本”中的典型事件或案例叙述出来(叙事写法和案例写法),亦或是用文字将“话本”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表达出来(论文写法)。
对于“事本”和“话本”,都是诸多校长的强项和拿手戏,关键难在“文本”。不知有多少次我也激动地拿起笔想把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写出来,不知有多少次我也欣喜地打开电脑想把已经写好的稿件投出去,但担心太多、顾虑太多。直到一年前在一位“长者校长”的鼓励下,我认真总结、深度思考、反复修改,撰写了两篇关于教育改革的小论文并勇敢地投了出去。当看到稿件先后被发表的时候,真的是欣喜若狂,这种意外的惊喜激励我从那时起经常坚持写一点东西。
万事开头难。当你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后,你会觉得“文本”这事儿并没有那么可怕。相反,这种成就感会让你在办学过程中更加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二、看得到的风景---“我会写”
(一)挖掘“写头”的意识。校长的“文本”旨在阐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反映办学过程中的鲜活事实和案例,传播办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成功做法。所以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种富有代表性的故事和案例,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专题总结,从而凝练出经验,以此作为校长“文本”的“写头”。
(二)利人达己的心态。校长的“文本”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我写的文本别人愿意看吗?我写的文本对别人有帮助吗?我写的文本能产生共鸣吗?本着这种“利人”的初衷,即便写出来的文本没有被发表,但也有真情实感,依然是一件乐事。
(三)必备技能的自学。校长的“文本”能力与作家不同,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不需要多么精妙的构思,也不需要多么飘逸的文风,只需要掌握必备的“文本”技巧。例如:如何选题?如何立意?如何表述?如何行文?如何设置名称?如何设置标题?等。在经过系统的自学后,以上技能并不难掌握。
(四)坚持不懈的实操。鉴于以上三个基础,剩下的就是坚持不懈的实操了。刚开始先从小短文写起,哪怕是几句话、几行字,只要是触动内心的感悟、真情实感的流露都可以写下来。在坚持写小短文的基础上,融入鲜活的案例和鲜明的见解,变成了一篇小论文。这样不间断地坚持写下去,灵感的到来便指日可待了。值得一提的是,没有几位校长的初作就一定能被发表的,这需要屡败屡写的信心和坚持。
图片
三、走得到的景点---“我想写”
史蒂芬·平克曾言: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也就是说,校长的“文本”要不断克服混乱,经历从“网状-树状-线性”的厘清过程。这个厘清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痛苦的,但也是校长再次梳理工作、总结经验、凝练观点的过程。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纵观各个名校的办学历程,势必都经历了“教育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表达-改进实践”的过程。而诸多校长在前四个过程中都是游刃有余的,正因为没有掌握成果表达的“文本”能力,致使以上流程没有闭环,致使诸多校长行走在“低效的勤奋者”之中苦不堪言。静心想来,解决这种痛苦的“良药”就是激发校长内心“我想写”的动机。
综上所述,校长“文本”能力的提升,要有想得到的美丽-“我敢写”的勇气,要有看得到的风景-“我会写”的技能,还要有走得到的景点-“我想写”的动机。只有这样,校长才会以专业的方式讲好学校的故事。
前一篇:学校管理的五个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