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审美是最高级的教育表达
(2022-11-21 16:14: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一所学校的审美是最高级的教育表达
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这句话蕴藏的哲理,深悟教育之道的人都会产生共鸣,并为教育的神圣和浅表的认知而汗颜。
作为一名教育者,当一群孩子朝我们走来,我们可曾对得起他们的眼睛,可曾思考那一双眼睛的背后,是一颗记录生命追求的敏感心灵。
作为儿童生活学习的校园,我们让孩子看到了什么?要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那些话是否引起孩子的共鸣;要让每一个空间都育人,那些空间表达能否让幼小的生命得到滋养?
环顾我们今日的校园,场景布置上往往有点浮夸——贴满墙壁的理念、标语、奖牌、宣传牌,一张比一张严肃,一张比一张格式化。这些一轮又一轮不断更替,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更替的设计,到底让孩子看到了什么?
一所学校的审美是教育最高级的表达。或许,我们应该从审美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设计和改造校园,让孩子看到的东西,都能成为他生命成长的文化基因。
01
从审美角度去审视教育
学校呈现的各种物象,本质上是人和世界的一种关系状态。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教育,可以让各种教育问题“现出原形”——许多不经意流露出来的现象,是教育人内心真实的投射,也暴露出我们对教育的认知层次。
教育的外在物象是感性的,但背后是办学者自身文化、学识、教养的直觉表达,这是做不了假的,事实胜于雄辩。站在审美角度去审视教育,是摒弃一切靠“炒作”或“操作”获取的光环,彰显学校真、善、美的“试金石”,可以治教育的“浮夸风”。
从审美的角度表达教育,更容易看到教育的“初心”,引领孩子向爱而生、向美而生。孩子才是校园的主人,他们需要包容、平等、互动、温暖、平和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足以保护他们柔软的心、使他们自由舒展、主动地获得文化的滋养。
一所学校,如果它没有带给你温馨、或雄浑、或雅致,或活泼的感受,没有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庇护,它的教育就没有吸引人的力量。
一所学校,如果它整个的空间都充斥着死板、封闭、拥挤、老套,缺乏高频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它的教育就是封闭的、没有平等交流的平台,实践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一所学校,如果它的游戏设施非常有限,运动器材不能随手可及,材质机械、场地逼仄,没有从尊重孩童天性的角度思考功能与人的关系,它是没有活力的。
02
从审美角度去设计学校
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去设计和改造一所学校呢?
简单的善意关照教育需求、透明的心灵实践改变。我们要将办学理念、教育格局融入学校设计,对建筑尽可能地去改造,利用已无法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让所有空间为我所用,那么这所学校一定是令人称道的。
时代已经快马加鞭,教育最怕按部就班。不要小看这儿去一堵墙,那儿破个门,这样的行为恰恰体现办学的“匠心”——以审美引领,把校园打造成孩子喜欢的样子——外显知识的温厚敦良,内化身心的自由舒展,呈现情境的静谧和启迪,承载儿童的浪漫和柔软。既提供身心的庇护,又能提供爱与美的滋养。
一所学校的审美表达关乎学生格局。学生的格局“低矮”,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生活世界的狭小。当我们为学生提供更多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可能,学校就拥有了大格局。这个大格局,需要有正本清源的勇气、深谋远虑的思考、大刀阔斧的行动。
一是要有勇气去改变。教育做的就是改变的事情,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教育者的真性情,去尝试改变校园环境,去创造一个安静舒展的原生态校园,这需要勇气。
学校建筑,本质上是育人的载体。能让儿童浸润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成人”,是打造校园建筑和教育空间的首要原则,并不是说投入了多少亿,有多么豪华,有多么先进的设备就一定是好学校。
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校建筑与人的关系,从儿童和教育者的需求出发,为学生成长、教育的发生提供更多可能。
二是要有想法肯思考。改造一定是因为不满意,是因为可以更好,说明办学者对自己、对别人是有要求的,设计上力求体现亲和、平等、人性化。这背后是办学者多年思考、分辨、沉淀的心路历程——教育为谁引路,校园服务于谁,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环境……有思考能力的人办学,方向感是确定的。
学校的空间,应该回到本身的状态,把情感、关怀、成长融入校园设计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丰富起来,让师生的校园生活发生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变化中,自由呼吸、自由穿梭。
三是有能力去达成。敢于打破常规是一种能力,敢于改变成人化的无趣表达则是教师的个性光辉,比如变一变功能室的名字,让它生动一点;调整一下公共空间的风格,在色彩、质感、情境等方面多一些和谐;关照孩子的需求,桌椅设施的高低、形状、大小、色彩等尽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增加一些有自然质感的休闲设施,带给孩子们安全、可靠、亲切的陪伴;调整一下教室的格局,适当增加储物柜和架子,撤销讲桌,让教室温馨、平等、民主;
楼道里,用艺术手法呈现孩子们的原创作品,让童趣和孩子的成就感,替代标语规章制度,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长出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通透和纯粹,散发一种“不言而育”的文化魅力......
当我们从审美角度去审视教育,去设计学校,去看见儿童在校园里的存在状态,就能更好地安放我们教育初心和教育情怀。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今天的教育者如果能在审美的路上知行合一,学校的教育表达就会高级起来,而那一群群向学校走来的童蒙稚子也会优雅起来。之所谓,美是一步到位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