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设计案例:精读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堂实录
(2022-11-08 08:57: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大单元设计案例:精读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堂实录
经过单元导读课的教学,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识字与写字的学习,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单元课文脉络的梳理、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后,就进行了精读课《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去引导学生去探究如何抓关键语句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学习如何抓段落的关键语句来把握段落主要观点;学习作者如何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从而为本单元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的教学时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及习作《学写倡议书》中写清楚倡议书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准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于是开启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课文脉络,归纳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将开启下一个任务的学习。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生:抓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师:翻开单元页,读一读
生读
最终学了以后的目的是?
生:学习写倡议书
师:目标清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学习作者如何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师板书题目)
师: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看着课后思考题的第一题,昨天我们已经结合本篇课文的关键句梳理了课文的内容。课文的关键句是………一起读
生齐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师板书在黑板的右边)
师:围绕这个关键句,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生1:地球上资源有限,无再生资源
师按学生说的顺序板书
师:再回忆一下,还有吗?
生2: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是美丽的
师也按学生说的顺序板书在黑板的右边
(黑板上呈现:
黑板左边: 资源有限
黑板右边: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原本想着直接解决课后思考题: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列出的几个证据之间的关系。
于是师设问:大家来看看左边列出的这四点和书上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这四点顺序能换吗?他们是什么关系吗?一分钟思考一下我们一起来辩一辩。
第一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辩一辩先有结论还是先有证据
不料起来回答的学生:老师我发现先有左边的资源有限、资源不可再生等这四点证据才有右边的结论。所以我认为顺序不可换
师:那它们是什么关系
师:来,一起看黑板发现左边和右边是什么关系?
生:因果
师:谁是因?谁是果?
生:左边是因,右边是果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的,文章的这句关键句读
生齐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这是作者的观点也是作者的结论(结果),而这些“地球是美丽的,无再生资源……”是证明结果的原因。刚才大家注意听了吗?王荣遵的观点认为原因和结果在这边文章的顺序不能换?大家认为呢?我们一起来辩一辩,同桌一起讨论交流
同桌交流讨论
师:原因和结论在这篇文章的顺序能换吗?
生:不能。
师:我认为可以换,大家听我读,第一种读法: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因为地球是渺小的,是美丽的……
第二种读法:因为地球是美丽的,渺小的………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两种读法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来说说我的主要观点是?
生:老师的观点是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可以先写结论再写原因,也可以先写原因再写结论
师:嗯嗯,我的理由是
生:因为两种说法的意思不变
基于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在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要学会在作文中运用。
第一场思辨方法的迁移运用
于是一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迁移运用开始了
师:请大家翻开本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快速默读看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生:节约用水
师:理由是…
生: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爱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
师:它们也是因果关系,用刚才的方法连起来说
生:因为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爱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所以我们倡议全校同学节约用水
师:还可以说
生:我们倡议全校同学节约用水,是因为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爱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
师:意思变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们在完成本次习作时可以怎么写?
生:可以先说结论,也可以先说理由,
师:只是看哪种更吸引人,引起共鸣
第二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辩一辩各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师:翻回19课,还记得刚才老师提的问题吗?
生: 资源有限、无再生资源、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是美丽的这几点的顺序能不能换?
师:现在我们用刚才的发现它们的之间关系的方法,再来辩一辩。
生:我的主要观点是不能换,因为“地球是美丽的”这个论据和地球是渺小的,资源是有限的,无再生资源这三点论据之间是转折关系
师:用上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说一说
生:虽然地球是美丽的,但是他是渺小的,资源是有限的,无再生资源,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师:说得真好!再看地球是渺小的,资源是有限的,无再生资源,这三个理由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生:递进
师:用上表示转折、递进的关联词完整的说一说
生:虽然地球是美丽的,但是他是渺小的,而且资源是有限的,还无再生资源,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同学们不自觉的掌声一片。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梳理与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A4纸,用思维导图+简笔画梳理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结论的。
师:思维导图应该以什么为中心?
生: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师:对,这是因果关系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要以这个结论为中心,思维导图大纲分枝应该是什么?
生:它的四个证据
师:画出来吧!
生围绕地球是美丽的,地球是渺小的,资源是有限的,无再生资源,画出四个大纲分枝
师:还差什么?
生:根据四个证据之间的关系来证明,
师:它们的关系是……
生:先转折,再递进
师:用序号标出来吧!大家还发现了转折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把转折关系前面的“地球是美丽的”,和转折关系后面的“地球是渺小的,资源是有限的,无再生资源”放进天平的两边,会发生什么现象?师随即简笔画天平
生:天平会向转折关系后面的部分倾斜,也就是说向地球是渺小的,资源是有限的,无再生资源这边倾斜
师: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更能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师:所以当你要证明你的观点的时候要多列出理由让你的结论更站得住脚!
师:每篇文章有主要观点,我们已经学会了抓关键句来论证观点。同样论据在段落里也是段落的主要观点,那我们也也去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去梳理每一段落说明观点的论据,如果能写出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就好了!大家在刚才的大纲分枝图上进行补充梳理。
下节课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