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高质量教育体系”,重新定义一线学校生态的九个关键维度
(2022-11-07 15:33: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直面“高质量教育体系”,重新定义一线学校生态的九个关键维度
李斌
站在时代变量、学校变革的角度,中国教育正在结构化地走向目标与观念的双重转型。我们看到,这是一份被全民愿望和国家意志推动的“教育长期主义”,其中又包含两个根本任务:1、举国走向高质量教育体系;2、学校转向全素养培养目标。
大海的表面波涛汹涌,深层次的变革其实并不容易。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够怎么做?在一系列“组合拳”的政策形势下,如何启程奔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如何真正实现五育融合的学习目标,成为学校教育必须迎接的当下与未来。
对于校长、老师和区域教育管理者而言,这个过程当然不能再次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我们必须学会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完整打量教育趋势的底层逻辑和根本指向,学习在一条自己并不熟悉的道路上“牢牢把好方向盘”,才能真正同频大变革的脉搏,推动学校
“向基本规律和教育正道回归”。
回归正道——
重新定义一线学校生态的九个关键维度
学科
“双减”的目标是,学科学习要以更少的时间与更高的质量来推进。这既是现实的两难,也是当下的最难。其实,学科创立的本质,其根本目标就是追求以更少的时间与更高的质量推进学习——所以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专业进程。
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我们人人熟悉的手机为例,这些年我们的手机越来越轻,功能越来越全,电量越来越长,是为什么?因为工业设计把更多前沿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折叠”进了手机的生产环节。我们的学科教研也同样如此,走向更科学的设计,在每一个环节层层剥洋葱,联合分工齐心协力小步快进,道路才能越走越顺。
学生
国家对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其实有一个共同的交集,就是我们对学生培养的根本目标——“更完整的素养、更弹性的能力、更利他的品格”,而不仅仅是“为分数奋斗的孩子”。
学习
我们的学习重心,越来越从理性知识转向综合认知,所以学习的方式必将越来越注重问题导向、生活场景、挑战自主,注重选择性,注重系统融合。
教师
全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引导,归结起来就是,专业的功底+未来的方向+大先生的样子。
很多老师会觉得满足这个条件很难:既要思想高度、信念强度,又要学科前沿、专业精进、视野开阔,更要审美高级、表达精彩、心灵通达——鱼与熊掌与飞鸟兼得,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有一个著名的“波拉尼悖论”说得好:你的能力永远多于你知道自己拥有的。还有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奖赏那些专注在某个领域深耕问题、应对挑战的人。
家长
家长最需要回归的角色行为是:相信孩子,承担责任,承受代价,持续学习,身教重于言教。
而今天的家长最大的困境是,人人都知道成长中的一切选择皆有代价,但是人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付那个代价。所以家庭教育经常不在“正道”上,很多时候都是大人有病,孩子吃药;孩子生病,学校发烧。我们需要相信孩子,承担责任,承受代价,持续学习,身教重于言教。
学校
学校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我们的认识是:塑造人格。人格,指的是个性、学识、品格、能力、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特征的总和,不能窄化为分数,也不能矮化为工作,更不能俗化为名利。
阅读
阅读是综合素养、创造能力、终生学习的前提。在这个领域,蒲公英教育智库一以贯之的主张是,1、如果学校只能干好一件事儿,那就选阅读;2、高质量的阅读是怎样发生的?简单而言就是基于自我成长需求的高品质遇见。所以对于学校而言,阅读的环境和内容需要花大力气建设,怎么读则可以尊重个性,见仁见智。
技术
我们认为技术的根本出路,是融入教育教学的内在肌理。
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直接追求美丽是愚蠢的行为”。翻译过来就是,答案永远比问题高一个维度。
技术的问题往往需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来处理,正如教育的问题常常需要站在生命的高度来处理。所以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新基建,不仅是学习条件与工具的提升,更是思维、内容、理念的迭代,需要的是以教育人为主导,以互联网思维去重构教育,借大数据支撑教学,用智能产品提升学习效能……
生态
教育的根本问题,都和生态有关。
我们常说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我们也认识到,使父母和老师保持积极的理智需要一个“社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好的学校源于三大要素:动力、结构、环境;好的校长常有三大困境:沉不下来,跳不出去,势单力薄;好的教育深埋一个选择:从抢教育人的时间到解放教育人的时间……
所有这些问题,都长在一棵叫“区域生态”的树上,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区域教育生态重建;而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重建,需要一群扎根在当地的“沙漠里的生机培育者”。愿你我都是你所在区域的那个人。
回归正道——
直面复杂教育改进行动的六个原则
教育“回归正道”,其实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人的本性;这是在一个环环相扣、层层叠叠、世界级的巨复杂系统里“战斗”,仅有勇气是不够的,需要的是科学理性、系统结构、饱和创新、复杂改进和层级突破,才能在行动中不断逼近答案。
所以我们并非没有道路,只是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很难适应它起步时的“颠沛流离”。
比如,一切变革都会遇见“抗解问题”,因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条件永远不完整,所以不得不“解决老问题带来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又需要等待在下一场变革中获得消解;比如一切变革的大目标与“小真相”,在现实中常常会相悖而驰,需要我们相信它们将在不远处合轨。
基础教育人已经面对而且必须适应,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一个“巨复杂系统”,需要以复杂科学的研究方式来推进。当然面对复杂科学,我们还是可以分解一些基本方法和行动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驾驭不断调整方向的行动。
以下是蒲公英教育智库多年来根据中外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的调研分析,总结出的“学校管理者直面复杂教育改进行动的六个原则”,供一线教育人参考:
学会破壳
教育要解决复杂的问题,最大的瓶颈是校长和老师们看不见复杂。“小鸡在蛋里看不见世界的丰富,青蛙在井里看不见天空的辽阔”。很多老师在学校的能力边界和观念的天花板里,想不到教学有另一种可能;不少学校在眼前得失和习以为常的运行中,解不出教育有另一类答案。
破壳,需要坚定的愿望,需要开阔的学习,需要持久的用力,需要团队背靠背的支撑。
学会涌现
有人说,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培养不出人才,而是识别不了人才。因为人才总有缺陷,而传统教育总是针对缺陷。
这也是学校真正需要建立的文化新支点和组织新模型:一个涌现的组织,它的基本逻辑一定包含一条“缺陷最美”;一个涌现的组织,才能调动人性的潜力,才能学会熬一锅自由创造者联合的“石头汤”——这既是教育走向复杂研究的最优道路,也是人类为保持物种优势进化而出的现实选择。
学会授权
成为管理者近20年来,我个人越来越认同,最好的组织授权方式是,一张图、一个人、一串事。总目标+分解目标构成“一张图”;人是那个被授权的人;他拿着图组成一个协作团队,去完成抵达目标的“一串事”。
拥有了目标、团队和事,他就是那个最专业的人。在不确定的时代,学校要让专业的人有权去做对的事。尽管风险的出现和传导难以捉摸,但风险的应对还是要依靠专业化的知识和高效的行动力。所以,一个学会成功授权的系统,它的人才将会越滚越多,它的事将会越做越对。
学会嵌套
被授权的团队可能走向以小目标为中心的自行其是,这时候组织需要一个嵌套机制——在更大的整体目标中,把若干小团队嵌套进来,构成一个相互支撑、整体协同的联合体,小团队不丧失独立性,大目标不丧失整体性。
嵌套是否成功有一个标准:嵌套后的整体组织能力,是否远远超过嵌套前的整体组织能力。
学会平衡
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指向哪里?个人、家庭、组织、族群、传统、未来、家国、人类、生态的兼容与平衡。那么我们如何做到的呢?道路早已隐含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
以科学、理性、人文、进步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为道路;让具有公共精神的专业人士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每一个“自由的选择”留下有底线的包容,并时刻警惕自由走向极端;将这样的社会愿景设计成为一整套操作流程;分解步骤,并授权各类机构研究的研究,把关的把关,执行的执行。
同样,学校就是一个缩小版的人类社会,在各种约束条件之下,要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任何校长首当其冲的岗位职责;杰出的校长,可以在平衡之余,诞生一个强烈的教育风格;卓越的校长,可以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
学会支持
教育要求慢,行动要求快。只有教师的高效能,才能成就学生丰富而饱满的成长体验。
所以教师需要真正的系统性支持。每一个教师都会渴望自己是一个学生满意的老师,但当他站在校园里,很多时候最多只能从经验起跳,不定期抵达一堂自己满意的课。他们中的大多数,无力实现常态化的教育教学高质量。
尼采说:我们都是未完成的人。没有人不想超越自己,没有人不需要一个垫在脚下的系统。所以这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刚需:好的教育教学支持系统,好的师生成长支持系统,是让我们站在系统中起跳,才能抵达自己的心智与情感想到而不能做到的高度。
各位教育同仁,我们站在过去的人类创造的未来中,也站在我们将要创造的未来的入口处。人类的希望与协同,共同创造出我们今天所站立的未来。而推动人类心智协同的核心角色,是教师。
教师,是人类永远在进行着的一场超时空的心智协同的组织者、协调者、创造者。教师,需要传承过去的人类创造成果,需要理解当下人类的需求与状态,需要预测未来人类的社会形态与生命状态,同时思考如何将这一切组织起来,构建创造未来人类心智的行动路径……
所以我们需要在今天的行动中一起追问和探索:面向复杂的世界,教育人的心智该如何成长,如何协同,才能既过当下关,又过未来关?
也许,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关于如何建设理想教育的信念,也是蒲公英教育智库这些年对教育生态改进的基本认识——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好的生长有树的特性:你扎入黑暗的深度,决定你接近光明的高度。
前一篇:养育男孩的10条建议
后一篇:山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