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二十大教育论述,全面理解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
(2022-11-07 15:02: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读懂二十大教育论述,全面理解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
王文湛:深刻理解二十大报告的五个教育理念
来源 | 校长内参
《王文湛:深刻理解二十大报告中的教育理念》
二十大报告有两个特点:第一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融合在一起来整体提出,比如标题中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第一次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二十大报告中有五点教育理念需要深刻理解。
一、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我认为有三个要求:第一,具有中国特色;第二,具有世界水平;第三,既有规模,更有质量。如何才能具有中国特色?第一,教育事业要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道路、办学方针;第三,要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国情。
如何具有世界水平?必然具有先进性,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课程内容和方法,有高素质教师队伍、先进的管理、优质的办学条件、充足的教育经费,而且要获得世界公认。
如何做到既有规模更有质量?这里面包含四个普及——普及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除了普及规模外,还要有质量较高的教育和对国民素质的培养。
二、加快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二十大第一次提出的概念。教育体系是与教育相关联的机构的总和,包括七个子体系:
第一是教育结构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第二是人才预测体系;第三个是课程教材体系;第四是师资培养体系;第五是教育科研体系;第六是教育管理体系;第七是办学条件及经费的保障体系。
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理念在十七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后来的十九大、二十大都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二十大的纸质版报告,将其作为了一个专题。但在目前,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尚未有统一的概念。我认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以概括为五个“一”:即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选好每一位校长,关心每一位老师的成长并发挥每一位老师的作用,让每一位家长放心。
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三个概念被不断提及。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些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内涵是什么,彼此是什么关系:
1. 党的教育方针是最根本的概念
党的教育方针,比较权威的提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体育、智育几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社会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第二种提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期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种提法是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在党的教育方针中把“德智体美”改为“德智体美劳”。
图片
2. 落实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如何做到立德树人?即做到“三个教育,六个学会”。
“三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立德。
“六个学会”——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就能“树人”。“立德树人”如同一个大写的“人”字,一撇是学知,一捺是立德。
3. 二十大强调发展素质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次会议准确阐述了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有四层含义:
第一层,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党的教育方针;第二层,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民族素质;第三层,素质教育的重点领域,是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层,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发展高质量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要求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质量,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也要求质量。
1.
什么是质量?教育质量,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是立德树人的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质量,不是几门学科的分数,也不是升学率。
图片
2.
什么的质量?我们所说的质量是宏观质量,是全体学生的质量,是全民族的质量,丢掉了多数只面向少数的教育不是高质量的教育。
3.
怎么检验质量?检验教育质量的最终办法是通过社会实践检验。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的态度、能力、表现、贡献等,都是检查教育质量的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
4.如何提高质量?除了教育部门,家庭、社会、企事业单位都应发挥重要作用。基础教育只是打基础,人才的培养还要靠高等教育和工作单位。同时,提高教育质量要面向多数人,要注重拔尖人才的培养。
薛二勇:科技和教育正在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来源 | 人民政协教育在线周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薛二勇:教育,从大国到强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科技的发展、强盛、创新要靠“一体两翼”体系的建设,一体是创新体系、两翼是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
在“一体两翼”体系中,教育无论是对于科学普及、还是科技创新,乃至创新体系的建设都是基础支撑。
基础教育基本知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育,决定了科学普及与创新体系建设的根基;高等教育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推进,对高深学问的探究,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汇聚,对科技产业创新的支撑,决定了科技创新与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点。
为此,通过科技发展教育、通过教育强大科技,推进科教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先进生产力的建设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历史的必然性。
教育强国建设,既体现了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指教育自身要强、对外部的支撑要强,“强”体现在,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育制度这几个要素能够协同支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教育要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形成“强”的支撑。
教育强国建设,还体现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就要建立一套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程序,作为引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标尺。
朱永新:应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教育要做好几件事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朱永新:教育要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章,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进行阐释,并作出战略部署。未来五年,教育如何积极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呢?
图片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和高水平的教育质量,都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让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享有优质教育的资源,都有发展的机会,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就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详细战略部署,是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的行动纲领。
二、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关乎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对于促进物的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的就是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气质。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也是人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行为的问题。
建构生态文明,需要扎实的教育作基础。学校教育要培育现代人的生态道德,让学生自小就负起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践行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现代生活方式,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育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理解与交往,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实现理解的世界化,关键就是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张志勇: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要下六个功夫
来源 | 人民教育
《张志勇: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上下功夫
我国中西部教育、乡村教育、薄弱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无论是校舍条件、经费保障,还是教师队伍质量上,都存在许多短板,必须下大功夫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二、要在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发展重心上下功夫
在基础教育发展上,适应共同富裕社会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要,在继续加强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高中阶段教育,把高中阶段教育从“层级化教育”向多样化、特色化教育发展;在职业教育上,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人才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把重心从高中阶段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型,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上,适应科技强国、创新强国建设的需要,巩固其主体地位的同时,要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图片
三、要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上下功夫
必须承认,从总体上看,我国大中小学的课程教学方式仍然没有走出学科本位、灌输为主的传统的工业化时代教育方式。
四、要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全面赋能教育上下功夫
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必须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转移,全面赋能学校教育,推动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
五、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下功夫
人类学校教育面临“两大危机”:
一是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世界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实体生活空间日益被压缩,人类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劳动、实践生活越来越少;
二是随着互网络教育的普及,人类进入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化时代,出现了“非学校化”教育趋势,家庭教育的地位更加凸显。基于此,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日益重要。
六、要在培养经济社会急需型人才上下功夫
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未来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学校再也不能关门办学,再也不能固守书本知识的传播,必须时时关注经济社会变革、时时更新课程内容,时时与生活联结,为未来公民努力造就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芦咏莉:搞好“培养机制”
来源 | 中国教育学刊
《芦咏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呼唤新时代人才》
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任务要求时,需要关注人才成长规律,科学选拔、科学培养和科学使用。比如,中小学优秀的教师和校长,两者的工作目标、工作对象均有所差异,在使用或评价其贡献时就应有所区别。
首先,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工作偏向于专业技术,体现在“有教无类”;中小学优秀校长的工作偏向于团队管理,体现在“人心向背”及引领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勇毅前行。
其次,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中小学校长面对的是“为革命工作一辈子”,稳定性较强的教师群体。
对于教师而言,周期性轮岗能助力其专业发展,把握好教育规律、教育要求;对于校长这而言,则需要放缓轮岗节奏,以实现把干部教师团队打造成为一个有着“正确方向”且能打硬仗的“坚强集体”的管理目标。
吴蓉瑾:我思考了今后的三个努力方向
来源 | 第一教育
《吴蓉瑾:我思考了今后的三个努力方向》
对应二十大报告中“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铸魂育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等关键词,我思考了今后努力的三个方向:
图片
一是坚持红色教育,涵养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上海持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黄浦区盘活区内红色资源,卢湾一中心小学毗邻中共一大纪念馆,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丰富的党史学习资源。二十大代表、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杨宇姐姐在卢湾一中心小学更是圈粉无数。
二是实施情感教育,关注学生需求,培养健康情感。情感教育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被爱的需求、归属集体的需求,有获得好成绩、摆脱过失感的需求。他们渴望倾诉,渴望交流,而我们老师则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正向积极引导。
我们将继续实施情感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爱党、爱国、爱人、爱自然,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因为有积极情感、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数智驱动,探索五育融合。报告中有一句“推进教育数字化”,这是建成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只有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作用。
赵颖慧:探索“四个自信”
来源 | 中国教育学刊
《赵颖慧:加强教育“四个自信”,探索学校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学校、重点在教师,要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适应新时代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教育的“道路自信”,让主线“亮”起来。学校发展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育分”到“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使家长看到教育的希望和未来。这是教师发展之路、学生成长之道、学校前行之标。
二是加强教育的“理论自信”,让队伍“强”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扩宽知识范围,及时更新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是建设教育的“制度自信”,让机制“硬”起来。这就需要学校把握公平公正原则,用规章要求人、以制度约束人,让机制“硬”起来,达到管理人的成效。
四是发展教育的“文化自信”,让一线“动”起来。学校要营造优雅大气、生动活泼、人文诗意的校园文化,为师生追求和实现共同的理想提供机会。
后一篇:北大61岁美女教授的演讲刷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