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校联合体11月联考作文:材料新颖,理性魅力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湖南名校联合体11月联考作文:材料新颖,理性魅力(附详细资料)
解析 / 湖南师大附中 李湘滨
作文题目
【2023高三湖南炎德·英才名校联合体11月联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农艺师告诉果农:杂草不要除。杂草与果树根系深浅不一,不会相互争夺营养。杂草让土壤保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其实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读了以上材料,你或许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会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背景
庄稼地里要除草,这是流传千年的种植之道。但台湾屏东果农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宝贵经验:果园生草能为土地增肥,保持水土,增加土壤透气性,招引生物生态和谐。他们认为:野草就像大地的皮肤;人看面相,农园看“草相”;草没有长脚,吃了营养不会跑;与草为友兼顾经济和生态效应。
下面截图是不除杂草和使用除草剂的芒果园对比图。一边是草木繁盛、土壤松软,一边是土地硬化、干涩枯黄,而且,每逢大雨,有草的果园无塌方也无积水,而无草的果园泥土流失,水涝严重。其差别就在于有无绿草护土。
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思辨色彩颇浓的作文题,作文材料包含了多重关系。审题时应把握重点,兼及其它,结合一二,由事到理,即可成文。
可先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由此得出最核心的观点: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不盲目照搬。
再细究“经验”的具体内容,即“杂草与果树根系深浅不一,不会相互争夺营养”“杂草不要除”,由此得出观点: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绝对化、一刀切。或者:与时俱进,破旧图新,要及时更新知识与观念。
此外,从材料中其它内容也可相应推导。
比如,从“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可知:看待事物关系,不必简单分类、非黑即白。
比如,从“杂草让土壤保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可知:共荣共生,和谐发展。
……
还要注意“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等提示语。考生应从“种植之理”说起、说清,再适当结合生活与社会,关联延伸到“生活之理”。
但以上都不能脱离材料内容(稻果有别),不能只抓住某个主题词比如“经验”“规律”“生态”泛泛而谈。
此题选材新颖,命制有创意,体现思辨之魅力,但从写作和阅卷实践来看,写作难度不小,考生佳作不多。太过主旋律的作文题,思辨性太强的作文题,都难得写出彩。而一事一议,尤其是观点争锋型题目,考生更有话写,呈尽态极妍之势。比如《2023高三雅礼月考2作文:高考数学太难,师生针锋相对》《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二:命题者应激发而非扑灭考生作文欲望》
相关荐读:湖南师大附中刘海涛老师文章《“未必”中的理性魅力——2023高三月考3作文题随想》
典型立意
标题精选
以下来自考场佳作
《源自杂草的思考》
《杂草之用,因时而异》
《不可盲从,明辨是真》
《变换角度,点亮生活》
《破向时之条框,明辩证之至理》
《览物得无异,利弊亦相生》
《理有变通,慎毋绝对》
《以多维之视角,行变通之大道》
《道之正误,履之者知》
《不要轻易地“定价”》
《以变通为烛,照漫漫前路》
《析利弊之理,明善用之道》
《以事实为尺,怀辩证之心》
以下来自阅卷摘录
《寻找自己的生活之理》
《学点辩证法,莫搞“一刀切”》
《 扎根实际之壤,结出丰硕之果》 《 摆脱思维的桎梏》
《因地制宜,化“敌”为“友”》
《彼之砒霜,汝之宝物》
《跳出思维定势,探寻源头活水》
《摆脱类型化的价值判断》
《审问之,明辨之》 《
破旧图新,方有所成》
《找到合脚的“鞋”》
《莫让思维定势困住手脚》
《破除既定思维的镣铐》
《勿盲从他人的“经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