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让学生人生“增值”
(2022-10-27 09:46: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学校如何让学生人生“增值”
在坐拥优质教育资源的珠三角,佛山市南海区第一中学并不是初中生毕业生首选的顶尖高中。
这一点可以从学校的生源数据看出来。
据统计,进入南海一中就读的大都是全区中考成绩排在5000名以后的学生,是教育群体中的“大多数”。
然而,提起自己的学生,校长罗立波却是一脸的自信。“在我们学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让每一位学生以最棒的方式幸福成长”,是他提出的办学理念。
如何定义“幸福成长”?罗立波有自己的理解。“幸福成长的场景不仅在高考放榜那一刻,而是在高中三年的每一个日夜,更在学生朝未来前行的每一个脚印里。”
在他的憧憬里,爱阅读的孩子是幸福的,爱跳、爱跑、爱笑的孩子是幸福的,会发现美、传播美的孩子是幸福的……
这是罗立波眼里幸福成长的教育全景图,这样的场景如今正在南海一中的校园里真实、生动地发生着。
就在前不久,罗立波获评南海区首届教育系统突出贡献个人奖。全区仅两名校长获此殊荣。南海区教育局领导表示,南海一中的办学经验很值得推广。
显然,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南海一中既给了更多学生成长的希望,也让更多学校从中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图片
为学生的人生“增值”
面对这些原本成绩并不拔尖的却是教育生态中占比最大的群体,如何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享有幸福的人生?
罗立波立足于新高考改革的背景,经过深入调研,另辟蹊径地提出了“以普通高中课程为主体,艺体专业课程为补充,构建学生多元成才立交桥”的办学方向。
南海一中还成立了课题组,开展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校本研究。教师们在研究中建立了教育共识——走多元发展之路,凸显音乐、体育、美术、传媒等学校特色,帮助学生多元成才,是南海一中突破发展瓶颈的最佳选择。
思路决定出路!“多元成才立交桥”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且真正地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21届学生孔敏慧刚进入南海一中的时候,是一个特别没有自信的小女孩,见到老师总是低着头,一幅无精打采的样子。高一下学期,老师们综合分析了她的情况,建议她学美术。
“老师,我现在零基础学起,恐怕不行吧?”孔敏慧担心地说。“既然在文化学科学习上没有优势,学得那么辛苦,为什么不换一条道试试呢?”班主任劝慰她。
这一尝试不要紧,孔敏慧很快爱上了美术,越学越有自信,也逐渐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这个过去不起眼的女孩,眼睛里开始有了光。两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奇迹般地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她欣喜若狂。
除音乐、体育、美术、传媒等特色学科等成绩亮眼之外,各个文化学科的教学质量也迈上新的台阶。2021届王佳俊、邹阳、劳志彬三名同学在高考中获得物理满分的好成绩,被双一流大学录取。
这极大地鼓舞了南海一中学子的士气。这届的张超茂同学更是实现了人生的跨越,这个当年入学成绩排全区近5000名的学生,高考以全省5000名左右的优异成绩被中山大学录取。
“他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可以说,高考不仅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人生,也真正改变了一个家庭。”罗立波说。
张超茂的故事不是个案。2021年南海一中的本科上线率接近97%,其中有422位学生超过特控线。
“按照高中入学成绩,他们可能与心仪的高校无缘,但通过我们的三年培养,学生超越了自我,学校也超越了目标。”罗立波自豪地说。
“真正的幸福成长,就是让每一位学生超出自己和家长的期望成才。”罗立波说。他始终认为,判断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最关键就是它的“教育加工能力”,能否实现学生成长的“低进高出”。
“要通过你的教育为学生的人生实现‘增值’,这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这句话,罗立波说得相当有底气。
让教育适合学生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是南海一中校园里最欢腾的时刻。艺术楼的各个专用教室里,学生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琴房里乐声悠扬,练功房里青春律动,美术生在静静写生,报告厅里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正上演……
运动场上,突如其来的大雨也挡不住体育班学生的热情,他们矫健的身姿在雨中欢快奔跑。这动人的一幕引来不少学生纷纷喝彩。
“我觉得,这才是学校该有的样子,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校园生活是多彩的,学生们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很好的氛围。”教师曹红娟深有感触地说。
这一切,也正如罗立波为学校拟定的校训——“和而不同,卓尔不群”。
“让学生以最棒的方式幸福成长,就意味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罗立波说。
让教育适合学生,这是罗立波从教30多年,任校长23年得出的深刻教育感悟。
中师毕业的罗立波,教过电大,也教过中师。1999年,年轻的他被任命为南海师范学校的校长。没想到,随着师范教育改革,中师很快转型,学校改为南海艺术高中,迎接他的是一场严峻挑战。
过去的南海师范招收的是初中最好的生源,改为艺术高中后,完全没了生源优势。对这样一所新学校,家长不信任、不认可。因为没名气,甚至连有关部门发文件,都常常将这所学校漏掉。
“这也怪不得别人,只能怪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变强大了,就不会被忽略。”罗立波在学校行政会上说。
但问题是,怎么才能变强大呢?对于办高中,罗立波和老师们都没有经验。才不到一个学期,学校换了三个年级组长。他们吐槽说:“校长,教高中太辛苦了,我可管不好!”
面对如此窘境,学校如何生存?罗立波想到了学校的优势。“办普通高中,我们没经验,但我们有办中师的资源优势啊!学校里有几十位艺术专业教师,还有几十间美术教室,一百多台钢琴。”
审时度势,罗立波决定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那几年,他和老师们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打一场翻身仗。学生们虽然文化学科很弱,但通过发展艺术特长,他们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三年后,第一届学生毕业,艺术高中“一炮走红”,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我们一届学生300多人,本科上线率超过60%,其中36个学生考上重点本科。”罗立波笑道。
如今看来,既没读过高中也没教过高中,高中管理更是“零经验”,这看似是罗立波的“短板”,反倒让他突破传统束缚,办出了不一样的高中教育。
就这样,十几年时间,南海艺术高中的办学特色日渐鲜明,成了全省最好的艺术高中。
2016年,罗立波调任南海一中校长,虽然已经有了成功的高中办学经验,但他没有简单地复制过去。“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生源、师资、历史和特色,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站在新的起点上,罗立波更希望通过文化育人的方式,搭建一条多元成才、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
可以看出,在罗立波的办学经历中,尽管始终面临着生源的劣势,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任校长23年,我从不抱怨生源,不说‘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泄气话。我们的职责就是要想办法培养好我们的学生,无论他们在怎样的生源起点,否则还要教育者做什么?”
为此,在不同的场合,罗立波总是对自己的学生不吝赞美。“每一个来到南海一中的孩子,都是最棒的孩子。”他说,“在这里总有一条路适合你,多元成才立交桥,就是让每一座桥都闪亮。”
这样的教育理念,也深深地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个人。在南海一中,无论是文化学科的第一名,还是体育艺术学科的第一名,都一样值得骄傲。
同样地,无论是语文、数学、外语等高考学科教师,还是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教师,每个人的存在感都很强。
“在南海一中,每个课程都重要,如果让体音美为语数外让路,老师和学生都绝不答应。”曹红娟笑道,“这里的每一个学生、教师,甚至后勤员工都一样重要,大家是一个团队,既配合融洽,又相互补台。”
为学生点一盏灯
2017年初,在南海一中的校园里,一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向师生开放了。这是南海区学校图书馆的首创,自助图书馆拥有全景落地窗,馆内图书门类齐全,可供六七十人在馆内就读。
从此,这里成了学生们经常流连的地方。课间、午后或节假日,学生们随时可以来阅读。碰到喜欢的书,一扫码就可自由借阅。
改造学校的图书馆,是罗立波上任后做的一件大事。在他看来,学校是一个引发学习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可以自由阅读,想阅读的时候随时都能得到书。
但同时,这个图书馆的存在还有更深一层含义。“尽管它是24小时开放的,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鼓励学生要挑灯夜读。”罗立波说,“它像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让学生们知道,在这里永远有一盏希望的灯为他们点亮。”
像图书馆一样为学生点亮心灯的,还有学校的三大文化广场——开颜广场、圣贤广场、雷锋广场,代表着学校倡导的三大主题文化——伟人文化、圣贤文化、英雄文化。
文化的陶养需要氛围的创设,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学校都会在雷锋广场上给学生上一节千人团课。师生们站在雷锋的铜像旁,一起重温雷锋的故事,从雷锋精神讲到志愿服务,从英雄模范讲到“佛山好人”,从社会公益行动讲到身边“最让人感动的教师”……在这样真实生动的教育中,看似遥远的雷锋精神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让学生与雷锋平视、比肩,也用身边亲切可触的榜样告诉他们,‘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学校团委书记吴志锋说。
对这些原本不算出类拔萃的学生而言,他们既需要崇高文化精神的引领与感召,更需要充满智慧的教育去激励和唤醒。
在南海一中,罗立波不鼓励教师通过加班加点抓成绩,而是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改革,让课堂更高效,让学生学会深度学习,可是,学生宿舍楼里却时不时出现“挑灯夜战”的情景。
“这些孩子太痴迷了,都深夜十一点多了,催促好多遍了,就是不肯睡觉。”宿管员苦笑道。
不过,只有走近这些学生身边才发现,这些聚在楼道灯光下的孩子们不是在疯狂刷题或死记硬背,而是在练习素描。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学校美术科组借鉴了当下娱乐节目的形式,每年都会举行速写PK赛。“我们先进行第一轮海选,学生们两两PK,进行15分钟的速写比赛,胜者进入下一轮。第二轮继续PK,被淘汰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复活赛。”袁建忠娓娓道来,向记者介绍比赛规则。
整个比赛历时两三个月,经过层层淘汰选拔,最终会有20名同学进入全校总决赛。
总决赛在中心篮球场举行,全校学生都来观战,那山呼海啸、激动人心的场景一点也不亚于“快男”“快女”的比赛。最后胜出的总冠军,高高举起冠军奖杯,接受学生的欢呼,这对学生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荣耀!
也难怪,每到比赛期间,美术班的学生们个个斗志昂扬,为了赢得比赛,他们恨不得通宵夜战,苦练画技。
不用说,看到学生们如此“爱觉不累”地进行专业练习,老师们自然是偷着乐了。比赛不是目的,只要能让学生爱上学习,老师们就乐此不疲。
“说实话,我们的美术生都是零基础学起,但经过我们的培养,几乎都能专业过关。秘诀就在这里,我们不仅是专业上严格要求,而更重要的是调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袁建忠说。
如今,学校每年都会有一大批学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顶尖名校。这看似神奇的成绩充分说明,当学生内心那盏灯被点亮,他们就会爆发出难以估量的生命力,回报给学校一个大大的惊喜。
最温暖的陪伴
什么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答案。在南海一中,它不仅意味着为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而且意味着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走出人生低谷。
“若干年后,我要写一本教育故事,名字就叫《我和我的‘熊孩子’们》,书中第一个写的就是他。”年轻的传媒班专业教师燕琛憧憬道。
燕琛口中的“他”,是一个叫夏天的男生。这个高大帅气名字有点特别的男生最让燕琛头疼。学习落后,性格叛逆,每天沉迷于手机游戏。记得第一次找他谈话,燕琛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这个大男生却低着头一声不吭。
“夏天,你到底喜欢什么呢?”燕琛决定换一种方式谈话。男生瞥了她一眼,略带讥讽地说:“喜欢打游戏呗。”
燕琛心念一动,说道:“是嘛,那你可赶上好时候了,听说中国传媒大学今年开设了电子竞技专业。”“什么,电子竞技?还有这个专业?”男生抬起头,眼里带着惊奇。“对啊,你看连知名学府都开设了这个专业,说明喜欢游戏有未来,不丢人,只要你真的喜欢,你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啊!”
“这样吧,明天我找一个专业老师,测试一下你在这方面有没有天赋?”燕琛一本正经地说。
就这样,一番“测试”后,夏天同学得到了初步的肯定,也认可了老师为他选定的这个专业,不再排斥学习,并愿意朝着属于自己的“定制版未来”努力。
其实,燕琛找来的只是一个“托儿”,是为了通过这个“专业老师”引导夏天同学获得自我认同。但这个“善意的谎言”,让这个过去被学习困扰、生活困惑、未来迷茫的男生,发现自己居然还有“优点”,找到自我认同的他,心中的坚冰开始一点一点地融化。
当男生慢慢敞开心扉,燕琛才知道,他之所以沉迷于游戏,是因为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迷茫的他把游戏当成了逃避现实的港湾。为了帮助他,燕琛为他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成立了专门的学习小组,引导他逐渐融入传媒大家庭。
就是这个几乎自我放弃的孩子,毕业后考入了华南农业大学。
“虽然他最后并没有选择电竞专业,但他求学过程中收获了自我认可,重拾了对未来的信心,我相信高中的这段经历会成为他的财富,让他以后有勇气面对更大的困难。”燕琛说。
教育因陪伴而温暖!正如罗立波所坚持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南海一中老师用爱陪伴学生,犹如在黑夜中点亮的星光,在学生人生的低谷,让他们看到希望,找到前进的方向。
几年前,学生阿秀的母亲来到学校,要为孩子办理退学手续。德育处主任安元巍把她叫到办公室,询问缘由。
母亲哭着说,阿秀的父亲患了尿毒症,需要长期治疗。对这个原本很贫穷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无奈之下,她决定让阿秀辍学。
看着这位一脸愁容的母亲,安元巍感到很痛心。家长的决定他能理解,阿秀学习并不突出,而且学的是美术,额外的费用也让家庭难以承担。但怎么能因一时困难,就让一个孩子放弃人生的理想呢?
经过学校同意,安元巍决定资助这个女生。他每月从自己设立的爱心基金里拿出500元作为阿秀的生活费,美术科组长袁建忠也伸出援手,免除了阿秀学习美术的一切费用。这样的爱心资助一直持续到阿秀高中毕业。
这些年来,安元巍和同事们多次资助像阿秀一样的学生。“我们的善举可能很微小,但它不仅能改变一个学生和家庭,而且会影响更多学生,让温暖与关爱在校园里薪火相传。”安元巍动情地说。
说起安元巍的爱心基金,又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那是他带过的一届毕业班的学生,离校时将剩余的班费捐赠出来,设立了爱心基金,用于帮助有需要的学生。从那时起,这些毕业生仍持续不断地捐款,爱心基金的数额也越来越大。
再后来,学校里慢慢形成了一个传统,每一届学生在毕业离校时,都会将一些书籍和学习用品捐献出来,举行一场校园义卖。义卖的收入一部分用于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一部分留给学校作为爱心基金。
同样让老师们感觉温暖的是,这些年,学生们在毕业时,都会自觉地将教室和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干净整洁的校园,就像学生们交出的最后一张答卷。那是远比一张录取通知书更珍贵的东西,将永远伴随学生成长。
教育应该是“有趣”的
许多走进南海一中的人都会由衷感慨说,这个校园有一种不一样的气息,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这种不一样的气息到底是什么?罗立波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那就是学校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个人。
在做了多年校长以后,罗立波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用文化的方式去改变一所学校,是校长最应该做的事情。
“严谨有趣,求真务实”,是南海一中的校风。这8个字,不是写在纸面上,而是蕴含在学校教育的每时每刻和师生们的一言一行中。
注重过程、注重细节,是罗立波在管理中一向强调的。“只要把过程做好了,结果一定不会差。”为此,大到学校日常运行,小到一次集会、一项体育活动,他都要求老师们认真对待,做到精益求精。慢慢地,凡事不做则已,要做必出精品,成了大家的一种自觉意识。
这样的做事风格,从学校食堂的管理就可见一斑。
南海一中有全区学校最大的学生食堂,但食堂管理的细致与人性化令人赞叹。夏天就餐时,食堂会提前一个小时打开空调。为了照顾不同学生的口味,食堂里开设了粥粉、面食、饺子等各种窗口,甚至还有专门的病号窗口。“要让学生幸福成长,首先要让学生吃好睡好。”罗立波说。
与此同时,在凝练校风时,罗立波强调,一定要把“有趣”两个字写进去。“学校教育要有意思,有活泼的气息,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趣、有真趣,用超越现实目标的东西去引领学生成长。”
的确,与严谨、规范、细致的管理相映成趣的,是这里真实、自由、平等、尊重的教育氛围。
传媒教育是南海一中的特色之一,这里是全区首个传媒教育试点单位,学校的传媒班每年被重点名校录取的比率超过50%,有一大批学生进入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
传媒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学校传媒文化的繁荣,学校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木棉传媒中心。中心下设校园电视台、广播站、记者站,都是由学生自主运营。木棉传媒中心小有名气,曾多次获得广东省中小学优秀校园电视台称号,他们的作品也曾两度获全国校园电视节最高荣誉——“金犊奖”提名。
“木棉传媒微信公众号是与学校官微并行的两大校园媒体之一,深受学生喜爱,点击量经常比学校官微还要高。”传媒中心的指导老师顾丽贤介绍说。
究其原因,木棉传媒之所以受学生欢迎,是因为它是真正属于学生们的“自媒体”。学校的大情小事,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视角去发表意见。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讨论校服的样式、食堂饭菜的口味,还有少男少女们的故事……
“运营这样校园‘民间媒体’不容易,一方面要把握意识形态的底线,另一方面又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为他们提供创造和想象的空间。”顾丽贤说。
让老师们欣慰的是,学生们通过木棉传媒中心传递的,更多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考前的学习经验分享、开学时的新生报到指南、毕业前的临别寄语、各项体艺活动中的青春剪影……
一个校园自媒体,同时传递出的,还有教育者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凡是学生喜爱的,教师同样珍视,小心翼翼地予以呵护。
“学校不光是一个学生读书的地方,学校的文化也一定是有趣的,像盐溶于水一样,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慢慢领悟。”罗立波说。
就在最近,在来到南海一中五六年后,罗立波才慎重地提出了学校的教风与学风,分别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这两句话镌刻在两扇岭南风格的花窗上,立在校园孔子像两侧。
“教育的事情急不得,一定要慢慢想,慢慢做。我希望在这个校园留下的,不是我个人的东西,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这,才是校长的文化使命。”罗立波说。
前一篇:新课标理念下的四上第四单元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