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一本书
(2022-10-08 09:29: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重读一本书
褚庆洋
无论是跑步,还是读书,最好有人与你一起。
最近忙于网课或复课准备,是否有时间读书?你家娃上初中了,在电脑前呆的时间久,是否能定期运动?时有放松,时有紧张,这需要我们帮他调控一下。
这些天,我在试图完成一件事,那就是规划早晨时间。无论是跑步,还是读书,都要早起,周一到周五均5点半起,周六周日适当晚一些。这种感觉很好,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时间,有一种胜利感。慢慢地,其他人也在跟我学,大家跑步目的不一样,有的是减肥,有的是会友。坚持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欣慰的是,目前还在坚持。
你还记得吗?上学的时候,我们一起去图书馆做过实践周的义工,帮忙打扫卫生,摆放杂志,装订报纸,这些事情都让我亲近书籍,贴近书香,至今回味无穷。你也知道,我曾经的一个理想是,做一个图书馆管理员,或者开一个不大的书店,可以肆无忌惮地看书,看来需要以后才能实现了。
两周前,我重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很想和你详细聊一聊。我认为,第一,有些书,要重读,一定可以读出趣味来。第二,要有人和你共读,有共享,有碰撞,你会多一些乐趣。
方彤先生的译本,的确流畅。回过头再看吴国珍先生的译本,仿佛没有那么拗口。同事们提出没有读完此书的理由是不好懂,于我而言,已经不存在了。
我觉得,帕尔默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不断自我反省。他诚恳的态度最吸引我。鸡汤成功学充斥的今天,如此坦诚挫败,让我们理性接受真实的教育和生活里充满了进步和跌倒。人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悖论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常态。有些只谈成功的专家,试图用光环掩盖自己的局限。很显然,人人都会衰退,无论是身体器官功能还是精神思考力。在绝望中寻找办法,在局限中谋得出路,这是我们人生每一天的常态。
因为三个月的疫情,多了自由支配的时间,闲适和焦虑同在。那天,我去学校东边的森林公园逛逛,看到阳光下放风筝和聊天休闲的人,也看到地面上忙碌的蚂蚁东突西走,这些有生命力的场景,让我感慨万千。有多少人有勇气有能力走出疫情下的各种焦虑呢?疫情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东西。无论是看新闻还是身边,人性中高贵的一面无如医护人员大爱无疆了,人性卑微丑恶的一面无如那些歧视人漠视人的行为了,果真是魔鬼和天使并存啊。
我喜欢用身边的人和事把读书串起来。读很多教育的书,我最容易想起身边的张丽老师,我最敬佩她以坦诚开放的姿态面对学生,很快可以完成一个新班级师生共同体的建立,情感的链接成为他们共同体的血液。
如果让我写一篇3000字的心得体会,我会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志同道合共同体是我们成长的伙伴组织;二,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到底有多难?三,唯有自省,方可克服内心对恐惧文化的归顺。四,悖论随处不在,张力也是活力。五,遇到好的工具,大胆地拿来用用吧。
读到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这一段,我产生莫名其妙的熟悉感。案例中处处都有我的影子:我的身边现实和我的纠结内心。
读到志同道合共同体这一篇,我想到鹿永建老师写的“真共同体”四个阶段,想到坚持7年的班主任工作室团队一如既往,至今未停滞。
读到教育与分离的生活,我想到自己所经历的学校教育和自身家庭教育的全部故事,哪一天不充满着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恐惧啊。
读到悖论,我开始反思“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对我的持久的严重的影响,悖论永远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常态,让人焦虑,也带给我活力,促我认识到个人的局限,也带给我坚守深耕的勇气。
你知道,我有个习惯,就是批注。认真读过的书,会带上我的痕迹,有划线,更多是随想随记。有时会写上时间,以后重读仿佛又遇到了以前的自己,当然,观点可能会有变化,甚至会笑话自己当时的想法多么幼稚。比如,在读《教师的心灵》章节,我留下来很多这些随机性的文字。
“选择是可以主动为之,有磁极一样的吸引,也有磁极一样的对抗。”
“以相遇的心态看待真实的教学经历,会淡定得多,相遇意味着众多未知,会缓解因控制力不足而产生的焦虑。”
“不要与现实世界为敌,达成和解是正道。同时,不可放弃内心自我的坚守,否则与行尸走肉无异,这种平衡何其难哉?正是难,才更有以精力和智慧追寻之。作一天教师,意味着必须做终身自我完善者,即表里如一,言行如一。别假装,别人一眼可识破,做真人,不做“伪人””
我发现,教学勇气不仅适用于教学,也可以解释一些管理行为。比如,我接到下周一的校本课程展示观摩活动方案后,就开始想象现场的情景:优雅的主持人,娴熟的执教者,积极参与的学生们,当然,我很在乎自己的参与,于是心里产生了一个声音:会不会浪费大家的生命时间。我希望自己的点评能带给大家一个更宽阔的思路,这个声音告诉我,点评要专业,真诚,开放,你要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些声音很快变成了命令,促使我打开电脑,书写点评提纲。三天前,我认真看过每一篇设计。头天下午,我花了一小时搜集视频和图片,做了一个好看的PPT。你看,这就是我内心冲突带来的一系列行动,行动的前后,自我认同好像有了一些新变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共读。一旦有人对话,同频共振,相互启发,产生思想碰撞的愉悦,这种动力不可小觑。实不相瞒,此书在书架上睡大觉很久了,要不是鹿老师让我推荐几本书,我会忽略它。我的一个习惯是,推荐书给人家,一定是自己读过的,产生过共鸣的。通过几次电话和视频听鹿老师的分析,才感觉到这本书的价值。还有身边读友的认同和夸赞,加大了我重读的乐趣。未来,我还计划和工作室的成员共读此书,肯定可以挖出更多的宝贝。如果你也愿意加入共读,我愿意买一本送你。
前一篇:孩子的自律、上进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