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一学校为什么?

(2022-09-03 10:13: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十一学校为什么?
李斌 
这是一个与十一学校迎面相撞的夏天。

作为投身基础教育十多年的媒体人、研究者,十一学校始终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参照体系。所以,这些年虽然从未面对面打量她的细节,却似乎已经对这所学校无比熟悉。

但当我们真正“每日一检”地走进校园,开启长达一个星期高效切换的深度访谈,和前后近一个月的关联随访,面对一个个真实的面孔、具体的场景、育人的侧面,对学校转型在不同历史时段的重心展开解剖式追问,对育人模式在几乎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进行“模型确认”,对十一经验在不同盟校的辐射样态贴近现场打量……这所学校还是以她“更高水平的系统性和未来性”震撼了我们。

有一天我甚至兴奋地告诉项目组的伙伴,这次采访最大的收获,是我自己再一次从“概念的疲惫”中被真实所唤醒:原来无数教育人曾坚信并坚守的教育愿景、追求完整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甚至那份“滚烫的教育人生”,是可以在中国的学校里生长得如此立体饱满,不打折扣,并抵达几乎每一个角落的。

用前任校长李希贵在一次演讲中的概括,北京十一学校这些年致力于建构的是——“面向2035更高水平的育人模式”。而在《新校长》的观察视野里,十一学校也有足够的理由,成为面向2035中国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样本之一。



具体的做法,本期《新校长》将用全部的篇幅,从多个环节详细描述。我要补充说明的,是个人所观察到的这些做法背后的办学逻辑——十一学校为什么?正如田俊校长在交流中不经意提到的:怎么做的背后,“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能做到”也许更为重要。


十一学校为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我在采访笔记里写下了这些关键词:认知上的高阶,原则上的坚定、结构上的简洁、发展中的系统、行动上的标准,课程中的极致、人性里的分寸……



但这只是外围观察所能“临摹”的概念。假如效仿十一学校的做法,站在学校行为体系的角度,把这些概念拆解成为一套“基于更高水平育人模式”的办学原则和行动标准,也许我们能够不完全提取的,就是可以被广泛借鉴的“基础教育高标准办学关键行为”:



1.学校要站在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的底层逻辑上,尽可能确立有使命、有担当、有挑战的办学目标;



2.对关乎学校每个人的办学目标,要尽可能在全体师生中达成绝对多数的共识;



3.对一切达成共识的教育价值和行动纲领,要不打折扣地全员坚守和持续迭代;



4.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开会。这意味着学校的组织结构、关键岗位和管理生态,一定是经过系统重构,服务于办学根本目标,并鼓励问题自然生长、推动问题自动解决的;

5.能用标准解决的问题,就不用领导。这意味着学校在每一个关键领域的关键项目、关键结果,都有清晰的“标准+量规”——所以十一学校的老师们又称,这里是一所有标准无答案的学校;

6.成就关系以成就教育。十一学校的干群、师生、师师、家校、校社关系,堪称学校教育的典范,这得益于学校办学准则中的一条: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先有关系,再有教育,先有心情,再有事情。

7.成就教师以成就学生。学校管理者和学校机制,要尽可能帮助教师有薪酬福利的获得感、关心关爱的幸福感、专业荣誉的价值感;

8.让一切办学行动都围绕一个关键目标:一线教育教学。这意味着学校里离一线教育教学最近的人,就是被支持、服务最多的人;


9.让办学关键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专业研究课题。所以不断研究问题的教师,才能不断地成就自己、成就教育;



10.让教师的个人经验和研究成果变成组织的共享资源。这意味着学校有了一个教育资源的内生系统,和教师专业价值感的内生系统;



11.让对“人性尺度”的把握成为学校本能。无论整体变革的推进节奏,还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落地,归根结底是立足于对学生和教师的理解;



12.让学校整体管理有一以贯之的逻辑——每个岗位都要寻找自己的“客户”;



13.让一线教育教学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坚持在“成事中成人”。这意味着面向学生的课程设计、学习方式几乎都是在真实事件、真实任务中推进,并帮助学生达成真实解决问题的成果;



14.对学校的转型变革,领导者要有刻进骨子里的清醒:“造钟,而不是报时”。这意味着改革需要“撬动油门”,研究需要看得见本质,成长需要在发展中坚守;



15.对学校的更高追求,领导者要有驾驭规律的智慧:“保存核心,刺激进步”。这意味着成熟的实践和基因,需要小心翼翼的守护,并以此不断滋养新的更大胆的探索——比如我们在十一学校近三十所盟校所看到的“同一个基因,全新的蓝图”。


最后分享一些本次采访获得的“花絮”,也许可以补充说明“十一学校为什么”——这里曾经有一个如此深刻洞察教育生态的症结,却又绝不愿停驻在现实局限里的校长。



2022年7月下旬,我们来到李希贵担任过校长的高密一中走访,在校门口的“为四十岁做准备”的石碑文上,以及校史馆对那一段历史的陈列中,可以得知今天十一学校的很多做法,其实已经萌芽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密。



比如1995年,学校推行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员工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四制改革,落实“分层聘任、双向选择、公平竞争”的管理机制;开展“学生在我心中”工程:基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理念,先后启动了三期工程;开展“中学生自我锻造工程”:按照学校招标,学生竞标承办的方式,学校将学生类年度活动全部交给学生自主承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那一年,李希贵36岁。



2019年7月,时年60岁的李希贵校长坚定地向上级打报告“从岗位上退下来”,消息传出,十一学校师生和全国教育界,都为“十一”的未来捏了一把汗。今天三年过去,十一学校依然稳步发展,依然是人们心中所认识的那所“领航学校”——听到这个故事,我们对李希贵校长的组织智慧,对十一新班子的成熟稳健,又有了新的认识。



走遍十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发现这里绝对没有李希贵校长的个人照片,当然也没有田俊校长的个人照片。以至于《新校长》本期封面不得不应学校要求,打破多年惯例,用了一张学生群体照片作为封面素描。




采访结束,伙伴们所余唯一的担心是:一所在新时代育人模式上探索得太远的学校,其实已经很难得到海内外资源、模式的外部支撑,只能靠理解国家战略、世界大势、社会动态,自成研究与行动体系,过程必然曲折,难处难以尽述。那么,这一类探索,究竟如何成为中国绝大多数学校和教育人共襄盛举的划时代变革?究竟怎样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不同的样本描绘同一幅蓝图?此刻,我们的期待似乎有些无理,却又似乎迫在眉睫。



最后,还要感谢十一学校全体师生的公共之心:当他们选择把十多年的探索成果,从学校转型,到二次成长,再到经验辐射,通过《新校长》向一线校长、教育人和盘托出,我们看到了一个更高格局的十一学校,和一个更饱含希望的中国教育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