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2022-07-21 17:12: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班主任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我们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应主要包括生死教育、预防欺凌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安全教育等几个方面。
生死教育
2017年,某地某小学两名五年级女生受游戏的影响,通过上吊方式同时自杀,被发现时均已死亡。
2020年,某地一名初中学生在学校违反纪律,家长到校后当众抽了该生一个耳光,后该生从教学楼的楼道窗户跳楼身亡。
这些学生自杀案件背后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其中共同的原因是学生漠视生命,这也说明了家庭、学校、社会缺少对学生的生死教育。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时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01
引导学生认识生与死的问题
关于生与死,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
如,人为什么活着,生命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可以复生吗,人死后还有灵魂吗,等等。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应直面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尤其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是不可以复生的,人死后也绝对不会有灵魂的存在,死亡绝不是永久的睡去,绝对不可能再次醒来,而是一个生命的消失;引导学生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存在的价值。
02
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
对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可能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也会有不同的结论,但班主任一定要告诉学生,生命的意义首先在于生命的存在性。
如果一个生命个体消失,失去了生命的基础,生命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和经历。
如果没有生命的体验和经历,也就无法体验生命的意义。
班主任应告诉学生,在生命的历程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一定会有逆境和困境,生命只有在逆境和困境中成长才会更加顽强,才会更有意义;应引导学生勇于面对逆境和困境,主动增强抗挫能力。
最后,人是群体性动物,人的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对自己而言,还应当对群体而言。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
03
倾听学生关于人生的倾诉
无论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可能会对人生产生一些困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很可能会引发学生的自残和自杀。
班主任应注意经常主动倾听学生关于人生的倾诉,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交流功能,告诉学生当遇到有关人生困惑又无法解决时,应积极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对人生的看法。
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人格。
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人生的困惑,避免或消除学生的自残、自杀。
04
注意学生的自杀倾向
向生惧死是人的本性,人的潜意识是抗拒自杀的,当一个人有自杀倾向时,其潜意识会阻止其自杀,阻止的方式是向他人发出求救信号。
自杀求救信号表现在语言、行为和情绪上。比如告诉别人自己要自杀,与同伴讨论自杀的问题、自杀的方法和地点等,经常感叹命运不济、压力大、活着没意思等,将自己的贵重物品送给他人或向他人告别,情绪突然发生变化,变得暴怒、痛苦等。
这些信号一般都是自杀者在自杀前发出的求救信号。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关注这种求救信号,当发现学生的自杀求救信号时,应立即与学生沟通,并向其他学生了解该学生最近的语言、行为、情绪变化等,及时联系主管领导、专职心理老师及学生家长,告知学生的变化,多方合力,通过心理疏导阻止学生的自杀倾向。
班主任要与学生家长一起随时密切关注该学生行为,还要请该学生的同桌、要好的同学随时关注其行为,发现其行为异常时及时报告班主任,避免该学生自杀。
预防欺凌教育
2021年,某地一初中几名男生放学后在校外庄稼地里欺凌一名同班同学,将被欺凌同学活活打死。
这一案件反映出,欺凌的原因虽多种多样,但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一定是其中原因之一,所以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应注意加强预防欺凌教育。
01
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欺凌
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对欺凌做出了较为明确具体的界定,其第二十一条规定:“教职工发现学生实施下列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一)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他人身体或者恐吓威胁他人;(二)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三)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四)恶意排斥、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五)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前款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
班主任务必以此界定对学生进行什么是欺凌的教育,使学生引以为戒,不欺凌别的同学。
02
让学生认识欺凌的危害
为了引起学生对欺凌问题的重视,班主任应通过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讲明欺凌的危害,使学生知道欺凌别人的可能后果。
一般来说,欺凌可以造成被欺凌者显见的身体伤害和财产损失,以及隐形的心理伤害,诱发精神疾病,可能导致被欺凌者的自残、自杀行为,引发学生父母参与的暴力行为,还可能引发被欺凌者的极端报复行为。
对于欺凌者而言,欺凌行为可以刺激其再次实施欺凌行为,反复如此会造成欺凌者出现家庭暴力和反社会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引起被欺凌者的极端报复,也会造成欺凌者的人身伤害和生命危险;如果造成被欺凌者的自残、自杀,也会给欺凌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引发精神疾病。
03
关注可能的被欺凌者
在欺凌中,欺凌者的特征并不明显,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也可能成为欺凌者。
而被欺凌者的特征较为明显,身材比较弱小、体重比较肥胖、身体有某种缺陷、卫生习惯较差、父母有智力残疾、学习成绩较差、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极容易成为被欺凌者。
班主任平时要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关注,如果发现这类学生有被排挤、孤立的情形或者身体、行为、心理发生某种变化,应立即了解情况,避免或消除欺凌的发生。
同时要告诫这类学生,如果遇到类似被欺凌的事件,应立即报告班主任。
身心健康教育
一般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及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是学校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班主任也应在班级工作中注意加强上述教育。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开展以下两方面教育:
01
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每一个人都应接受的教育,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更应该接受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在生命教育中更为重要。
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挫折。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挫折是压制、阻碍,使削弱或停顿,失败、失利。
挫折不仅仅是困难或阻碍,一个人的需求或目标不能达成、个人尊严不能得到尊重等都属于挫折。
其次,应该让学生懂得挫折不可避免,无论什么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人就是在不断战胜挫折中实现自我成长的。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应对挫折的方法,如向他人倾诉,自我消解,无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发泄,相信自我,选择坚强,保持乐观,确立信念目标等。
班主任要告诉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挫折的方法,勇于积极地面对挫折。
02
青春期教育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不仅身体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身体的发育同时也会带来心理的急剧变化,班主任应加强青春期教育,避免由于对青春期关注不够而引发学生的极端行为。
进入青春期,学生身体快速发育,对于男生而言更加显著。
随着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有能力来反抗成人对自己的控制和管教,并且会尝试与成人对抗,以获得成人对自己的重视并寻求与成人的平等。
通常所说的青春期叛逆,实际上是青春期学生试图获得自己的成人地位而进行的斗争,其实质不是青春期学生的叛逆,而是成人应该调整对待青春期未成年人的态度,更加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
班主任应深刻认识到青春期学生的这一变化,及时调整教育行为,避免出现与青春期学生的对抗或对立。
除了积极调整教育行为,班主任还应积极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教育,解答学生对生理发育和心理的困惑,使学生消除困惑和迷茫,顺利度过青春期。
同时,还应通过家长会、微信交流群、个别联系等方式,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青春期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变化,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学生青春期的变化,指导家长及时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家校合作,共同保证青春期学生的健康成长。
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也应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学校和班级都很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
在班级日常安全教育管理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01
安全教育管理必须贯彻强制原则
强制就是绝对服从,不经同意和许可不得行为。所谓强制原则就是在班级安全管理中,采取强制手段来约束学生的活动和行为。
由于未成年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事物的危险性往往缺乏认识,加之其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易冲动的心理,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活动和行为必须进行约束。
当然,对学生活动和行为的约束不是禁止学生的所有活动和行为,而应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风险活动和行为进行约束,尤其在小学低、中年级更要在安全教育中贯彻强制原则。
02
消除学生逞强、打赌冒险的行为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男生一般有逞强、打赌冒险的心理,对有些事情明知有危险,依然相信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避免,从而会尝试进行一些冒险的危险行为。
班主任务必在平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强调逞强、打赌冒险行为的危险后果,使学生认识到逞强、打赌冒险的危害,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同时,还要教育全体学生,当发现有的同学出现逞强、打赌冒险行为时应及时制止并报告班主任,从而在班级中消除此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