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秀的校长洞悉时代结构,他们深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2022-06-21 11:34:5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优秀的校长洞悉时代结构,他们深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万玮

传播平和教育理念,弘扬“平和不庸、和而不同”的办学文化。



变局下的教育,需要洞察结构,顺势而为

为什么要聚焦结构?

2022年3月,上海疫情再起。居家隔离期间,我刷了部剧。这些年,我很少刷剧,一来没有时间,二来缺乏热情。年轻时,我特别喜欢看小说,不喜欢读有深度的思想类书籍。正是:年少不懂太史公,读懂已是泪千行。如今恰好反过来,读书依旧很多,读得最少的反而是小说。经历岁月的洗礼,已经没有什么故事能够让我好奇了。

然而这部剧却不一样。我不但一刷到底,而且沉溺其中,好几次眼泪夺眶而出。

这就是《人世间》,改编自作家梁晓声获2019年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人世间》播出后,广受好评,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同时带动了原著小说的热卖。大家对《人世间》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

小说讲述的是中国东北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五十年的变迁。作者梁晓声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参加过上山下乡,大学中文系毕业。1959年到2009年这5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梁晓声亲历了这些变化。小说人物的命运随着下乡潮、返城潮、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下岗待业、拆迁改造等陆续展开。

电视剧《人世间》为什么火?导演水平高,演员演得好。在我看来,首先是剧本好。

剧本好在什么地方?就是两个字——结构。

电视剧编剧通常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擅长故事结构,第二种擅长语言对话,第三种擅长生活细节。好的剧本要经过这三类编辑的工序,最重要也最贵的是第一种。结构决定了一个剧本的上限。

整部小说,涉及的人物有上百个,其中95%以上的人物都是好人,几个主要人物都非常朴实善良。然而,大部分人都活得艰辛,艰辛生活中的人性之善打动了很多人,让他们流泪不止,也包括我。

电视剧的出品人程武说,“这部剧里的主要人物,都是在有血有肉的同时,拥有着温存而善良的底色。”

人性很善良,生活很艰辛,为什么好人活得这么苦这么累?答案就是作者梁晓声,他洞穿了时代的结构,人生的真相。

卓别林说,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你我皆凡人,生在尘世间,我们必须躬身入局,而不是远远地旁观,因此,我们离悲剧更近。西方现代戏剧的起源是古希腊悲剧,为什么悲剧比喜剧更深刻?《人世间》这种史诗级的作品告诉我们,悲剧更接近人间真相。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对系统而言,结构最重要

有一个悖论叫忒修斯之船,是古罗马的思想实验。

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木船,一块木板腐烂了,马上用一块新的木板替换。以此类推,终将有一天,这艘木船所有的木板都是全新的。那么,它还是原来那艘船吗?

第一次读到这个悖论时,直觉告诉我,答案是肯定的。

后来有人继续做思想实验。假设一艘船造好之后,木板还没有腐烂,马上把木板逐个替换。同时,将替换下来的木板在船厂重新拼装出一艘船,请问,哪艘船是原来那艘?

这个问题彻底把我弄糊涂了。直觉告诉我,替换下来的木板在船厂重新拼装成的船才真正是原来那艘船,而用新木板拼起来的那艘船是仿制品。

再回头看忒修斯之船,果然是一个悖论啊!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也是一艘忒修斯之船。

人的肉体由细胞构成,细胞总数在50万亿至75万亿之间,大部分细胞寿命都不长。有些白细胞寿命特别短,只有10个小时左右。胃细胞的寿命大约在两天。皮肤细胞的寿命为一个月左右。骨骼细胞比较“长寿”,平均寿命高达十年。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有一句名言:我们并非在年复一年地变老,而是日复一日地焕然一新。

从人体新陈代谢的角度看,这句话真是十分贴切呢!

好,思想实验来了:十年之后,我们身体中绝大多数细胞都更新了,请问,我还是原来那个我吗?

我的第一反应是,还是原来那个我。身份证号码一生不变,专属我一人。后来细想,人是会变的,如果一个人从外貌到思想都跟以前不同,不就是一个全新的人了吗?

忒修斯悖论并非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如果我们掌握了系统思维,对这个悖论会有一些高阶的认知。

先说一个人,叫彼得·圣吉,他在中国名气很大,主要是因为《第五项修炼》这本书。21世纪初的时候,这本书特别有影响,“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就是源于此。顺便说一下,彼得·圣吉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有研究,精通儒释道,他曾拜一位中国人为师,那个人名叫南怀瑾。

“五项修炼”的前四项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而重点讲的第五项,叫做“系统思考”。彼得·圣吉对系统思考的推崇来自于他的老师德内拉·梅多斯,梅多斯有一本遗作《系统之美》,书中提到,系统不是一堆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一个系统由三个要件构成,分别是:要素,连接,功能。

用梅多斯的系统理论来解读忒修斯之船,要素是木板,连接是这些木板的相对位置与铆合关系,也就是这艘船的结构,功能则是航行。

对一个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是要素,那么,当船拆成木板,堆在平地上,船还存在吗?如果最重要的是结构与功能,那么,木板虽然更换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还在,所以这艘船依然是原来那艘船。

同样的,人体细胞虽然更新了,我结构稳定,功能正常,活蹦乱跳,毫发无损,我还是那个我。


结构决定组织的运转和气质

结构实在是太重要了,同样是碳分子,不同的结构决定了,它可能是石墨,也可能是钻石。

我观察一个系统时,特别关注它的结构,结构决定了这个系统如何运转。

工厂的流水线就是一个系统。一家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开厂,其制造流程相当复杂,因为一部汽车大约有两万多零部件组成,把流水线复制过来,是一个大工程,相当于再造一个系统。工厂流水线的系统十分精确,容不得一点差错,今天,很多生产线引入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提升了工作效能。

组织系统却不太一样,它的结构既精确又模糊,因为组织跟人一样,是有机系统,需要用到量子思维中混沌的概念。

混沌的概念不好理解,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条小溪从山顶流下来,流到山脚,汇入小河。这条小溪的形状完全由地形决定。水是流动的,因此小溪的形态每时每刻都发生变化。在某一个局部,因为一根树枝或一块石头,水流会在局部形成一个小漩涡。每个旋涡都有独特的形状,一条小鱼游过,旋涡会暂时发生改变,但很快,旋涡还是恢复之前的样子。到了雨季,水流变大,小溪的局部形态会改变,也有可能发生改道,则整个格局会发生变化。

那么,这条小溪还是原来那条小溪吗?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改道多次,但黄河还是那条母亲河。尽管因为各种原因,局部细节发生改变,但是大的结构没有更改,还是从高流到低,西来东入海!

旋涡是一个混沌系统,人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很多年不见的朋友,被岁月改变了很多,你还是能一眼认出来。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人类有一种意会的本领,是人工智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攻克的堡垒。

组织也一样,我们常常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兵是要素,营盘是结构,包括一支部队或一家组织的建制架构,各类制度条令,文化,乃至《亮剑》中李云龙所说的——精神气质。

结构塑造了组织,组织塑造了个体。个体若想超越组织,需要认清结构。



社会的结构是什么?

近年来有一种爽剧类型叫穿越剧。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偶然穿越到古代,运用现代思维去解决问题,让当时的人叹为观止,惊为天人。观众看这种剧特别爽,不知不觉把自己代入。

现代社会与古代差距太大了。以中国为例,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大家想想看,这10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不可以用沧海桑田来描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现代物质成果,要拜一样东西所赐,那就是——科学。过去两三百年,科学逐渐打败了宗教、哲学,成为人类普遍的精神信仰。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理性精神的崛起。

按照德国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说法,这叫“世界的怯魅”。人们不再信仰神,不再崇拜上帝,而是相信理性的力量。马克斯·韦伯进一步指出,人的理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价值理性,一种叫工具理性。

有时候我们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情感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理智告诉我们应该那样做。前者叫价值理性,后者叫工具理性。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出自己生命,这是价值理性;也有很多人,精于算计,追求效率,信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工具理性。

有人调侃法国人与德国人,说法国人工作是为了生活,而德国人生活是为了工作。法国人偏向于价值理性,德国人偏向于工具理性。

马克斯·韦伯说,现代社会,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不平衡的,工具理性不断扩张,逐渐压倒了价值理性。

马克斯·韦伯创造了一个词“现代的牢笼”,来形容我们所处的社会。具体而言,理性主义尤其是工具理性将现代社会逐渐打造成一个“铁牢”,将人类牢牢地锁在其中。

例如,我们所在的组织追求的首先是效率,所有的管理架构、制度设计、运转方式,都是为了让组织高效运转起来。我们去人才市场上应聘,首先要读“岗位描述”。这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是不是适合这个岗位,越是匹配,越是可能应聘成功。岗位描述就是一个铁笼。

年轻人刚入职场,通常不明白这个道理。我曾经读到过一个新闻,一个高学历的名校海归回国就业,上班第一天,主管让他复印文件,他愤而提出离职,家人还替他打抱不平。这就是不了解社会这个大系统的结构。

有一段时间,我猛然意识到,每一个职场人士都不开心,都伤痕累累,无论之前表现多好,一旦跟不上组织发展的需要,不能再为组织创造价值,就会面临被组织抛弃的风险。对于组织而言,个体只是一个零件,组织无限推崇工具理性。人必须适应组织。那些想让组织适应个体的人,毫无例外都会经受社会的毒打,无一例外。

现代社会的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大铁笼。



从结构角度看人生的意义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被工具理性所困扰,偶尔也会思考一下价值理性。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白手起家,艰难创业,几十年间把公司做成集团,终于给自己安排了假期,去海边度假。
在沙滩上,他看到一位老人在钓鱼。
他就问老人,为什么不用网捕鱼,而用钓竿钓,那样效率会更高。
老人问,捕到更多的鱼又怎样?他说,办企业,加工鱼肉,赚更多的钱。
老人问,赚了更多的钱,那又如何?企业家说,那就可以像我一样富有,过悠闲的生活。
老人说,我现在已经过悠闲的生活了呀!

很多影视剧讲人生悖论,主人公的觉醒令人唏嘘,发人深省,说的无外乎就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碰撞。主人公在职场艰难打拼,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性地舍弃了很多东西。到最后身心俱疲,不禁问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值不值得?

现代社会的结构本质就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就是悲剧。我们每一个人被困在人类这个群体运用理性所编织的网里面,极少有人可以逃脱。

人体细胞中,脑细胞的寿命极长,几乎与人体寿命相同。脑细胞一旦死亡,就不可再生。少部分人通过修行,在没有改变系统结构的情况下,改变了系统的功能。他们重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系统的束缚,获得了新生。

再来看《了凡四训》里那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从前种种,譬如:风起于青萍之末;蝴蝶扇动了它小小的翅膀;命运馈赠的礼物暗中标好了价格。

从后种种,譬如:云在青天水在瓶;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电视剧《人世间》片尾曲很棒,与电视剧的主旨高度契合。如果你看清楚人生的结构,就会知道,聚少离多是常态,荣耀也就是一瞬间。歌词的前几句是这样的:

草木会发芽,
孩子会长大,
命运的列车,
不会为谁停下。
命运的站台,
悲欢离合都是刹那,
人像雪花一样,
飞很高又融化。
……



教育的启示

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要静态地看,而要动态地看。所谓动态地看,就是把孩子的成长看成一个故事,一个剧本。我们所要关注的,乃是这个剧本的结构。

来看几个故事。

故事一:小时候被誉为神童,远近闻名,父母无比自豪,到处曝光,以此牟利。孩子长大后神奇不再,沦为常人。

故事二:小时候顽劣异常,纵情肆欲,为祸乡里。长大后幡然悔悟,发奋读书,成为国家栋梁。

故事三:家里三个孩子,老大老二有学习天赋,考上顶尖大学,光耀门庭。老三不爱读书,长大后成为普通打工者。最后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并撑起整个家庭的,是老三。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方仲永,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周处,第三个故事则来自于《人世间》。

古时,有经验的老者可以在孩子很小时大致判断其未来的人生轨迹,也就是俗称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长朋友们面对孩子,需要想一想,他们的人生徐徐展开时,会是怎样一个故事?

通常而言,一个孩子出生后,未来如何发展,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基因,二是环境。基因与环境这两个因素如何互动并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影响,有很多理论。其中一种理论说,孩子出生时好像山顶上的一个小球,即将滚下山去,基因就像是一根轨道,不同的基因决定小球从不同的轨道滑落下去。环境则是干扰因素,小球在滚落的过程中可能会跳跃到相邻的轨道中去,从而改变人生轨迹。

基因不能选择,环境却可以改变。教育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人总要生活在关系中,我们被身边的人塑造。无论是良师、贵人,还是同窗,好友,都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这也是家长为什么要择校,孟母为什么要三迁的缘故。

家长需要记住,自己也是孩子的故事的一部分,我们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角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看清孩子未来人生成长的结构,他们是谁,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应当做什么,又属于哪里。然后,如同美国小说家塞林格所说,“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什么叫做改变能改变的?一滴水可以在屋檐下,可以在池塘中,可以在花瓣上。我如果可以,就把它变成一片雪花,落到昆仑山上。



结语:无声的惊雷

伏秀的教育人和伟大的作家一样,都必须洞悉时代的结构。他们深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他们写每一代人的长征,落笔却不动声色,于无声处听惊雷。

小说《百年孤独》的开篇第一句广为传颂,广受赞誉: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据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动笔写《百年孤独》之前,为这第一句话苦苦思索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恍然大悟:只要像外祖母那样,用见识过一切的平淡语气,来讲这些惊人的事情就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