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千万不要太老实”,这位妈妈的5句忠告,句句戳心
(2022-06-20 10:03: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孩子,你千万不要太老实”,这位妈妈的5句忠告,句句戳心
孩子的社交中,伤害最大的是“毒友谊”。
所以在教孩子善良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这五句话。
一直以来,我们都教育孩子要善良、要懂礼貌、要包容。
可成年人都知道,善良≠老实。
太老实的孩子,更容易吃亏和受伤。
而没有界限感的善良和包容,只会纵容别人的恶。
这绝不是我们为人父母的初衷。
人生无法避免社交,父母也无法一直为孩子保驾护航。
所以,与其孩子长大后吃亏,不妨尽早告诉他们这5句话,教孩子做一个既有“光芒”,又有“锋芒”的人:
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要勇敢说“不”
哈佛大学曾进行一项为期3年、针对1000多人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
一个人如果能够学会合理的拒绝,就能减少90%以上不必要的麻烦。
教孩子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其实是在教孩子遵从自己的内心,坚守底线,不委屈自己。
国外有位宝妈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过一件事。
她带着儿子去公园玩,一下子围上来6个男孩,要求她儿子分享玩具。
孩子不知所措地将玩具抱在胸口,看着妈妈。
她很淡定地告诉孩子,他没有义务对别人的要求有求必应,如果自己不想,直接拒绝就可以了。
吃了闭门羹的那些孩子,转而来求她,也被她拒绝了。
这个教孩子勇敢说“不”的分享,在网上获得了20多万的点赞。
也许,一开始说“不”,孩子会因为担心别人失望而惴惴不安。
但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底线,才不会让自己受委屈。
有求必应,是让自己最受伤的“善良”。
敢于拒绝的人,长大后才能收获更多自信和快乐。
面对索取,要学会“以攻为守”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得寸进尺效应」。
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别人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就可能会接受更多的要求,甚至是越来越没有分寸的要求。
好友的女儿桐桐是个很乖巧的孩子,有一阵子,好友发现给她买的新笔、新橡皮,到了第二天总是不翼而飞。
追问过之后才知道,原来桐桐的同桌每次看到都会管她借用,可借完之后从来就不还。
“她说如果我不给,她就不跟我玩了。”
孩子支支吾吾地说。
看着女儿乖巧又委屈的样子,做妈妈的心疼不已。
当主动分享变成了索取之后,孩子会在没有底线的容忍中,委屈自己。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勇敢不被欺负,秦昊就曾经因为女儿米粒太善良而落泪。
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面对别人的索取,不妨以攻为守地问:“你拿什么跟我交换?”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你想要获得一样东西,就必须要有付出,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真正的友谊,是双向付出的。
如果对方只想着占便宜,那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
被拒绝了也没关系
前不久,一位妈妈鼓励女儿说“没关系”的视频火了。
女儿看见一个商场门口在发气球,她虽然很想要,但不敢去。
妈妈就想通过演练的方式,让女儿能勇敢一点。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阿姨,我可以要一个气球吗?”
“小朋友你真勇敢,送给你一个。”
在演练了几遍之后,妈妈突然“拒绝”了女儿:
“真抱歉,这个气球已经有人要了,所以不能送给你了。”
3岁的小姑娘瞬间就变得十分沮丧,躲在妈妈的身后,默默流下了眼泪。
委屈的样子,让人的心都要疼化了。
妈妈温柔地告诉女儿:
“当你提出要求的时候,别人有可能会答应,也有可能会拒绝,这很正常。
别人答应了,我们就说谢谢;如果拒绝了,那就说没关系,下次再尝试。”
在妈妈的鼓励下,女儿终于大声地喊出了“没关系”这三个字。
被拒绝的滋味当然不好受,但它其实是人生的常态。
谁也不能避免被拒绝,孩子也一样。
告诉孩子,被拒绝了也没关系,是在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建立高自尊。
面对霸凌,要有怼回去的勇气
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
64%的孩子在遭受霸凌之后,选择了沉默,他们没有反击,也没有向大人求助。
可是,忍让能让霸凌的人停手吗?
当然不会,反而可能会愈演愈烈。
《少年的你》中的胡小蝶,座位上被泼红墨水,她忍了;在厕所被同学欺负,她也忍了。
忍到最后,万念俱灰的她走向绝境。
我们总对孩子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面对霸凌的时候,一味地退让只会把自己逼到绝境。
面对霸凌,一定要教孩子勇敢地怼回去:
“这是我的,不许动!”
“你再推,我就生气了!”
“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向我道歉!”
如果语言震慑不到对方,就用肢体还击,或求助大人。
你越有界限感、越有“锋芒”,别人才会越敬畏你,你才不会受欺负。
善良是很珍贵的,但没有长出牙齿的善良就是懦弱。
所以,在教孩子温柔善良的同时,请不要忘记教他带点“锋芒”。
有原则、有底线、敢于拒绝的人,才能收获别人的尊重,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从容,遇见更好的自己。
不必强求所有人都喜欢你
曾看过一部短片《态度娃娃》,艾莉是一个很在意别人看法的女孩。
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她总是努力把自己的真实感受隐藏起来,尽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她坚定地认为:“只要很有决心地笑,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于是,在“你好可爱”、“你人真好”的“夸赞”下,她那标志性的讨好式笑容,渐渐变成了形影不离的“面具”。
她再也做不回真实的自己了。
别人打翻了她的鱼缸,她虽然很伤心,却笑着说没关系;
好友评论她只会傻笑,她很痛苦,但还是选择了默默承受;
虽然不想参加巡演,但她还是“笑着”站在了舞台上……
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会遇见很多人,这些人的喜好、性格、素养都不同。
孩子们会收获一部分人的认同和喜爱,也必然会要面对另一部分人的质疑和否定。
他们迟早要认清这个现实:
好的朋友,值得用心去结交;而那些不同频的人,“失去”了也没关系。
不要奢求去讨所有人的喜欢。
过度迎合别人的情绪,会让自己活得很累。
我们心里的位置不多,要留给真正喜欢和爱自己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