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做教师?
(2022-06-13 16:49: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方华:谁做教师?
方华
(提高地方教育局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推动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打造区域教育示范地。)
教育是行业,教师是职业。作为行业,有行业的规范;作为职业,有职业的定则。做教师必然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标准,或者说,做教师应该具有特定的条件与要求。
面对“谁做教师”这个话题,古今中外曾有诸多名家对教师这个职业做过定义。我想从“通透学科”“理解教育”“熟悉学生”“了解社会”“坚守底线”“适度追求”等六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通透学科
学科不仅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容的分类,也是对教师专业的分类。学科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专业符号,又是教师名称,如某某是语文教师,某某是体育教师。可以说,没有学科,就没有教师,由此可见,学科对于教师是何等的重要。
教师通透学科,应包括学通学科与贯通学科两个方面的内容。
还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县级行政区内,能做教师的人,都有一门或几门学科很牛。比如:懂古文、会写文章,还略知外语;会解析几何和三角函数,还知晓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背得出元素周期表等,就可谓是大知识分子。如果哪位老师有任何一门学科知识十分通透,便会在县域内外“名声鼎沸”,被大家普遍称赞,自己的孩子跟他上学值得家长骄傲,在校园里也很受学生追捧。由此可见,学科通透,对教师来说是何等重要。
当然,以上例子是知识刚得到尊重的特殊时代的产物。放在今天,这种评价不一定科学。但有一点可以让我们思考的,那就是对教育与教师所做的朴素而基础的定义,这个定义就是学科,就是知识;学科代表教师,知识代表教育。由此可见,教师通透学科既是入行教师的“门槛”,更是教师立足行业的“硬通货”与“恒通货”。
我认为,学通学科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两个层面。
教师以学科入行,以学科安身,也以学科立命。无论我们是小、初、高、职哪个学段的老师,都会把自己任教学科,从小学到大学这个范畴的知识学全、学透,使之形成学科知识链,形成学科知识树。作为老师的我们,还要有对学科知识进行熟练操作的能力与水平,比如说动手能力、解题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分析能力等等。
教师对知识的学通与学生学会有共通点,也有不同点。不同点如同搭积木,学生只需能搭出不同图形;老师不但能搭出不同图形,还要能事先画出积木图,搭积木原理,搭积木流程及几种搭建方法,同时还要为每块积木取名,并告之它的作用,还要引导学生喜欢搭积木,学生搭积木时,能为他们提供具体帮助与指导,最后还要带领学生梳理总结,寻找规律等等。
我认为,贯通学科,包括学科学理与学科思维两个层面。
学科第一层是知识本身;学科第二层是知识技能;学科第三层是知识内在原理与法则,也就是学科的学理;学科第四层是知识内在逻辑,以及带来的思维。
教师对任教学科要从学理层面去学习、去理解、去教学,这是保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授之以渔的专业基础与保障。当教师对任教学科的知识点(内容)、知识链(联系)、知识树(结构)和知识原理(学理)等方面的学习到位了,就能为教师以学科知识为内容、为资源、为平台、为策略去帮助学生学习了。
但是这离教师学科教育还差一步,而这一步,就是通过学科知识、技能和学理的训练与学习,让学生的学科思维得以科学训练,达到真正的成长。只有学科教学达到这样的阶段,教师的“教”,才会变成学生的“成长”;教育的“教”,才会变成教育的“育”。也只有达到这一步,学科教育才有其真正的价值。这应该是教师学科教育的最高追求。
教师要理解教育
教师是因教育而存在的职业,教师如不理解教育或对教育没有深刻理解,就不可称之为教师。教育含义很广,对教师所需掌握的内容、知识与要求也很多。本文从“遵循教育规律”与“掌握教育技能”两个方面来说说教师要理解教育。
教师理解教育,包括遵循教育规律与掌握教育技能两个方面。
教育是科学,科学是复杂而有规律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了解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原则,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底线,更是教师从业的“铁律”。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就会呈现出温和、温厚、温暖的追求;教师就会呈现出平和、平静、平稳的状态。不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就会呈现出功利与功劳的追求;教师就会呈现出急躁与急迫状态。
不但是教育与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世间万事万物都应遵循相应规律,遵循规律的人与事,就以生长状态呈现世间,人与事就会走向顺和与永恒;不能遵循规律的人与事就是破坏,人与事就会走向分裂与消亡。
教育是行动科学,有理论层面的行动,也有实践层面的行动。掌握教育技能是教师职业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作为教师的教育技能至少包括:学科建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组织与协作能力、教研和科研能力等方面。
教师学科建设能力除了学通学科、贯通学科内容已作了表达,还有更多的内涵,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科内容重构,对学科知识重组,对学科课程计划重定,对学科作业重设,对学生学科学习重测重评等等方面;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课堂形式出现的,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支持与保障,同时,课堂教学能力也是教师必备而主要的“基本功”;
教师工作内容是与人交流,教师工作方式是对话,教师工作对象是人,正因如此,教师表达与交流能力就成为衡量教师基本能力高低的评判要素;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群体,教师工作需要几方完成,教师与工作对象之间有着多种不确定因素等等,这对教师组织与协作能力要求就很高,以课堂为代表的系列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组织能力,以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为代表的系列教学目标达成,需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方面的协同,需要教师有着较好的协作能力;
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不仅是教育科学性与教师专业性的具体体现,还是教师在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需要。最后,也是教育与教师本身的需要。所以,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是教师掌握教育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熟悉学生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教”的价值体现在学生“学”的效益上;教师“教”的业绩体现在学生“学”的效果上;教师“教”的艺术体现在学生“学”的状态里。可以说,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毫无意义。
教师熟悉学生,包括师生认可与了解学生两个方面。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形成“教育合伙人”或“成长共同体”的过程;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的过程。教师熟悉学生最关键的是“师生认可”与“了解学生”。
“师生认可”是指教师与学生相互认可,而不是单向认可。
教师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让更多的“师生认可”发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认可”也是教师有效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学生学得好的学科,大多数都是因为学生喜欢学科教师,或曾经有一个学科教师让他喜欢过;同样,教师都会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有偏爱,可能好多老师并没有意识或不愿意承认,但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师生认可”的作用是帮助教师有效、有趣、有价值地“教”,也是助推学生愿学、想学、会学。
“了解学生”对教师来说,是一件与职业共存的事情。“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共性的特点与了解教师所教的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用动态眼光去了解学生,这是因为学生是变化的,教师也是不断成长的。了解学生共性是教师遵循教育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师没有有关知识储备,是很难真正做到遵循教育规律的。了解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是基于教师面向每一位学生和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教师尊重每位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的需要。
教师要了解社会
教育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教育行业是社会诸多行业的一种,教师首先是社会人,同时还是社会职业人。
教师了解社会,包括融入社会与解读社会两个方面。有人说,学校不是社会,教师不过是以学生的身份从一所学校走进另一所学校,然后改了一下称呼罢了。有人也说,教师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虽已是逝水东流,但教育本身特征、学校办学需要、学生学习需求等原因,使得教师与社会交流、接触还是不够“彻底”,教师了解社会就“弱于”其他行业。
教育已经从原来社会经济生活的“附属”地位,回归到社会经济生活的“舞台”,教育的要求势必在提高,教育与社会的关联度也在提高。教师了解社会的前提是融入社会,在生活方面的融入是自然,也是简单的;教师还应该在工作方面与社会有机融入,因为教育离不开社会协同育人,如:家校合作,校政合作,校社合作等方面。教师了解社会还要根据自己的视域,去解读社会;还要根据行业与岗位的视野,去解读社会;还要根据社会或其他行业的视角,去解读社会。
教师了解社会是教师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需要,一位不融入社会和解读社会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同时也会给教师工作与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与麻烦。
教师要坚守底线
我们可以不追求卓越与优秀,因为,卓越与优秀需要能力、条件与机会;但是,我们不能没有底线,因为,底线是每个人、每个行业、每个职业、每个岗位必须坚守的原则。
记不得在哪里看过这么一句话,“不要追求最好,只要不太糟糕”。刚看到这句话,我是不赞同的,不认可的,甚至于有点鄙视说这句话的人,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求上进?现在,我渐渐有点赞同这句话,甚至于喜欢这句话,是不是我也“沦落”为不求上进,也变成别人眼里鄙视的“那个人”呢?我不得而知。
教师坚守底线,包括个人品质与职业操守两个方面。我在做县级教育局局长时,对全县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底线课堂”。当时大家都不理解,认为各地各校都在提“高效课堂”,低调的也在提“有效课堂”。面对大家的质疑与不惑,我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只是心里想,如果全县所有老师的所有课堂,都能达到“底线课堂”的标准,全县的教学质量又能差到哪里去?
教师个人品质是教师坚守底线的基石与底色。
教师虽然是社会千百个职业中的一种,很普通,很平凡,与其他职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要说有区别,对教师品质要求会更高些。教师品质包含成长、积极、助人……
教师职业操守是教师坚守底线的警示线。
教师职业操守的要求至少包括尊重、专业、平和与爱。教师的尊重是价值观,也是人生态度,更是行为准则;教师的专业在本文前面,已经做了多纬度表达,在此就不再赘述;教师的平和是日常工作的一种心态,教师对待工作与学生时的情绪,教师自我生活的状态;顾明远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对教育,对学生,对教师有多么重要。
教师要适度追求
没有追求的人,最好不要去做教师,因为,你“误人子弟”的可能性是大概率事件;有过高与过大追求的人,最好也不要做教师,因为,你让自己失望和别人对你失望也是大概率事件。教师要有适度追求,因为,教师职业是多主体,也就是说,以一已之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有句话很适合教育,也很适合教师,那就是“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用来引领与接近的”。
教师适度追求,包括教学追求与育人追求。这一观点,会让很多教育同仁质疑或疑惑,——是否与教育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抵触”?
其实,并非如此,我非常赞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与教育朝真、朝善、朝美方向追求的观点。但在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很难达到完美追求,这是因为受学生个性特质、教育环境与条件、教师各种素养等因素的制约所致。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教育过度或过高追求,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教师教学追求是教师适度追求的具体表现之一。
“学无止境”告诉我们,知识、技能、学问、学习与成长永远在路上,教师教学追求也是如此。教师教学追求要因时、因势、因人而定,如果我们每堂课、每名学生、每个内容都追求“高质”,都追求“精益求精”,这些教学追求只能是教师自我目标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所做的准备。如果要把这些转变为教学现实,可能是“万里挑一”,由此可知,教师教学追求是在不断完善与提升的。
教师要有追求卓越教学目标的愿望;教师要认真优化每堂课,使之课堂教学水平与效果不断提升;教师要认真帮助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位学生发现更多的可能。
教师育人追求是教师适度追求具体表现之二。
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国家层面有明确的规定——国家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等等;学校层面也有清晰的表达——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校本化,学校的育人目标;家庭层面也有明确的要求——健康的人,积极的人,有作为的人等等。教师也有自己的育人追求,这既是教师岗位与所教学科的要求,也是教师个人的需求。
谁做教师?至少不是人人都适合做教师,至少教师也不应该是“有些人”无奈后的选择。因为,教师是有追求、有专业、有标准的。愿教师还是我们心里的教师。
致敬教师!因为您,让世界还有光辉、光芒与光亮;因为您,让人性的真、善、美得以呈现与存续。
前一篇:30首经典七言律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