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情长,再忆芳华!写在母校宁乡一中110周年之际
(2022-05-22 09:01: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周鹊虹:岁月情长,再忆芳华!写在母校宁乡一中110周年之际
2022-05-19 12:50 发表于重庆
1995年,我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偕乐桥初级中学考入了湖南省宁乡县第一中学校。当时学校位于花明南路391号,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三年的岁月。宽阔的操场,笔直的玉兰大道,小巧精致的行政楼,高大的科技楼,美丽的剑凡园……一幕幕青春场景,构成三年难忘的青春岁月。
随着时间迁移,校园几经变迁,早已物是人非。很多师者、同窗的面容,已渐渐变得模糊,但高中时候的青春热情,似乎还一直奔涌在心头。宁乡一中带给我的感人奋进的力量,奋勇争先的勇气,敢于担当的责任,持之已久的信念,都成了永不褪色的生命印记。
---恩师---
在中学记忆里,每一位老师都闪闪发光,他们照亮了我们人生中的艰难时刻,也给我们的未来指明了光明和方向。他们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当时的想象。
印象最深刻的是数学老师何嗲嗲。“嗲嗲(dia一声)”在长沙话里是对爷爷祖父辈老人的尊称,比爷爷、外公之类的称呼更加亲切一些。因为对这个称呼印象太深,以致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何嗲嗲教我们的时候,五十多岁了,个子瘦小,精干,头有点凸,但无论上课还是走路,挺胸抬头,气宇轩昂。小小的个子里,却有着一股倔强而干练的精气神。作为数学老师,何嗲嗲非常严肃,教学非常严谨。他走进教室时,腰下夹着教案,教材,长长的尺子和三角板。一上讲台,严肃地看着大家,无论教室里多沸腾,马上就安静下来,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震慑住了。何嗲嗲板书清晰,教学逻辑好,对于我们数学习惯的养成非常有用。虽然是一名数学老师,但那时候是少数坚持讲普通话的数学老师。虽然普通话不大标准,但语言干净有力,每个字都能清晰地传达到每一个人的耳中。何嗲嗲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每到关键的时候,会突然引用毛主席的语录或诗词。比如遇到难题时,“毛主席说,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或者是“毛主席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又比如解一个题过程很复杂,学生畏难的时候,他说,“毛主席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主席的经典语录和毛主席的诗词常常跟教学内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何嗲嗲上课严肃,下课的时候也不苟言笑,从来不开玩笑。我们却总能莫名地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特别的喜感和亲切感。严肃严厉、可爱亲切——这二种看似不相容的特质,竟然就这么奇妙地融合在何嗲嗲的身上。
我是以理科学科竞赛保送宁乡一中的,但最终选择了学习文科。在我的个性和习好里,有着诸多文科生的特征。如果说,我现在身上存有着很多人文主义者的气息,对生活或许有一份特别的赤诚热爱,喜爱阅读:这一切都应该跟我高中的三位文科老师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高一高二时的班主任、语文教师罗剑英老师。罗老师是一位温柔的、瘦瘦的女老师,讲话慢条斯理,不慌不忙,用女老师那种特有的柔和细腻讲课。我高中特别喜欢阅读,读的书特别杂,上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一边自己私下看书,一边听老师讲课,还是语文课上积极举手发言最多的学生之一。在高二一次班会上,罗老师让我们每个人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我说了一些极不切实际的理想,其实也就随口说说,多少有点哗众取宠的意思。后来,快到高三分文理科的时候,罗老师给每一个学生写了一封信。我在那次班会课上不经意的“豪言壮语”,没想到被罗老师记在心里。我打开信封,罗老师写给我的一句话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看到这句话,我一下子被莫名的感动了。
第二位老师,是我文科班的班主任、语文教科刘科中老师。刘老师个子不高,有点微胖,皮肤很白,硕大的脑袋上长着一双特别机灵的小眼睛,一看就是非常聪明的人。他常在班上说自己在读大学的时候,是学校出名的才子,喜欢他的女同学可多了。教我们的时候,也是当时宁乡一中有名的语文才子。刘老师属于激情澎湃、很有人文气质的老师,是随时可以慷慨激昂演讲的老师。他上课激情飞扬,讲文学作品的时候,有时讲得眼眶发红,涕泗横流,有时讲得满腔愤怒,青筋暴起。一节课上完,经常是满头满身大汗,仿佛全身的激情和气力都用在了课堂之上。我们毕业后不久,听说他就当了学校的副校长,成为湖南省的特级教师,并建成了刘科长省级语文名师工作室,影响深远。
在高中阶段,罗剑英老师教会了我们从容与优雅,刘科中老师教会了我们随时能够散发光明和热量:两位语文老师,给了我对待人生的两种态度和可能,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
我的文科班历史教师周晓琪老师,是另一个文科班的班主任。周老师身个头高大,身材非常有分量。因为长得比较胖,感觉平时走路缓慢,经常拿着一把折扇,有着独特的儒雅气质。讲课时不紧不慢,徐徐道来,从容不迫。他对于历史的条理梳理得非常清晰,能够把很多复杂的历史事件,用很清晰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擅长分析历史因果。我最开始印象中的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是很枯燥的。但是周老师让我对历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且很快学会了如何透过历史现象去观察和探索背后的规律和真相。
在高中看似短暂的三年里,这几位老师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罗老师和刘老师带给我感性和热忱,周老师和何嗲嗲带给我理性和沉稳。在之后学习文科的道路上,如果这二者缺乏了任何一种,我想我的道路都会变得更加曲折,我的知识结构会欠缺很多。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确实,能够走进好的学校,遇到好的老师,是人生非常幸福的事情,他们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对待世界的方法。
----校园----
今年,宁乡一中已经110岁了。百年母校,在三湘大地上焕发着熠熠的光辉和青春的活力。我们在校的时候,参加了学校建校85周年的校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转眼,距离现在已是25年了。
1997年,为了筹备好学校85周年校庆,学校策划了一场大型的菊花展览——菊花,是当时宁乡一中的校花。为了做好校庆的菊花展,学校给我们每一个班都分配了一片土地,每一个班包产到户、责任到班,要种植数百盆菊花。我们班的菊花地在女生宿舍后面的空地上。从三月份的播种开始,每个班每天都排好次序,学生分小组轮流去照料班上的花。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个专门的时间去浇水除草松土,像照顾孩子一样护理花草。各个班的菊花一排一排的摆着空地上,有些班照顾得比较好,长得很不错,有的要差一些。我们班上从农村到县城读书的比较多,到月末放假的时候,有些同学要从家里面拿一些肥料,洒在自己班上的菊花田里,那些叶子就会长得特别茂盛,苗会长得特别好。有一些更加专业的同学,知道在长苗、强枝、开花等各个关键环节,应该怎么施肥,施哪种肥料更好。到10月份临近校庆的时候,菊花开的颜色各式各样,各个班上的菊花全部都成型了,一片一片的,特别好看。
临近校庆,学校把各个班上养的菊花在学校的各个场地摆放好。校园里满园皆是黄金甲,非常漂亮!在校门的主干道和广场,做了几层楼高的巨大花篮。工人先用竹子扎高架子,然后把菊花一盆一盆的绑在架子之上。这些经过我们辛勤劳动、精心照料的菊花摆在校园的各处,装点着校庆的校园,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了校庆的参与感和仪式感。那个校庆,对于我们来说,都有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高中毕业以后,我也参加过各种校庆,但是对宁乡一中85周年校庆的场景,现在印象还是特别深刻。
我读高中的90年代后期,是湖南省高中教育竞争压力最激烈的时候。考中专参加工作的热度开始慢慢退潮,很多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不再选择中专,加入了读普高考大学的大军,而高考又还没有扩招。一个农村县中,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寥寥无几。从高一开始,我们每周只放四个半小时的假;每个月结束的时候,放两天假可以回农村的家。我们每天都是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学习。在如此激烈的强大的学习与竞争中,我们依然保持着很快乐的心情。记忆中每天最开心的时候,最休闲的时光,就是晚上8:30-9:00,是两节长达90分钟的晚自习中间,留出的半个小时休息时间。所有的同学,还有老师,这个时间都会走出教室,走出办公室,到操场,到楼下的广场,到玉兰大道散步聊天。进校门正对着宽阔的玉兰大道,笔直的排列着高大的荷花玉兰,似乎一年四季都在开花。矮处是一片一片的栀子花。最美丽的时候,是夏天的晚上,栀子花传来的浓烈的香气。我们三三两两走在花香浓郁的大路上,畅谈着人生的理想,头顶着明亮的月光,科技楼顶上的天文望远镜伫立在月色中,和我们一样憧憬中浩渺的未来。
图片
“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是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一曲《栀子花开》,唱出了湖南校园特有的浪漫与伤感。二十多年过去了,那种栀子花的清香,畅快凉爽的晚风,星空之下的十多岁年轻人的漫谈,仍然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同窗----
1998年,我和班上两个同学,三个19岁的年轻人,出于突如其来的一腔热情和理想,决定在寒假去做一个农村社会现状调查。参加调查行动的另外两位同学,都是我铁杆兄弟,经常聚集在一起写诗、写文章,谈天论地,还取了一个超级low的名字“沩水三狼”。我们都来自农村,家庭条件都相当一般,记得为了吃到学校食堂的“高级”小炒,三个人凑钱炒一盘油爆辣椒,米饭管够,最后我们把盘子都擦干净了。两个同学中,周同学后来考入天津大学,现在已经是天津日报的高级主笔、著名记者;另一位谢同学,以湖南省第六名、宁乡县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现在是深圳农业银行一位行长。
想法提出以后,我们三个人立刻行动。首先第一步是设计调查问卷,那时候已经是高三了,学习任务很重,我们还是很快就列出了十几个问题。原来准备抄写问卷,觉得太累,而且看起来太不正式了,于是便考虑去印刷。90年代打印还没有普及,我们平时考试做的都是钢板油印试卷。于是,去找了政治老师借钢板和刻笔,要了几张蜡纸,得到了老师的支持。我们在蜡纸上刻了写好的调查问卷。接着去找教务处,借用他们的油印机,一页一页地印了100份调查问卷。为了把这个事情做好,我们还专门去找了校长,希望校长能够允许我们在问卷上盖公章。校长非常开明,听到我们的想法以后,很高兴,立即表示全力支持,马上带我们到校办公室,让办公室主任给我们每一份问卷上面盖学校公章。几经波折,终于把问卷全部准备好了。
一放寒假,我们三人就背上各自的书包,朝县城周边的山村走去,挨家挨户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他们的现状,想法,困难等,最后希望能够写成一个农村现状调查报告。我们走到田间地头,走到院落村舍。本来以为很苦难,但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得到了村民们热情的接待,他们非常真诚地跟我们倾诉他们的问题和困难,跟我们畅谈他们的想法。一路上好吃好喝,但年轻的我们,做这个事情显然没有很好的计划和安排。我们越走越远,走到山区的深处,不知不觉到了晚上,没有想好怎么回城,三个年轻人大脑里充斥着一股热情,说我们就往山上走,找个地方聊一晚上天。
湖南农村一月份的夜晚,很冷。我们在山坳里的草丛边坐了一会儿,发现理想很热诚,现实太冷了。我们穿得很多,但是仍然冻得打哆嗦。这是,旁边不远有几座修得很好的坟墓,用水泥砌了坟包和护圈,我们三个挤在一起,窝在坟头的被风的槽里,呆了一会儿,还是感觉很冷。这时,我们想起走过来的时候,路过了一所小学,我们摸回去,从窗子翻进教室里面,在那里一直窝到了天亮。第二天一早,当我们翻出教室的时候,发现外面的草地,已经覆盖上了厚厚的白霜。我们走了很久,又冷又饿,终于找到马路边上,大家凑了一点钱,买了一点吃的东西,然后各自乘公交车。
因为后面高三压力很大,更重要的是这个事情热度一过,也就并没有那么高的兴致,那个调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无论是刻钢板,校长的赞许和支持,还是在农家的侃侃而谈,以及露宿坟头的经历,都成了我们青春岁月里一道难以磨灭的永恒记忆。
----启蒙----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宁乡地处湘中地带,自古以来人文气息浓厚,古代就书院私塾众多。到了现代,几乎所有的宁乡人都普遍重视教育。一百多万人口的县里,当时办了14所公办高中。宁乡一中在90年代的时候,高考升学率曾经排到了湖南省前三位,当时长沙市区的有些人都慕名到宁乡来读书。
图片
以前宁乡一中虽然升学率很高,但是素质教育是开展得非常好的。我们的音乐课程,有专门的一整栋小楼,位于大操场的对面,与整个教学区域间隔开来。到小楼,要穿过操场,在那里无论琴声多大,歌声多嘹亮,都不会影响学校常规教学。也是在那里,我们接触了美声唱法,学会了多声部合唱,学会了人声和声。这些都给我们打下了丰富而坚实的艺术基础,在当时厮杀激烈的县城中学里面,非常不容易。
1996年,宁乡一中花重金配置了计算机房。虽然电脑不是最新的Windows系统,最早还是586机型,但是在当时,全国所有的中学里面,都应该是非常领先的,当时,这样的电脑就要和一万多元一台,而那时宁乡一中老师的月工资也就几百元。这个机房对学生开放,使我们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通过选修课,我这个从没离开过县城的农村娃儿,获得了学习电脑的机会,也成为我们那个县城里面最早接触计算机的少数人之一。因为当时还没有使用Windows系统,使用电脑的时候,还是使用Dos操作平台。所有的指令都要通过程序语言去实现。后来又学习了五笔汉字输入法,我每天都花时间去练习,当时打字速度非常快,每一分钟能够盲打两百多汉字——这个能是我打字速度再也不能达到的高度了。为了学好电脑,我还省吃俭用,买了一张3.5寸的软盘,有1.44M的容量。我打印了一篇自己的文章,保存到这张巨大的软盘里面,但是当时没有打印机,那段文字也只能存在机房里查看,而且,那张我精心保护的软盘,很快就坏了。
虽然学习电脑的时间很短,学习的内容也很基础,但是也让我真正体验到了现代技术的魅力。所以一到大学,我在这方面就展现出了不同的素质。我是西南大学乃至重庆市最早使用互联网网的少数人之一。在1999年的时候,我就已经申请个人域名,使用Frontpage搭建我的个人网站,2001年,就开始使用中晶科技的数码相机和松下的数字摄像机。这么多年来,我对现代技术都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不断地去接触和学习新的技术和设备。对于技术的敏感和兴趣,都是源自于高中时候那些电脑的启蒙。
图片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回忆太多,能够变成文字,能够清晰呈现出来的,始终还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太多的情愫无法一一留诸笔端。趁着母校110周年校庆之际,留下了这些珍贵的记忆,也算在人生路途、茫茫世事中上找一个契机,让一些细碎的回忆,定格成为人生永恒的记忆。
前一篇:班主任工作点滴
后一篇:如何判断一所学校究竟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