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未来学校?
(2022-05-13 11:35: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什么是未来学校?核心是一个大转身,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书摘:
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制”,其实就类似于未来学习中心与传统学校之间的一个过渡。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科任老师相对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和能力水平,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学科课程和层次班级走班上课。
我去这所学校看过多次,与李希贵校长也多次讨论过他们的办学理念与课程体系,我相信,未来学习中心的学生,是需要事先预约上课的教室的。
知识学校提倡以“个人目标”导向的教育。任何学生走进学校的大门时,首先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你来这所学校想要实现什么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你需要学会什么?为了学会你想学会的东西,你需要怎么做?
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和确定个人目标,学校实行“导师制”。知识学校认为,就像运动员需要与教练讨论自己的训练和进度一样,学生需要与老师讨论自己的学习,获得个性化的指导(coaching)。
在知识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位专属于自己的导师,导师不一定对学生所学习的所有科目都精通,但都是学习行为的专家。他们对学生的在校学习做全程辅导,每周与学生单独会见一次,一起就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讨论,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训练学生制订计划、提升学习策略。
知识学校的课程分两种学习方式:阶段式(steps)学习,主要涉及语文与数学;主题式(themes)学习,例如通过“星星”主题课程,可以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宗教、食品技术、地理、艺术、戏剧、音乐、舞蹈等。
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内容,也完全可以是主题式的学习。
我学什么,我说了算,而不是学校说了算
自己决定学习的主要内容,决定学习的进度,而不是由别人安排,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另一个特点。
一个欧洲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特点。
在芬兰,有一所叫Martinlaakson的学校。
学校里,有位叫佩卡·佩乌拉(Pekka
Peura)的高中数学与物理老师,自称“教育黑客”,是芬兰推动个性化学习最有名的先锋教师。
关于个性化学习,他有一些基本理念:只要节奏适当,每个学生都能学习;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只适合少数学生,对大多数人来说,传统授课不是太慢就是太快,统一的讲授进度只满足了20%左右的学生,剩下80%左右的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听不懂,课堂时间基本被浪费;当学生被要求反思、与他人讨论时,学习更有效;老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识别他们的技能和学习方式;大多数传统的评估是毫无意义的,不能衡量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相反,它们会对许多学生造成不适当的压力,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佩卡在自己的教室里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方式,把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
这一点,我们今天的学校很难做到,但在未来的学习中心呢?完全可以这么做。
我们还是先看看这位芬兰老师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首先,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或独立,或自愿组成小组,学习新的内容。随后,他们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练习不断巩固、检验自己掌握新内容的程度,并根据老师提供的准则(rubric)为自己打分。这些练习有核心、中级、高级水平之分,为进入下一级,学生需要顺利通过“关卡”,“关卡”包括自我测试和自评。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行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下一个主题的内容。
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很快掌握新内容,而较慢的学习者可能只会通过第一道“关卡”,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和来自同组的进度较快的同伴的帮助。
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佩卡会不断要求学生反思,反思自己是否需要更多的帮助,是否对一个学习主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是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一主题。这样,佩卡可以摸清班里每个学生在学习新内容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误区,并根据学生的优劣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随着课程的持续,能力强的学生会不断主动进阶,“吃不饱”的现象不复存在。而“学困生”也会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掌握基本的内容,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我们对学生的控制欲太强了。我们总觉得,他们是学生,我们是老师,归根结底,我们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我们再看看,芬兰的这位老师是怎么做的。
为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佩卡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第一,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控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老师可以设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但对于如何学、花多长时间学、学到什么程度,应由学生基于个人兴趣和动力自行决定,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性。
第二,为学生提供学习路径(learning
paths),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结构化的个性学习计划,让他们不会因为对某一个主题完全不感兴趣而放弃这个主题的学习,但学生可以决定自己学习的深度。
第三,让学生不断进行自评和反思,自评没有分数或排名,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确认自己是否掌握了某一个主题或概念。通过自评,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进度,只有当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才介入。
我在他们办公室里看到他们用来激励自己的一句名言:“人类文明的延续是教育和灾难的比赛。”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文明究竟能不能发展,能不能战胜各种各样的灾难,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这些年轻人有很强的使命感,他们的梦想是要培养有强烈热情、内心成熟的个体和积极行动的公民。他们做了很多不一样的课程设计。
尽管对STEM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以下两个基本特征,学界还是达成了共识。
第一,多学科整合。也就是说,从学习的内容来看,STEM课程强调多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按照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赫施巴赫教授的说法,主要有相关课程模式和广域课程模式,前者仍然有各个学科的概念,但是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后者则取消了学科间的界限。
第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从学习的方法来看,STEM课程一般都以项目学习作为基本支撑,以开放性的真实问题作为导向,让学生围绕项目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一个典型的STEM课堂,往往在包含多门学科的复杂情境中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说了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年的思考,概括起来,其实是想说一个问题:教育在信息时代下的新目标,是将“教育”一词中更多泛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向更多实指学生成长的“学”转变。这是教育进入以人为本阶段的共同选择,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为学生开“个人账户”
学分银行,是指面向未来学习中心的专门管理机构、授证机构、学习成果认证机构与组织体系,以及相应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标准、规范、规则和规定的综合系统。
简单地说,学分银行以学分为度量学习成果的单位,通过为各种学习成果赋予不同学分的方式建立流通工具,用学分的储存和兑换,使不同学习成果之间的等值转换成为可能。归根结底,跟大众熟知的银行机制没什么大的不同。
学分银行制度,就是模拟和借鉴银行的机理、功能和特点而设计的制度。这套制度,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积累、转换。目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教育公平。
学分银行模拟银行的组织架构体系,从“中央银行”到“地方银行”,从“地方银行”到“储蓄所”,最终到“个人账户”。
一句话书评:
这本书不厚,一本小册子,但是确实反映了一些先进的理念,未来学校的核心,不是以教为中心,而是以学为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前一篇:散文的阅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