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变得爱学习
(2022-04-26 11:44:1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是什么让孩子变得不爱学习?
你的孩子喜欢学习吗?他是主动去学习,还是需要你不断提醒,给他压力,然后他才会去学习呢?
编语:大概在孩子上了大班,尤其是到了小学之后,学习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绕不开的话题。孩子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一开始差别不会太大,但是越往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是什么让一个孩子从天生喜欢学习变成什么都不爱学呢?
· 压力与动力 ·
(文中名字皆为化名)
凡凡5岁了。一天,他爸爸问孩子的情况,我说孩子精神状态很好,就是拒绝进教室。我问他爸爸是不是在家给孩子压力了,使孩子对吸收知识有了恐惧感?
凡凡爸爸说:“每天他回家,我问他两件事,一件是他今天吃什么饭,一件是今天上什么课了。周六、周日我让他每天写两个小时的字,也让他看看书、打打电脑。我觉得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否则他以后怎么上学呢?”
我说:“事实上孩子天生就有吸收知识的本能,只有精神放松了,他才会对认识事物有兴趣。”
他爸爸坚持道:“哎,那可不行,我觉得只有给他一定的压力,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临走时,这个爸爸特意嘱咐我:“麻烦老师给盯紧点,一定要让他进教室上课。”
第二天,凡凡刚从教室出来,我就热情地迎了上去:“凡凡,咱们一起去工作吧!”
“老师,我想去喝水,喝完水再来。”这一去就不见踪影。
有一次我听见他对朔朔说:“咱们出去玩吧,一工作就没有玩的时间了!”
还有一天,班里的孩子都在教室工作,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在教室门口徘徊,因为他不想工作,而又没有人陪他一块玩。
跟TA看门道
让孩子在他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选择一条他自己的发展之路,结果会比我们想象的好。但成人不了解孩子,不给孩子这个自我发展的机会,或者即使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敢“冒险”让孩子自我成长。成人难以想象一个自由中的儿童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成人得到的自由很少。
学习是人的天性,婴儿从出生那天就开始学习了。学习认识和母体不同的空间、声音、光线、物体的形状……使尽全身解数去听、看、触、嗅……而成人认为儿童必须靠管、打、骂才会学习,因为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我们为什么不自问,从天生喜欢学习到什么都不爱学,是什么让一个孩子成了这样?
学习的方式、知识的难度,都必须和孩子生命的成长阶段、认知状态以及每个孩子的兴趣相吻合。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孩子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孙老师在点评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自由。在自由中,儿童能够在他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选择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结果会比我们想象的好。那么,我们应该给儿童怎样的自由呢?或者说,儿童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呢?
干货分享
儿童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
第一、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的选择。
第二、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
第三、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
第四、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第五、儿童拥有凭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怎样点燃孩子内心努力学习那团火?一定要看看!
同样是办一件事,有的孩子迅速完成之后再做别的,有的孩子就是喜欢磨洋工、拖拖拉拉、不认真,借口一大堆,耍嘴皮子的功夫了得,他是不想去办吗?
答案是否定的!
没有笨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很聪明的。之所以孩子差别那么大,主要是因为孩子的责任感不同。
有的孩子,意识到学习东西,是自己的一项义务,自己有责任全力以赴完成这件事。而有的学生,却没有这种责任感,只是随性的学习,高兴就学习,不高兴就不学习。别的事也是,这就是同样资质的孩子,成绩差别那么大的根本原因。
01.写作业:家长不放手,孩子就不动手
孩子做作业磨洋工、拖拖拉拉、不认真,或者没完成作业,往往与很多家长以下的行为有关:
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
担忧孩子今后的发展
过多涉入本来属于孩子的责任范畴(比如,家长一遍又一遍叫孩子开始做功课,然后坐在孩子身边监督,最后再一道题一道题地帮孩子检查作业,要求孩子把每道题改正对才行)
结果是,每次交上去的作业都拿满分或高分,但你能说那是孩子的作业吗?当你把孩子的责任揽成了自己的责任时,孩子即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学习不是我的责任,表现出来状态是做作业拖拖拉拉、心不在焉、不想完成作业。
字写不好、语法不对、拼写有错、有时忘了做作业、或作业落在家里了,有时考试拿个不太好的成绩回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
如果家长因此大动肝火,埋怨、催促和责骂,不仅让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处理这些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上,而且会加深孩子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阻碍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的发展,其后果比孩子最初的“毛病”严重得多。
02.放手不是放任,这几步要走好
与孩子交流——为什么要学习?
我们改变不了他人的行为,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观点和行为去影响他人,也许会改变他人的行为。
当我们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很重要的是事先把做这件事的重要性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告诉孩子,即以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方法把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诉孩子,这样有助于和孩子的合作。
首先,要跟孩子交流“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不应该只限于教科书,生活是最好的学校。我们都有这种经历:
- 去爬山,如果你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那你对大自然的感受一定比别人深;
- 去海洋公园,如果你对海洋动物的习性很了解,那你一定比别人更兴致勃勃;
- 去历史博物馆,如果你对这段历史缺乏了解,看到那些文物(artifacts)提不起很大兴趣,只是为了孩子而来;
- 去旅游看古建筑,如果你没有建造此建筑的背景知识,那此建筑只能成为你到此一游的纪念而已。
如果你认为世界是迷人的,你的孩子也会有相同的认识,因为激情是会传染的。
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这样的理念:你不是考试机器,你也不是为了爸爸妈妈而学习。
你是为了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从而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学习;你是为了增长智慧,为了探索你的独特个性、人生价值,从而使你的人生更有意义和快乐而学习;你是为了更充分运用你的特长和才能去帮助他人而学习。
在聊天中告诉孩子,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你会逐渐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喜欢什么、不擅长什么;会学习到一些知识和技能,让你今后有更多的选择权,去做你感兴趣的事。
一位家长在与儿子讨论的时候,儿子问了句“如果我有兴趣做开卡车收垃圾的怎么办?”他这样告诉儿子,如果你上完大学,觉得开卡车收垃圾确实是你兴趣所在、能发挥你的才能,那我希望你能在收垃圾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研究怎样改善现有系统而更有利于环保,那你将会成为世界上最用心最棒的收垃圾员!
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才能,并发挥这个才能,用它去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这样从事这项工作才会让你开心,觉得有意义。
反之,如果你的才能不在收垃圾上,你会觉得收垃圾工作很枯燥,它也不会给你带来快乐的。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各种能力和技能会给予你更多的自主选择行业的机会。
对孩子,你只需要提出3点要求:
1. 一定要努力,总结经验就行,但不要过度在乎考试成绩。
2.
在现在知识更新这么快的时代,你怎样学比你从书本学到什么更重要。我希望你能学到各种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能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找资源和自学的能力等等。
3.
我希望你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想去探索世界的未知,求知欲强,有终身好学精神。我希望你能在学校发现一、二门你很感兴趣的学科,我希望你能钻进去,甚至用业余的时间在网上看更多的相关资料。
我希望你问老师的问题,老师都不一定能马上回答上来,而是说“嗯,好问题!我得想想,然后再回答你”。
学习不等于书本知识,更不等于学习成绩。书本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生活才是最好最大的校园。
制定界限,逐渐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
明确地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责任,不是父母的责任;你为自己学习,不是为了父母学习。
制定界线:比如,寒假作业在什么时候完成,必须自己完成,完成的效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完成过程中有困难可以向谁求助等。
逐渐放手让孩子承担责任:包括完不成作业开学后需要承担的后果,作业错误率高需要承受的批评等,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做其他的约定。
规则制定好后,家长只需要和颜悦色偶尔提醒:功课做了吗?告诉孩子,如果他哪门学科需要帮助,可以告诉我,我们一起找解决办法。
只要他知道安排时间,知道轻重缓急,不要过多涉入,只是有时表扬他的时间管理做得很好。
与孩子一起检查他执行责任的情况
学习成绩来后,一起分析,问他问题出在哪,怎样改进,知道他自己会做总结,有心去改,就好了。
不要太频繁查孩子的成绩,家长容易对孩子的每个错误过于关注,接着就情不自禁地想“修正”孩子的每一个错误,从而引起家长与孩子的冲突。
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成长的空间,家长应该把握的大方向,看得更远。
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允许孩子犯些错误,反而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调动了孩子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成长了、懂事了,我们也落得个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孩子在小学、初中成长的过程中,能通过失败的经历去思考、总结、改进和成长,那这段经历对他今后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它远比孩子在家长的扶持监护下的优秀成绩来得更重要。
做家务,家长不要包办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积极向上的需求,往往是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外面的声音(比如家长的唠叨、督促、监督)太大,干扰了孩子倾听内心的声音,破坏了孩子积极向上的天性。
初中生完全可以自己负责洗衣服一事。有时忘了洗,就让他把脏衣服拿出来再穿,家长要意识到这不是家长的事。
即使看到孩子穿着带有斑斑点点有脏迹的衣服,家长也要咬着嘴唇少教训。让孩子逐渐清楚地认识到,洗衣服是自己的责任。
初中生正是逐渐开始注重外表的时候,有些我们想要孩子改而改不了的习惯,也许到了两情相悦的时候,孩子就有动力改了。
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这就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应该遵守这个规则,顺应自然法则,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0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注意三点
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
当孩子经历自然结果而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明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地数落孩子“你看你看,我都告诉你了,你偏偏不听,现在知道错了?”而应该是鼓励的态度“孩子,没关系。妈妈(爸爸)小时候也做了好多错事,吃一堑长一智,小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
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我坚信每个孩子天生都孕育着积极向上的种子,只要家长对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关爱、赞赏、倾听和鼓励,就给这颗种子的茁壮成长创造了条件,孩子的内动力就被激发出来了。当然了,要给孩子进步所需要的时间。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从短期来看,孩子在家长不停地督促监督下的表现也许比家长放手后的孩子的表现好,这也是很多家长不敢放手的原因。
但孩子在家长监督下的表现来自于外界的控制,而不是来自于内在的力量。从长期来看,来自内在的力量会更强大更持久,我们毕竟只能陪伴孩子一段路,剩下的路需要孩子自己有内动力走下去,所以一定要接受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的“不完美”。
只要我们改变我们的态度和方式,孩子的很多“问题”也会有所改善的。经常听到有家长埋怨已读高中的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表现得不太负责任,这或许是孩子小时候家长越俎代庖过多,或许是家长在“负责任”方面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
前一篇:落实“核心素养”
后一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