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线融合学习背景下,学校新基建的六种样态

(2022-04-18 11:46:3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双线融合学习背景下,学校新基建的六种样态


“双减”常态化,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开始倡导为教师减负。从作业优化、课堂提质,到课后服务、家校沟通,担子都压到了教师身上。学校越来越明白,“双减”执行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服务好教师。

怎么服务?一方面是管理变革,厘清运行秩序,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借力,找到“四两拨千斤”的支点。

好的教育技术就是这样一种力,它能让作业个性化、课堂更高效、命题更精准,让课后服务资源更丰富,真正做到教师减负,提质增效。

面对“双减”,建设高质量教育,我们亟需一场基于学校新基建的数智化转型,这也是学校走向新时代教育的必修课。在此,我们梳理了学校新基建的六种样态,帮助学校看清新基建落地的底层逻辑。



教育理念的“新基建”

学校新基建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比如,大规模个性化教育,需要技术的支撑;数字原住民,需要提供适合他们的新的教育方式。

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学校新基建的价值,也决定了教育的价值。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在数智化转型的时候,提出了I.E.S智慧教育学校发展计划。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明确了三个目标:“看见学习真正发生”“看见个性真正舒展”“看见学生全部成长”。在此基础上,推动学校新基建:

从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尝试整班上机器人课,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打造包含和谐课堂、习惯课堂、智力课堂、影响力课堂的“智慧HI课堂”;

以微视频、微导学的方式,让孩子也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和创造者;

基于多元智能,建设全程、全面、全员的学生自主发展评价空间……

学校新基建,其实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新基建”。


内涵里长出技术

新基建,意味着新技术。智能终端、选课系统、数据中心,当眼花缭乱的教育技术涌入,学校容易抵不住技术的“诱惑”。最后常常是,技术和工具越来越多,效能却不见得提升。

技术进入学校,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要生长。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这土壤就是学校内涵。

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技术就从内涵里长出来。学校基于“慧学慧玩慧生活”理念,探索了7年的综合实践课程“学程周”。为了优化“学程周”,解决跟进项目化课程质量、促进小组互动等问题,建设了三慧综合学习平台。

其亮点在于,平台的开发始终围绕以学生的“学程”进行,突出学习的“关键四步”:审问之(学生问题池)、明辨之(研究项目提炼)、笃行之(项目研究)、乐享之(成果分享)。最后,学习平台不仅动态记录了课程的推进过程,还成了学生的学习广场。

学校新基建不是拼技术,也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学校必须懂得,什么样的技术是好的技术,才能做到“硬件不硬,但软件不软”。



聚小资源为大平台

技术的引入,最终要落到平台上。到底要建哪些平台,怎么建平台,对学校是个考验。尤其是越来越多学校开始定制平台,就要合理布局。

关键在于创新性地用好各种资源,合理配置资源结构,学校要有聚小资源为大资源、大平台的思路,不能做一个平台丢一个平台。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新基建,特色就是打开边界,囊括多方资源:基于“企业微信+腾讯智慧校园2.0”大平台,建设智能校务、智能采购、智能教务、智能教学、智能学习、智能沟通6个智能化管理模块,引进80多个智能管理及智能教学的小程序或App。

这些丰富的资源,最终汇聚到三个方面:

一是智能融合的管理形态,公文协同流转,采购全流程管理,教学全流程管理;

二是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创建虚拟学校海豚学院,开设明德B站,提供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环境空间;

三是泛在多元的学习方式,支持个性化作业、自主探究学习、跨校区双师课堂。

一个个小程序,一个个小资源,融通、聚合后就化为了大平台、大资源。

重塑课堂教学关系

学校新基建的落脚点,是增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个性化学习真实发生。这背后,有学习路径的优化,还有教学关系的精准匹配。

华东理工附属科技高中的虚拟走班,就是基于技术重塑课堂教学关系的例子。

学校以试卷讲评作为切入点,在年级设立5G、4G、3G、2G四个不同的“班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学业水平,由四位不同的老师授课。

虽然叫“走班”,但真正“走”的是四位任课老师,他们要同时在不同场所直播教学。学生们则安坐在自己班级的座位上,自主选择班级开展线上学习。学生上了一会儿课,如果发现这个班级难度不合适,还可以中途灵活切换班级。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匹配适合的学伴和导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智化转型,就是要建立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更加连接、开放、灵活的教育。


全员卷入创变行动

学校新基建的本质是行动,不是规划。行动,其实指向的是“人”的改变。能不能促成这样的改变,影响着学校转型的进程。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十多年来坚持探索“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项目,收获了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学习方式、家校连接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这背后,离不开学生、教师和家长等一个个“教育合伙人”的行动改变。

针对学生,开学初举行《学习配备及网络资源使用细则》签订仪式,制定学生配备软件灌装计划、学生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学生学习配套跟进方案;

针对教师,举办“技术市集”,从两周一次的技术沙龙到每月一次的学科打靶课,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媒体素养支持体系;

针对家长,开设体验式工作坊、家长线上课堂、常态课堂开放日,让家长从最初的质疑者、观望者变成拥趸者。


个性化服务创新管理生态

学校新基建,不是由技术堆砌起来的冷冰冰的师生生存空间,而是有温度的、为师生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的教育空间。

而越个性化的服务,越需要精准的信息支撑。

重庆树人景瑞学校正是在最大程度上为教师和学生群体提供最为便捷快速的信息服务,建立多个个性化的智能间,形成智慧管理生态。

学生管理空间:对学业能力、品行习惯、身心健康、实践活动、成果分享等数据进行采集,形成学生成长画像,为设计教学课程提供参考。

教师管理空间:对教师创建资源、教师教学情况、教师科研培训的数据进行采集,为制订成长方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等提供支持。

后勤管理空间、校务管理空间:为提高学校日常办公工作效率提供支持,自动生成了相应数据,为调配资源、明确工作安排提供参考。

做决策就是做服务,教师、学生、后勤、校务等数据的采集,实际上是通过更加灵活、个性化的服务,实现创新综合的管理模式。

新校长杂志2022新刊《数智化转型》(点击下方图框一键获取),全景呈现了成都泡桐树小学、南京拉萨路小学、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等近30所学校的前沿探索,给出6个方面的有效策略,让学校长出高效、创新、实用的新基建样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