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省商洛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04-20 09:08:23)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陕西省商洛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维度是唯物史观创立与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基本维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诸种原因,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甚至消解了。

否认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之倾向,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论敌将唯物史观歪曲为“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唯物主义,指摘其忽视了对历史主体即人的关注,并否认其中蕴含道德关怀。德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巴尔特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只承认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和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人被归结为经济过程的工具。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正统派”理论家们,将历史唯物主义当作一门严格的科学,着重强调其科学性的一面,也忽视甚至否认其所蕴含的道德维度。可见,无论是资产阶级学者还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们都把唯物史观与道德对立起来,视道德为唯物史观中缺失的一个环节。

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对立论”以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对人道主义持批判态度为由,认为唯物史观没有给人的历史主体性留有一席之地,是对人道主义的全盘否定。这显然是对唯物史观的一种误读。事实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并非截然对立。与唯物史观对立的是唯心史观,而与人道主义对立的则是反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具有双重内涵,即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和作为道德价值原则的人道主义。唯物史观将人道主义思想中作为道德价值原则的积极因素吸纳到自己的历史理论中,对人道主义做出了历史观上的摈弃和价值观上的秉承,从而赋予其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人道主义。

一直以来,国内学界由于受到苏联解读模式的影响,也倾向于将唯物史观解读为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学说,忽视了唯物史观的批判理论和实践观中所蕴含的深厚道德意蕴。不可否认,对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的强调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与那些以伦理眼光观察历史的理论不同,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历史观的巨大变革,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历史哲学。列宁曾把唯物史观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然而,只强调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而忽视甚至否认其道德维度,实质上也是对它的一种误读。这种单一化的解读模式遮蔽了唯物史观的道德光辉,使我们无法深刻领悟其深层内涵和内在特质。

的确,唯物史观文本不是纯粹的道德专著。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其是否包含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在于其是否具有“道德维度”。“伦理道德体系”与“道德维度”是不同的概念。道德维度是就道德价值道德立场层面而言的。唯物史观没有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并不意味着其中也缺乏道德维度。事实上,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以科学与道德双重维度为内在特质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而并非像某些学者所言的那样是道德中立或价值无涉的“纯科学主义”。

系统研读唯物史观经典文本,深入考察马克思的道德思路,不难发现唯物史观不仅没有排斥道德,而且始终代表人类道德进步的方向。事实上,道德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马克思的道德研究经历了一个视角的转化,即从早期的人道主义阐发转向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城内,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求与人类道德息息相关。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为探讨人类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释人类的道德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从未抛弃道德研究。只不过,它摆脱了仅诉诸抽象道德原则来谈论道德的窠臼,将道德研究建立于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之上,使道德研究以及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实现都获得了现实的根基。

(摘编自周松《被遮蔽的视野: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被遮蔽的原因,既有论敌的有意歪曲,也有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片面认知。

B.人道主义具有双重内涵,唯物史观吸收其作为道德价值原则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人道主义。

C.只强调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而忽视甚至否认其科学维度,这种解读未把握唯物史观深层内涵和内在特质。

D.系统研读唯物史观经典文本后,可以发现唯物史观没有排斥道德,道德观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围绕对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所产生的片面认识进行了辩证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第段分析了“伦理道德体系”“道德维度”的不同之处,总结了唯物史观的本质特点。

C.文章先列举了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被遮蔽的表现,然后由表及里论证其本质内涵。

D.文章以立论为主,驳论为辅,边立边破,全面论证了唯物史观所具有的道德维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尔特和考茨基都否认了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都视道德为唯物史观中缺失的一个环节,他们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B.国内学界由于受到苏联解读模式的影响,也倾向于将唯物史观解读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学说,然而这一理解却存在片面性。

C.“伦理道德体系”与“道德维度”是不同的概念,唯物史观没有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缺少相应的道德价值和道德立场。

D.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以科学与道德双重维度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它将科学与道德置于同等的地位加以探讨,进而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能救命的“浅水效应”

想象一下,你此刻正坐在冲浪板上观察海面,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探知波浪会在何时何地开始断裂。当波浪接近岸边时,因为遇到了浅水而开始减速,但这也会提升它们的高度,这便是浅水效应。海水越浅,浪头越高,直到波浪的陡度达到不稳定的临界点。因为它实在是太陡了,你便可以借助冲浪板滑下来,就像顺着山坡向下滑雪一样。

如果你想沿着波浪去冲浪,就需要波浪的一部分在其余部分之前先破碎。这就意味着,海床的轮廓要沿着海滩逐渐倾斜,因为波浪破碎的时间点取决于它行进途中的水深。你还需要了解潮汐,它会根据月亮以及太阳产生的引力,让海水的深度在同一天内发生变化。总而言之,要想抓住海浪,需要海上掀起一场风暴,形成足以穿越海洋的大浪。大浪在一天中最合适的时间抵达一片海床形状合适的海滩,与潮汐一致。

即便你不是一名波浪“鉴赏家”,了解浅水效应也是很有用的,它也许能救你的命。2004年12月26日的早晨,泰国普吉岛的观光客们在海滩上行走时,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海水迅速退去,露出了平时淹没在水中的岩石。孩子们看到这一切感到奇怪,他们的父母也是如此,而在此时,突然出现了一股巨浪,一股他们此前从未见过的海浪。不过,这一次他们开眼了。这也是由波浪形成的浅水效应,只不过这股波浪大得惊人。它是一场海啸。

在这场海啸发生前的几个小时,位于印度洋中间的地壳发生破裂,引发了一场里氏9.0级的地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大地震。据估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广岛原子弹的一万倍。然而,因为发生地离海岸很远,并没有造成明显的直接损失或人员伤亡。但是地震不仅切断了地壳的板块构造,还使海床升高了好几米。于是,大约30立方千米的水被挤了出来。这水量大得惊人,相当于1000万个奥林匹克游泳池里的水。就像人在浴池中突然移动会造成水来回流动,地震也让巨量的水开始流动。

波浪就是波浪,它们开始向四面八方运动,横穿海洋。当海啸发生时;如果你从飞机上向下看,也许不会感到过于担心。波浪在这么深的海水中扩散了如此远的距离之后,只有一个小“鼓包”可以被辨别出来。但是,你也许还是会对它们行进的速度感到警觉。由于这场地震强度大并在短时间内释放的能量巨大,这些波的传播速度与喷气式飞机差不多,达到了每小时480至1000公里。靠近安达曼海的海岸以及岸边的浅水时,波浪的速度变慢,却变得更高了,离海岸越近,浅水效应就越强烈。因为海浪有数百米长,所以海滩上的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海水被吸出了海面。如果他们了解这种现象,那就还有大约1分钟的时间跑到更高的地方去。然而,悲催的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些还待在原处的人被第一股巨浪袭击,那可是抵达海岸时有10米高的巨浪。

最终,这场海啸造成沿岸15个国家的227898人死亡。之所以海啸如此危险,不仅是因为它倾倒在海岸上的大量海水,还有水对它触碰到的一切事物所施加的作用力。它把小屋、树木和汽车撕得粉碎并将其摧毁,横冲直撞。它卷起油罐和房屋,将它们摔到桥梁和高压电塔上,这些建筑物倒塌后引发致命的火灾。被拖入海浪中的人们,被这些快速流动的碎片裹挟、撞击、旋转或挤压。很多人因此失去意识,或是受伤,很难保持漂浮的状态。当第一股波浪(此时已经抵达内陆2千米的地方)被第二股靠岸的波浪拉回时,水流逆转,又将它们在行进途中捕获的人和碎片卷入了新一轮的袭击。不幸的是,那些在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还要面对灾后的诸多挑战,水污染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受海啸袭击的地区,淡水供应系统因下水道毁坏及海水侵入而产生毒性;受海浪袭击而死亡的数十万人必须尽快掩埋,以防疾病和害虫蔓延;由于海水长期侵入这一地区的耕地,庄稼也无法继续生长。

(摘编自马克·米奥多尼克《迷人的液体》,孙亚飞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波浪在遇到浅水时速度会慢下来,因此会被其后涌来的海水推向高处,从而形成浪头,浪头的高度取决于海水的深浅。

B.2004年12月26日的早晨发生在泰国普吉岛的海啸其实是位于印度洋中间一场里氏9.0级的地震引起的。

C.大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会使得海水被升高的海床挤压开始流动,到达岸边的浅水时,有时会形成10米高的巨浪。

D.印度洋地震并未造成直接的损失和人员伤亡,但其引起的海啸却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不了解浅水效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使得文章有一种作者与读者对话的效果,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B.“据估计”“大约”“也许”“大部分”“最严重”“之一”等限制性词语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语更准确严密、科学,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

C.为了帮助读者更形象地理解,作者使用了“就像顺着山坡向下滑雪一样”“就像人在浴池中突然移动会造成水来回流动”等比喻来进行说明。

D.文章首先从冲浪活动入笔,对其进行了说明,以此引出对“浅水效应”的解说;然后以印度洋海啸为例,说明了解浅水效应的意义。

6.如果要选择一处理想之地冲浪,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男儿山

从维熙

曾经读过多少篇描写张家界的文章了。可能是出于笔者的孤陋寡闻,似乎没有读到过对这座奇山感悟出的奇想文字。

文学是幻觉孕生的婴儿,如果失去了联想,就如同一只飞鸟,被折断了彩翼。一尊雕塑再美,也难以如生灵那般;山水的描述文字,不同于摄像机器,只是能拍摄下它的形影,而更为重要的,怕是要赋予它内在的生命象征。

前年秋深,与一些友人共游了张家界的全部景观。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友人们各抒自我的独特感受时,我说:中国的名山大川不计其数,各有各的性格。黄山以其秀而驰名天下;华山以其险而使游者折服;五台、九华、普陀、峨眉以其禅佛之静,而陶冶来客之心境……唯张家界以其山势之挺拔伟岸,一根根石柱似要刺破天穹之戟,而使游客心旷神怡之余,感到人在戳天石柱之林面前的渺小和卑微。

张家界着实是一座奇山。面对它的第一个直觉,使我想起了位于美国西南部的红石山。红石山与张家界群峰都是“仙人掌”状的峰峦组合,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红石山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红色的;而位于湘西的张家界,更贴近山体自然的青灰色。但是它们的共同特色,就是山峦的组合多由拔地而起的石柱连接而成。因而在我的眼里,张家界的山具有男性阳刚之美,这在全国所有景观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真不知道,亿万年前当地壳运动时,在天崩地裂、地火岩浆形成造山的要间,那些炽热的浆液,何以会凝聚成冲天的火柱而不塌落,致使它成为后世的山中之奇。

我们在天子山缆车爬向它的最高峰时,俯身从缆车中下望,可见一座座高耸的岩柱,像是列队的武士,从眼下排队而过。这一瞬间,我首先想起来那些西安的兵马俑;仿佛那是秦时威严猛士,只把壳体留在了西安,而这里才是他们的灵肉。更加使人感到奇伟的是,在柱石光秃秃的头顶上,居然还能长出体态弯曲的松柏来,这真算是造物主的一大奇功。那形象颇有点像现代化战争中,那些身着迷彩服的大兵,头冠上盘戴着的绿色伪饰。

因而张家界之美,可以归属于男子汉家族。那些戳天石柱,还让人联想到《斯巴达克斯》里的古罗马角斗场,他们赤裸着身躯,显示着女性永远也没有的男性神力。当我们从缆车上下来,站在它的脚下,再一次自下而上地仰望它的时候,似乎找到了人类的远祖“亚当”和神话中的“太阳神”;使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男人,都能在这面镜子之前,检查一下我们自己的身躯,是否也站得那么笔直。当然,那些游客中梦幻情峦的“夏娃”后代,更可以在这儿受到爱情的启迪——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嗲声嗲气的奶油小生越来越多,铁打的男子汉越来越少;那么你到这儿来寻梦算是来着了——这儿尽多彪悍的男性模特的标本。

看过了张家界,我似乎明白了一点:湖南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铮铮硬汉。毛泽东从湖南横空出世,演绎出一场震惊世界的中国革命。贺龙最早闹革命的地方,就在湘西山区,他在这山间驿路骑马夜行时,由于征程匆匆,竟然不知坐在他身后马背上的女儿捷生,从马背上坠马滚落草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贺龙主持西南军区工作时,才派人来湘西寻找他的这位宝贝千金。望着这一座座男儿山,我还想到了在庐山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大跃进后百姓疾苦的彭大将军,他一生宁折不弯,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这些留名于青史的一代伟岸雄才,使我对那些冲天石柱顿生敬意,因为正是这些堂堂的铁血男儿,给后来人留下一面自视的明镜,那些蝇营狗苟活在这人世间男人,面对这面明镜当汗颜到无地自容!

我爱张家界。

我更爱这些如剑似戟直戳夭宇的山峦。

2000年5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节选)

余光中

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效。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开篇作者就对原来读过的描写张家界的文章给予评议,认为这些文章对张家界的山缺乏奇想。

B.美国的红石山,山峦的组合由拔地而起的石柱连接而成,呈“仙人掌”状。其石头为红色,与张家界的石头颜色不一样。

C.文本一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结尾处独句成段,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张家界及张家界山峦的热爱。

D.文本二认为,散文的知性与论文的知性并不相同,散文的知性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论文的知性往往要与感性交融。

8.文本一为什么把张家界称作“男儿山”?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散文的感性与知性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密,弼之曾孙也,少有才略,志气雄远,轻财好士。为左亲侍,帝见之,谓宇文述曰:“向者左仗下黑色小儿,瞻视异常,勿令宿卫。”述乃讽密,使称病自免,密遂屏人事,专务读书。尝乘黄牛读《汉书》,杨素遇而异之固召至家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簧旦李蜜识度如此汝等不及也由是玄感与为深交。玄感时或侮之,密曰:“人言当指实,中可面谀。若决机两阵之间,使敌人震慑,密不如公。驱策天下贤俊,各申其用,公不如密。岂可以阶级稍崇,而轻天下士大夫邪?”玄感笑而服之。素恃功骄倨,朝宴之际,或失臣礼,帝心街而不言,素亦觉之。及素薨,帝谓近臣曰:“使素不死,终当族灭。”玄感颇知之,且自以累世贵显,在朝文武多父之故吏,见朝政日紊,而帝多猜忌,内不自安,乃与诸弟潜谋作乱。玄感屯上春门,每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不顾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耳。”众皆悦。父老争献牛酒,子弟诣军门请自效者,日以千数。会华阴诸杨请为乡导,壬辰,玄感解东都围,引兵西趣潼关,宣言“我已破东都,取关西矣。”宇文述等诸军蹑之。至弘农宫,父老遮说玄感曰:“宫城空虚,又多积粟,攻之易下。”玄感以为然。弘农太守智积谓官属曰:“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难克也。当以计縻之,使不得进,不出一旬,可以成擒。”及玄感军至城下,智积登陴詈之,玄感怒,留攻之。李密谏曰:“公今诈众西入,军事贵速,况乃追兵将至,安可稽留。若前不得据关,退无所守,大众一散,何以自全?”玄感不从,遂攻之,烧其城门。智积于内益火,玄感兵不得入。三日不拔,乃引而西。八月壬寅,玄感陈于董杜原,诸军击之,玄感大败,独与十余骑奔上洛。追骑至,玄感叱之,皆反走。至葭芦戍,独与弟积善徒步走。自度不免,谓积善曰:“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素遇而异之/因召/至家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日/李密识度如此/汝等不及也/由是玄感与为深交

B.杨素遇而异之/因召至家/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李密识度/如此汝等不及也/由是玄感与为深交

C.杨素遇而异之/因召/至家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李密识度/如此汝等不及也/由是玄感与为深交

D.杨素遇而异之/因召至家/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日/李密识度如此/汝等不及也/由是玄感与为深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书》,“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均以编年体编撰。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的死亡,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等。

C.旬,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文中“一旬”指十天。

D.壬寅,干支纪元法。可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等,文中为纪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担任左亲侍职务时,皇帝见了他,感觉他看上去不同于常人,让宇文述免了他的侍卫之职,李密听说后,为自保,主动推说有病,辞去了这个职务。

B.面对杨玄感的轻视,李密不卑不亢,认为两人各有所长,希望杨玄感不要因地位略高,就看不起天下的文人学士,杨玄感因而更加佩服他。

C.杨玄感解除了对东都的包围后率军西行,在他到达弘农宫时,弘农太守智积设计把他牵制住,李密曾劝谏他不要中计,杨玄感不听劝告,最终中计。

D.杨玄感到了葭芦戍,只剩下他自己和弟弟杨积善徒步行走,杨玄感推测难免于死,为免受别人的杀戮和污辱,让杨积善把他杀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素恃功骄倨朝宴之际,或失臣礼,帝心衔而不言,素亦觉之。(5分)

(2)父老争献牛酒,子弟诣军门请自效者,日以千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望江南·重九遇雨

康与之

重阳日,阴雨四效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脐。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觞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

[注]据说这首词是南宋词人康与之“重九遇雨,奉敕口占”而成。戏马台:项羽曾经的掠马台,宋武帝刘裕曾于重阳到此,置酒赋诗,后遂成为重九登高的胜地,见于《水经注·泗水》。龙山会:桓温于重九日游龙山,宾客云集,互相调弄,以为韵事,见于《世说新语·识鉴》。孟嘉:陪同桓温登龙山,帽子被风吹落,孙盛作诗嘲笑他,孟嘉提笔作文回敬,文采甚美,四座叹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直浸到东篱”承接“阴雨”而来,为下片的“菊蕊”和“陶令”埋伏笔。

B.全词多处运用典故,信手拈来,收到了“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

C.“茱萸胖,菊蕊湿滋滋”两句紧扣重阳习俗“插茱萸”“赏菊花”来写。

D.全词围绕重阳遇雨来写,词的上片写淋雨的狼狈相,下片写猖獗的雨势。

15.这首词语言风格有怎样的特色?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我国古代服饰有“上衣下裳”一说,而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两句也对此有所反映。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句以蜀王杜宇典故表现内心的凄怨;而“______”一句以南海鲛人传说抒发内心的悲哀。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______的目标。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将现代化的______逐步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优势也越来越显著。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让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到全体人民,不断加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让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既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既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又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______实现强大和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依靠自己力量,______走自己的路。中国人民有坚定的道路自信,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一条走得对、行得通的强国之路。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孜孜以求内涵亦步亦趋坚定不移

B.梦寐以求内涵人云亦云坚定不移

C.孜孜以求内蕴人云亦云义无反顾

D.梦寐以求内蕴亦步亦趋义无反顾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B.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C.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D.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到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B.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C.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加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D.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科学家们很想知道,植物是否跟人类一样,能“看见”不同颜色的光。他们将选定植物的种子放到不同颜色的光线下以便观察它们的萌发情况。结果发现,放在红光下的种子萌发得特别快;而放在远红光下的种子萌发率却异常低。这个实验显示,红光与远红光都能显著调控种子的发育,但它们的调控作用与波长相反。

既然红光和远红光对植物种子的生长发育有,那我们让种子同时接受这两种光(照的顺序不同)的照射,会发生什么反应呢?实验显示,如果给种子先照红光再照远红光,萌发会被明显抑制;如果先照远红光再照红光,种子又能萌发。类似的“红光——远红光”循环可以重复数十次到上百次,而种子最终的反应总是由最后照的那种光来决定。

根据这一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一种假设:,这种感光分子就像植物的眼睛一样,能够“看见”外界的光是红光还是远红光。当它“看见”红光时,种子就萌发;当它“看见”远红光时,。种子的反应仅取决于它“看见”的最后一次光。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用一段话归纳实验结果,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果你口袋里只剩下六分钱

[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

朋友,

如果你口袋里只剩下六分钱,

就用三分钱给你自己买一块面包;

用其余的钱买一把芬芳的

会使你心中充满了新的希望的

水仙花。

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准备参加“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的“新时代青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题征文活动。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只强调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而忽视甚至否认其科学维度”说法错误,应是“只强调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而忽视甚至否认其道德维度”)

2.D(“以立论为主,驳论为辅,边立边破”说法错误,应是以驳论为主,立论为辅,边破边立)

3.B(A项,“他们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说法错误,从原文来看,他们的认识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一致的;C项,“道德价值和道德立场”是指道德维度方面,而唯物史观并不缺少道德维度;D项,“它将科学与道德置于同等的地位加以探讨”说法错误,文中说“为探讨人类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释人类的道德活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将道德研究建立于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之上”,表明科学的历史观是道德研究的基础,二者不是同等关系)

4.D(“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不了解浅水效应”的概括过于武断。文中说“如果他们了解这种现象,那就还有大约1分钟的时间跑到更高的地方去”,这意味着,即便人们了解浅水效应,也只能有1分钟的逃跑时间,但并不一定能脱离危险;另外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来看,海啸引起的巨浪在行进途中使得数十万人丧命,这与这些人是否了解浅水效应也没有必然联系)

5.C(“作者使用了‘就像顺着山坡向下滑雪一样’‘就像人在浴池中突然移动会造成水来回流动’等比喻”说法错误,这两处运用的是类比的手法)

6.影响冲浪的因素有海水深浅、海床的轮廓和潮汐等,(2分)海床的轮廓决定着波浪破碎的时间点,潮汐影响了海水深度的变化。(4分)

7.D(“而论文的知性往往要与感性交融”说法错误,原文说“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

8.张家界的山极具阳刚之美。在孕育张家界景观之地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堂堂铁血男儿。我们的生活中,嗲声嗲气的奶油小生越来越多,铁打的男子汉越来越少,社会需要“男子汉”。(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文本一紧紧围绕张家界石柱进行描绘,用“一根根石柱似要刺破天穹之戟”“像是列队的武士”,令读者如临其景,充分体现了散文的感性之美。文本一每每由景而生联想,由张家界联想到“美国的红石山”“西安的兵马俑”“古罗马角斗场”等,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出对男性力量的赞美,对当今社会需要铁血铮铮的男子汉的呼唤,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知性之美。(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10.D(杨素遇而异之,因召至家,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李密识度如此,汝等不及也!”由是玄感与为深交)

11.A(“二十四史”均以纪传体编撰)

12.A(由“述乃讽密,使称病自免”可知,是宇文述把皇帝的话偷偷告诉李密,叫他推说有病,辞去这个职务的)

13.(1)杨素居功自傲,在朝廷宴会时,有时不遵守做臣子的礼节,炀帝怀恨在心,却不讲出来,杨素也觉察到了。(得分点:“恃”“或”“衔”各1分,句意2分)

(2)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争先恐后奉献牛肉美酒,到军门请求效力的子弟,每天都有上千人。(得分点:“诣”“效”“日”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密,是李弼的曾孙,少年时就有才华谋略,志向雄伟远大,轻视财物而喜欢结交名士。担任左亲侍职务时,皇帝看见他,对宇文述说:“在左侍卫帐下有个黑皮肤小伙子,看上去和平常人不一般,不要让他做侍卫了。”宇文述于是把皇帝的话偷偷告诉李密,叫他推说有病,主动辞去这个职务,李密从此便放弃一切人事交往,专心读书。李密常常骑着黄牛阅读《汉书》,杨素遇见了他,觉得很特别,便召他到家里,和他谈话后,非常高兴,告诉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李密有如此高明的见识和气度,你们都比不上啊!”从此杨玄感和李密结下了深厚的交情。杨玄感有时轻视李密,李密说:“人讲话应当诚实,宁可当面阿谀奉承。如果在两军阵前随机应变,使敌人胆战心惊,我不如将军您。但若论驱使天下的贤良俊才,让他们的才干都能很好地发挥和运用,将军您却比不上我。将军怎可因地位略高,就看不起天下的文人学士呢?”杨玄感笑了笑,更加佩服他。杨素居功自傲,在朝廷宴会时,有时不遵守做臣子的礼节,炀帝怀恨在心,却不讲出来,杨素也觉察到了。等到杨素死后,炀帝告诉亲近的大臣说:“假使杨素不死,终究要被灭族。”杨玄感也知道这件事,但自以为他家历代都是高官显宦,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多数又是他父亲的老部下,眼看着朝政日趋混乱,炀帝又特别猜疑妒忌心中总是恐惧不安,于是就与他的弟弟们暗中筹划叛乱。杨玄感驻军在上春门,总是在众人面前发誓说:“我作为上柱国,家中积累有数万的金银,对于富贵,再没有什么可求的了。今天我不顾灭族之祸而起兵的原因,只不过是要为天下的黎民百姓解除困苦危难罢了。”众人听了都很高兴。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争先恐后奉献牛肉美酒,到军门请求效力的子弟,每天都有上千人。正巧华阴杨玄感的宗族请求做向导,大业九年(613年)七月壬辰(二十日),杨玄感解除对东都的包围,率军向西赶往潼关,宣称“我军已攻破东都,来取关西了。”宇文述等人的军队在后面追赶。到达弘农宫时,当地父老拦在路上,劝杨玄感说:“城里空虚,又贮存着很多粮食,很容易攻下。”杨玄感认为说得很对。弘农太守智积对所属官员说:“杨玄感听到我们大军就要赶到,企图西进谋取关中。如果让他的计谋成功,就难以打败他了。应当用计把他牵制在这里,让他无法西进,不出十天,就能抓住他。”等到杨玄感的部队到达城下的时候,智积登上城垛斥骂他,杨玄感很生气,停下来要进攻。李密劝谏说:“您现在蒙骗大家西进潼关,兵贵神速,何况追兵就要赶来,怎么能在这里停留。如果我们向前不能占据潼关,后退又没有防守的地方,大军一旦溃散,如何能够保全自己?”杨玄感不听,便开始攻城,放火烧城门。智积在城里加大火势,杨玄感的军队无法攻入城内。攻打了三天都没有攻下,才领兵西进。八月壬寅(初一日),杨玄感在董杜原摆下阵势,各路官军发起攻击,杨玄感大败,最后仅与十几名骑兵逃到上洛。官军骑兵赶到,杨玄感大声呵斥,都转身逃跑了。杨玄感到了葭芦戍,只剩下他自己和弟弟杨积善徒步行走。自己推测不能免于死运,对杨积善说:“我不能受别人的杀戮和污辱,你现在可以杀掉我。”杨积善便抽刀把他砍死了,然后自杀而没死,被追来的官兵抓获,与杨玄感的首级一并送到炀帝的驻地。

14.D(词的上片写猖獗的雨势,下片写淋雨的狼狈相)

15.雅俗融于一体。“戏马台”“龙山会”两个富有韵致的典故,配之以“泥拍肚”“水平脐”俗语,将雅俗融于一体,极尽夸张调侃。诙谐幽默。词人借用“落帽孟嘉”“休官陶令”的典故,涂抹出重阳遇雨时的狼狈相,进行调侃和嘲弄,诙谐幽默。(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6.(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2)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3)示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 登太行雪满山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17.A(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努力追求。梦寐以求:形容愿望强烈、迫切。根据语境,应用“孜孜以求”。内涵:逻辑学上指概念的内容,即构成概念的要素总和,多指抽象性的本质,用来确定所指的概念。内蕴:内部包含的内容。根据语境,应用“内涵”。亦步亦趋:形容事事仿效或追随别人。人云亦云:形容遇事无主见,顺随别人的意见。根据语境,应用“亦步亦趋”。坚定不移:专一固定,毫不动摇。义无反顾:从道义上讲只能勇往直前,不能回顾、退缩。根据语境,应用“坚定不移”)

18.B(根据后面文段语意,注意内容对应,只有B项符合要求)

19.D(A项,“惠及到”语意重复。B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句式杂糅。C项,“加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搭配不当)

20.着相反的调控作用植物体内可能存在一种感光分子种子则不萌发(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不同颜色的光线会对植物种子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这取决于它“看见”的最后一次光。(关键信息3分,表达流畅、字数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

【写作提示】

材料所选诗歌意象鲜明,喻指清晰,当生活陷入了贫困的危机或是某种绝境时,我们要有面包,更要有水仙花,“面包”比喻有限的物质生活,“水仙花”比喻丰盈的精神生活。芬芳的水仙花会燃起人们内心的希望之光,让人们挺过人生的困境。诗歌的寓意是非常明确的,即在困顿时不要被物质条件束缚,要重视精神世界的塑造,强大的精神力量会让人们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境界。写作时,还要注意相应的任务要求,要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征文活动来写,要明确“正确价值观”的主题要求以及“新时代青年”的主体身份。

【参考立意】

1.构筑精神高地,拒绝物质束缚

2.不囿于物,志塑于魂

3.困境不足惧,精神可胜之

4.让水仙花香溢青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