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潜力与人类的潜力

(2022-04-07 17:19: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教育的潜力与人类的潜力

教育为什么?

教育为什么?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很大。

“教育”就是那种所谓的“本质上是有争议的概念”,就像“民主”和“正义”一样。

“教育”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各种因素都在影响一个人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背景和环境。它还受到人们如何看待性别和社会阶层等相关问题的影响。尽管如此,对“教育”的定义不一致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讨论它或不能做事情。

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些术语的概念——有好几个术语经常被混淆或互换使用,比如:“学习”、“教育”、“培训”和“学校”……然而它们之间存在重要差异。

学习是探索新能力和追求理解的过程。

教育是一种组织化的学习系统。

培训是一种专注于学习特定技能的教育。

而学校是一个学习者的社区:一群人聚在一起学习,或是互相学习。

区分这些术语至关重要:孩子喜欢学习,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习;很多人在教育上遇到困难,有些人在学校碰上很大的问题。

这些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在必要的基础教育阶段,人们有很多预设。其中之一就是年轻人需要知晓、理解,并且有能力做某些事情,但如果让他们自主习得,他们就会一事无成。

而这些必须掌握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确保学生学会它们?这些却是复杂且常常引发争议的议题。

关于基础教育的另一个预设是:教育是为了后续接踵而至事情做准备的,那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进入名校,获得更高教育资源做准备的。

所以,在今天,“受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教育应该拓展我们的认知观念、能力、感受力和文化理解力,教育应该扩大我们的世界观。

由于我们都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以你为主体的内在世界,和一个你参与其中的外在世界。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这两个世界。

而在当今的潮流下,尚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紧迫挑战,那就是要帮助教育形成一种新形式,让年轻人能够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经济问题中去。

教育的这一核心目标,可以分解成四个基本目的。

一、个人

教育要帮助年轻人探索他们内在世界、同时更好参与外部世界,二者同样重要。

在西方文化中,这两个世界有着泾渭分明的边界。思维与感觉、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有着明确的区分。

这种区分是错误的。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与我们的感受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正如我们在书中前几章中所探讨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势和劣势、观点和个性。

学生没有标准化的身体外形,能力和个性也是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天资、性情和不同的理解事物的方式。

因此,教育是非常个人化的。它是有关一个生活着的人、思想和心灵的培养过程,将个体视作个体去教育,才是提升教育成果的核心。

二、文化

学校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并尊重他人的不同。

文化有多种定义,但在教育的语境之下,“文化”最贴切的定义大约是“不同社会人群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表征”。

说得更直白一点,“文化”就是“我们在这里(around here)做事的方式”,而教育是不同社群将其价值观代代相传的方式之一。

对一些人来说,教育是一种保护文化免受外部影响的方式。对另一些人来说,教育是一种促进文化兼容的方式。

随着世界变得更加拥挤和密切相关,它在文化上也变得更加复杂。保持尊重之心,生活在这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这不仅是一种道德选择,也是一种实际需要。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有三个“文化优先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他人文化,以及形成一种促进文化兼容与共存的理念。

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发起有关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活动,所有社区的生活都因此变得大大丰富。

图片

三、经济

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一个经济独立,且对社会担负起经济责任的人。

这也是对一个国家而言,教育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对于创造经济繁荣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工业革命时代的领导者而言,教育在于培养他们所需的劳动力类型。但今天距离工业革命已经相去甚远,时代翻天覆地,并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继续变化。

“工作世界”( the world of work)因此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知道,过去几十年里,许多行业正在消失,迅速被当代职场“新物种”所取代。

新兴技术的发展,让未来不可预测,我们不知道它将把我们带到哪里。

学校如何帮助学生准备好驾驭这个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教育必须与学生独特的才能和兴趣联系起来,消融学术和职业实践之间的界限,并促进学校与“工作世界”之间建立起真实的合作关系,以便年轻人能够体验工作环境,这将是他们教育的一部分,不要再等到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后才从头开始探索工作。

四、社会

教育应该使年轻人成为积极和富有同情心的公民。

我们生活在紧密交织的社会系统中。我们之所以能够从中获益,依赖我们共同维持这个社会的所有努力。

个人赋权必须遵循一种平衡,那就是我们首先要尊重公共价值,承担社会责任。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拥有的自由,不是自动就有的,而是通过几个世纪以来与狭隘、隔阂、自私、仇恨与敌意的斗争换取的

这些斗争远未结束,正如约翰-杜威所言,“自由每一代都有焕新,而教育是它的助产士。”

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者。学术课程只触及表面,要培养学生更深厚的担当与责任,必须在他们成年之前,就给他们真正的社会体验。

图片


图片
八项核心能力

传统的课程是基于一系列单独的科目。“学科”这一概念,意味着每门学科,无论是数学、科学、艺术还是语言,都与所有其他学科完全分开——这是有问题的。

以数学为例,数学不仅仅由命题式知识来定义,它是很多知识类型的复合,包括概念、过程、方法,以及命题。

科学、艺术和语言以及所有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因此,关注学科的原则而不是学科本身,要有用得多。

学科是流动的(Disciplines are fluid),它们不断合流而连通。当我们的教育聚焦在学科的原则,而非学科本身时,我们还可以探索出跨学科学习的概念。

这是一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进入真实情境学习的方法,学校之外的工作与活动,很少有像校内课程那样,被分割成一项项独立学科。

例如,当一个记者撰写文章,他必须能够运用对话、演绎推理、文学修辞和社会科学的技能。

一名外科医生必须了解患者病情相关的医学概念,同时得能够根据病情操作手术流程。至少,如果我们被推入手术室,我们希望遇到的是一个学术与实操都过硬的医生,而不是技能分割的。

学科的概念为我们在规划课程时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起点,而课程规划则是为了回答那个开初的问题:经过教育之后,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学生能干什么事。

而上述四个目标则指向8项核心能力,分别是:

好奇心
创造力
思辨力
沟通力
合作力
同情心
沉稳理智
社会责任

这些能力如果能很好地融入教育,将使学生毕业离开学校之后,能够更好应对他们未来生活中不可避免要碰上的经济、文化、社会和个人的挑战。

这些关乎能力的教育不是得等到某个年龄才不得不开始,而是应该从学生的教育之旅开初阶段就展开,交织在学习过程中,并且贯穿始终。


作者 | 肯·罗宾逊,凯特·罗宾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