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梳理人物事迹,分清事实与观点的关系——第二单元第四课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2-03-23 10:25:57)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案
梳理人物事迹,分清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第二单元第四课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原创 杨宏秀

选文篇目(人物通讯):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文本解读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记述了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不平凡的事迹,他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了几代顾客的心。
《“探界者”钟扬》讲述了科学家钟扬献身于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梳理通讯报道的人物事迹,学习人物优秀品质。(重点)
  2、分清事实与作者观点的关系(难点)
教学方法:研读法、合作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进课堂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总会有一些熠熠生辉的人物像一盏盏灯塔,为我们照亮前路,指引方向,他们的事迹被记者发现并写进报道,形成一种独特的新闻报道——人物通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课课文,感受人物鲜活的形象,分清事实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二、感知概念,获取新知
    1、定义:人物通讯是指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通讯形式。
    2、人物通讯的特点有两个方面,可以成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来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3、了解人物通讯的定义后,那我们可以想想看,什么样的人物容易被写成人物通讯呢?
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对人民有贡献的普通人。
三、课前预习,成果展示
请同学们梳理文中人物事迹,明确事迹材料来源于何处?并总结出人物精神品质。
梳理人物事迹,分清事实与观点的关系——第二单元第四课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明确:
袁隆平(事迹梳理及精神品质):
 1、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就在稻田里工作(爱岗敬业、无怨无悔)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坚定决心、追求理想)
 3、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4、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坚持不懈、勇于创新)
 5、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6、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奉献社会、造福人类)
事迹的材料来源:对被报道者的调查访谈,亲眼所见、亲耳听闻,对过往事实的追述,重要论文,有关文献、依据事实合理推断。 
 
 张秉贵(事迹梳理及精神品质):
1、 接待抱着小孩的女顾客;照顾赶车却排在队尾的顾客;开解绷着脸、不讲道理的女顾客(热情周到,体贴入微)
2、1970年9月,心爱的女儿得重病,他用最大的毅力克制内心的焦虑,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柜台,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为公忘私,无私奉献)
3、今昔对比,即为生病的顾客精心挑选糕点并得到顾客的答谢与国民党兵痞来吃冰激凌因为等待而被打骂进行对比(坚定信念、追逐理想)
4、他花费心血熟悉柜台;参观糖果厂,了解糖果制作过程;学习糖果营养知识;了解糖果味道。(刻苦钻研,勇于探索)
5、他从早到晚每一分钟都全力以赴,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6 部“机器”同时开动;下班后,有时却连上楼都要扶着墙。(爱岗敬业、无怨无悔)
6、人们赞扬他,给他搬凳子;学生给他写信;青年农民为他写诗。(深受尊敬与爱戴)
事迹的材料来源:场面描写、心理描写、过往事实追述、他人评价、有关文献资料、依据事实合理推断。
 
钟扬(事迹梳理及精神品质):
     1、“英雄”少年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工作;“胁迫”妻子结婚(不拘常规,追求理想)
     2、种子达人: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生活朴素、爱岗敬业)
     3、科学队长 :不求回报,接受科普工作任务(不计得失,无私奉献)
     4、“接盘”导师 :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关爱学生、责任担当)
     5、生命延续: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甘愿当先锋者的精神和行为(忘我敬业、敢于牺牲)
事迹的材料来源:事实追述、文献资料、实物(小纸条)、访谈接触过被报道者的人(卢老师的话等)。
 
师小结:在人物通讯写作中,作者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使得报道客观真实,符合新闻事实的真相,也使得报道主人公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立体,折射出来可贵的精神品质作为一道道精神盛宴激励并影响当下的人们意识,让人们不断砥砺前进。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在人物通讯报道中,作者面对事迹都有或明或暗的评价,这是作者的个人认知,也是其情感的真情流露。请同学们分别找出三篇通讯中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并分析事实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小组长分配任务)。
梳理人物事迹,分清事实与观点的关系——第二单元第四课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明确: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是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2、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3、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4、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5、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6、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他用最大的毅力克制住内心的焦虑,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柜台,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
2、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探界者”钟扬》:
1、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2、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3、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4、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
5、如果说,采种子是钟扬的“主业”,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
6、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7、钟扬停不下来的点子,就这样在他每个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
8、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小结:师补充事实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1、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本身,也需要通过新闻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
2、事实可以充分触动作者的思考,让作者把思考抬升到一个较高、较为开阔的层面上去,做出更高质量的判断。
3、作者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与看法,反映了传播的意图,掌舵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作为一个记者的使命与担当。
梳理人物事迹,分清事实与观点的关系——第二单元第四课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四、体悟拓展,展示交流
  今天所学的三篇人物通讯中,你最喜欢哪一篇人物通讯报道,为什么?
五、课外延伸,推荐阅读
梳理人物事迹,分清事实与观点的关系——第二单元第四课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六、课堂小结:
 师总结:我们今天这节课,从人物事迹作为切入点,通过事迹的梳理,深刻感受到,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三人尽管职业不同、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都是杰出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无私奉献,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我想,这也是编者的意图,把这三篇文章作为我们高一新生的学习内容,是想让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作为追逐中国梦的少年们,能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让新时代青年树立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敢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事实材料来源的分析,了解作者通过不同渠道采集事迹材料,使得报到客观真实,符合新闻报道的真相,同时,作者在记录事迹的写作中,又掺杂着个人或明或暗地评价语,这无疑是对报道人物可贵的精神品质的钦佩与赞扬,这是作者的触动与思考,为我们揭开了真相,同时也明确了自己报道的意图,掌舵了舆论导向,我想这也是记者的使命与担当。
七、课后反思:
1.课堂节凑把握不好,课堂内容重难点的时间把握欠妥。
2.教学难点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与探讨。
3.老师如何调动课堂氛围,依然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4.教师的表达语言不够简练明了。
5.对于课堂出现的临时情况不够及时,比如让学生上黑板板书三位人物的精神品质,把自己的板书计划打乱了。
6.教学设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凯里市第一中学  杨宏秀
编辑:凯里市第一中学  石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