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诗歌表达技巧题

标签:
试题 |
分类: 诗词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诗歌表达技巧题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概念 |
解释 |
作用 |
示例 |
赏析 |
比 喻 |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 |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
比 拟 |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极点 |
设 问 |
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
开头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
借 代 |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 |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
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作者的感伤情怀 |
反 问 |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激发思考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
夸 张 |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的作用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
双 关 |
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 |
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
“晴”与“情”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
互
文 |
诗文中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
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
“惊”“鸣”互文,意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互文的使用使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 |
叠 字 |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
叠音词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技巧类题目答题“三步骤”
三、解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中苏家【注】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解题指津】第一步:明技巧。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香湿”对“绿色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第二步:释运用。本诗从视觉(红、绿)、嗅觉(香)、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
【答案】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比拟,如“柳拂”。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