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一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八)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湖南省长沙一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八)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账、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古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因为所谓“比兴”与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
中国文学(包括神与散文)以抒情肚。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讨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小雅·鹆鸣》之诗,全用比休,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关学重要标准之一。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这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关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诗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从而成·为百代不祧之祖。明代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模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央飞动,子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尖也。”(《怀能空诗话》)
这比较集中而清楚地说明了“比兴”对计(艺术)的业要性所在,正在于它如上述是情感、把及、理解的综合统一休。“托物寓情”“神贞飞动”胜于“正言直述",母为后次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即使是对情感的“正古弃述”,也常留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面并不起感染作用,“啊,我多么悲哀的”,并不成其为诗,反而只是概念。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能有审关效果。所以后代有所谓“以录结情”,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姜态诗话》》等等理论,此都是沿着这条线索而未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堆在审关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贯通交融。比兴思堆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进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其二,两个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居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来的关键,也是“取壁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雄之同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耐水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主体在审关活动中基于比兴思堆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英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
(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诗经》中归纳出的“比兴"原则与诗歌抒情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历来讨论颇多。
B.只要运用“比兴”就能使情感的打发表现成为艺术,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C.“岁寒三友”形貌上并不相类,却因耐寒的共同属性与主体情志产生共鸣而被联类赞美。
D.在诗歌创作中遵循“类”的原则不足做简单的类比,而是有情感共鸣的“取臂引类”。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文学作品中,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都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艺术特征。
B.对情感的“正言直述”是一种概念性的认知,言尽意尽-所以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有审美效果。
G“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体现了“比兴”的理论,通过想象和反面理解使情感客观化,这体现了古诗贵情思而轻事实的特点。
D.如果具有能与主体情感产生共鸣的某一属性,任何一物都能突破时空限制和与之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结。
3.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C.“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D.“黄埃散没风萧索,云栈紫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理解“‘不道破一句’是中国诗歌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6分)
(二)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东藏记(节选)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篮。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篮,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者。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篮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定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域去,到黄昏才四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应话:“日本鬼子变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未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究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儿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太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隐(字弗之)讲投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想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测人货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十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祖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各恐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滑,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登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炎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竞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浓浪,是中了炸弹。
“卤辰!卤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卤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染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责仪器一一光讲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卤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亲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变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未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全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益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卤辰醒未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解除管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成坡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见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那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汉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垃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道,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关丽的蓝.
(选文有刷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用反复的笔法强调了天的“蓝”,昆明的蓝天这般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可爱的祖国的依恋与热爱。
B.人们在菜市的日常对话,展现出虽然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但是军队的反击点燃了昆明百姓抗敌的热情,展现了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C.教授们授课时有力的声音是种不言而教的人格培育。这声音恰似中华民族不屈的声音,可以穿透敌人侵略的重压,是对敌人最大的藐视。
D.庄卤辰将仪器视为生命,甚至比生命还重要。他在战火中守护仪器,勇于保护知识和文化,展现了一名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正义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以明仑大学为背景,用看似宁静温馨的笔调,讲述了逃难师生和战火中的人们艰苦顽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在日寇役略下倔强坚韧的精神态度。
B.小说中有多处对比。比如两位教授的授课从容不迫与警报的紧急刺耳形成对比,表现了知识分子临危不惧、历难不悲的精神力量和师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C.小说中写到两个化学系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情节突转,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全文情节波澜起伏,展现出炮火的冷酷与战争的残忍。
D.小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结尾处,小说借美丽的蓝天不会因为侵略战争中“妖魔鬼怪”的丑陋而改变,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信心。
8.小说在选材安排上经常会用到点面结合的手法,试结合本文分析这种手法有何效果。(4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蓝天”,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盲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国宇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邻之子也。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匪犀,足履龟文。少好学,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
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数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迁将作大匠。与光禄勋刘宣上言:“自顷选举牧守,多非其人,至行无道,侵害百姓。”帝纳其言,于是下诏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无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秽重罪,收付诏狱。
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冀忌帝聪慧,恐为后患,弑杀之。帝崩,因议立嗣,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着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先是蠡吾侯志取冀妹,时在京师,冀欲立之。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之。皆曰;“惟大将军令。”而固独与杜乔坚守本议。冀厉声曰:“罢会。”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鲔共为妖言,下狱,门生勃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铁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欣,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国名德终为已害,乃更抵奏前事,遂诛之,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后汉书·李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竞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B.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竞立蠡吾侯/是为植帝
C.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竞立蠡吾侯,是为恒帝
D.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竞立蠡吾侯/是为恒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移檄是指“檄文”与“移文”的合称,微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B.牧守是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州和那均为两代沿用的行政区划。
C.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也指关押钦犯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常由皇帝下诏问罪。
D.铁锧是古代腰斩犯人的刑具,本文是指为李固仲冤的人自己戴着刑具,表示以死抗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固相貌奇特,年少好学。他的额骨隆起隐于发际,脚底长有龟背纹:少年时常不远千里,步行去拜师。
B.李固为政宽怀,爱民以诚,他赦免荆州、泰山寇盗以前的罪行,遣回种田;还上报了州邯官员残害百姓的情况
C.李固坚守道义,不畏成权。商议立嗣时,许多官员害怕得罪权臣,不敢坚持立场,只有李固、杜乔坚持己见。
D.李固深受爱戴、备受猜忌。由于王调、赵承等人冒死申诉,太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下令释放李固,等到他出狱,百姓皆称万岁;更加深了梁驾对他的猜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试设(8分)
(1)于是下诏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无惠者,免所居官;(4分)
(2)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4分)
14.李固在临死遗书中说:“汉家衰微从此始矣。”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昭示“汉家衰微”的迹象。(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书邸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占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边瓷:唐朝著名花鸟画家。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诗题可知,本诗是苏轼为邸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图而作的题画诗。
B.前四句闸释论画、赋诗的标准,地形似的画与邻家儿童般的纯真。
C.七八两句用边鸾、赵昌的花鸟画作衬托,突出王主簿画作的精妙。
D.本诗先由大处人笔,然后层层推进,最终归结到王主簿的折枝画。
16.请结合本诗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简要分析苏轼推崇的“画法”有怎样的内涵,本诗还揭示了苏轼怎样的“诗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张怀民一起在庭中漫游,“ ,
”两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净、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蜀道难》用“ , ”两句夸张地写出星斗可触,让人神色惶恐的情形,突出了蜀道高峻的特点。
(3)猿在古诗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猿的叫声凄厉、哀婉,催人泪下,杜甫的《登高》中运用了此意象来表现夔州秋天的诗句是“
”,邮道元在《三峡》中也用“
”写出了三峡中狼鸣的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本学术书的价值,并不在乎得到同时代人的盛誉,而在乎它能否真正成为那个学术领域中一块坚实的基石。可能后人会烧过它,却绝不能超越它;它将渗入历史,朴实无华的学术贡献托举起后继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扬义的《中国叙事学》价值不菲,它填补了一项学术空白,第一次建立了与西方体系对峙互补的中国叙事学体系。
捉到叙事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西方叙事学,中国的叙事作品
,可以千万计,却始终没有一套与之相应的叙事理论框架。(1)难道是中国的传统叙事文学研究不适于建构体系吗?那么有必要建立这样一套体系吗?从《中国叙事学》中看出,扬义的回答是背定的。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中西异质文化对话的必要。在西方中心论盛行的今天,力求在同一层次上与西方对话,并非软弱的
,相反,这是一种强者的挑战。只有同时理解了丰厚雄浑的西方理论和
的中国文化之后,才能驾驭一种植根于中国文化,同时又远瞻西方精华的学术建构。(2)让中国的传统叙事学研究能否为这样一种带有西方意义上的独立叙事学科提供基础呢?杨义二十多年沉浮书海,
,凭着三千余古文献和牛津博德利图书馆阅读一批西方叙事学著作的积累,勇收坚实地迈出一步,并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浩如烟海 趋之若骛 源远流长 诲人不倦
B.汗牛充栋 趋之若骛 博大精深 诲人不倦
C.汗牛充栋 亦步亦趋 源远流长 孜孜以求
D.浩如烟海 亦步亦趋 博大精深 孜孜以求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后人可能绕过它,却绝不能超越它;它将渗入历史,朴实无华的学术贡献托举起后继者。
B.后人可能超越它,却绝不能绕过它;它将渗入历史,以朴实无华的学术贡献托举起后继者。
C.后人可能绕过它,却绝不能超越它;它将渗入历史,以朴实无华的学术贡献托举起后继者。
D.后人可能超越它,却绝不能绕过它;它将渗入历史,朴实无华的学术贡献托举起后继者。
20.文段中有两处问句,请结合上下文,分别改成一个以“杨义的《中国叙事学》”为主语的表肯定语气的单句。(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所谓生,即是生命、生活;所谓理,即是当然的准则,或道德的规律。生本身是包含矛盾的,要克服生之矛盾,便必须以理来制裁生,然后才能将到“生之谐和”。
。只注重理不注重生,结果必至于违反了理;只注重生不注重理;结果必至于毁坏了生。(
);一方面要实践理义,以理裁制生活,使生活遵循理。
不过为方便而分开来说而已。生的圆满,即是理的实现;理的实现,就是生的圆满。生活之最高境界,是与埋为一;与理为一的生活,也便是达到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一方面我们要培养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充实生活,扩大生活
B.我们一方面要培养生命力,发展生命力,充实生活,扩大生活
C.一方面我们要充实生活,扩大生活,培养生命力,发展生命力
D.我们一方面要充实生活,扩大生活,培养生命力,发展生命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镜子——看到自己)
(王少华漫画作品,有改动)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箱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