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在校园生活情境中展开
(2022-03-17 16:21: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语文学习,在校园生活情境中展开
唐江澎
前些日子,我受邀参加了两次活动,都是当评委。前一天是省作文大赛阅卷评奖,后一天为某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面试选人。两件本不相关的事情,却给我惊人相似的感觉:都是以语文标准定取舍,都在以语文素养分高下。不是吗?面试评委中非语文背景的大学教授、教育专家,指出后备对象答问的问题,与前一天作家、学者们评议作文发现的问题惊人的相似,连使用的语词也如出一辙,诸如“审题不清”“话题偏移”“说的几个点不在同一逻辑层面”等。有时真替那些落选的校长、名师感到惋惜,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在实力相近、实绩相当的情况下,影响评委判断的关键因素,竟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其实,也没有太多的遗憾,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除情怀态度、专业能力之外,语文素养实在是每个人在生活的每一方面最具标识度、显示度的软实力。有位记者曾在核心素养概念发布后问我:能否用最通俗的语言,向非教育背景的受众,解释一下什么是核心素养?我答:“核心素养不是一时记得住的知识,而是一生能带得走的能力。”
问题是,我们今天如何培养这种核心素养,如何发展这种软实力,如何让语文学习活动不仅在语文课堂也在校园生活情境中展开、发生,从而切实发展学生一生带着走的能力呢?分析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也许更容易在理论层面澄清认识并回答这些问题。
从“知识观”上看,今天的许多尝试,已经让语文课发生了改变。不再重点关注知识点、知识树,不再让学生为一个“而”字的词性归属而熬夜做题,不再让孩子为辨识《故乡》里“圆规”究竟是借代、还是借喻手法而大费脑筋。虽然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先生将“学科知识基础”列为课程建构的基石之一,但中学语文课程必须从理论上澄清,课程的“知识基础”究竟是什么?难道是大学中文系知识体系的“具体而微者”?梳理一下现代教育史可以发现,大学中文学科知识体系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体系几乎是同步建立的,后来大学倾向于更有深度、更为专业的学科建设。因此,我们不能倒过来,把大学细分领域研究建立起的知识体系,整体性植入中学课程,作为建构中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学科知识基础。大家认识到,如果不是以学生为本位,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建构知识体系,那么,外在知识体系的接受并不能产生学习者的个人意义。任务群提出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试图架构起的语文课程框架,不再是知识本位而是学习者的意义本位。
从“学习观”上看,今天的许多尝试,也已经让语文课发生了改变。少了许多“五马分尸”似的肢解,少了许多“敲骨吸髓”式的讲解,教师独白式的“讲完了”不再是好课的标准,公开课上大段演说家式的脱口秀也不再受同行赞赏,老师们开始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关注学生历经了学习活动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实际上,语文的工具性、实践性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在使用工具中学会工具使用,在言语实践中纯熟言语技能。一个人学汽车驾驶,无论做多少套科目一的模拟题,哪怕每次考试都能满分却不去场地练习,他能领取驾照开车上路吗?道理再简单不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方式就是实践,实践就是语文学科的典型学习方式,如理化生的实验一样。因此,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强调任务驱动,就是要倡导走向体验学习、实践学习。
还要从“语文性”上看。这里插说一件亲历的事,审定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时,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学科性质表述,有人建议改为“学习和运用”,结果遭到一致否决。语文课标组的意见非常明确,语文就是学习“运用语言”,而不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评价一个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好不好,关键是看学习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有无成效。如果说到语文课的“语文味”,主味、正味都在语言运用上。历史课可以传承文化精神,政治课可以发展思辨能力,艺术课可以提升审美素养,唯有语文专职地承担着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素养的学科使命;语文如果在此失责,那将是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中无可替代的缺位。这个故事我多次讲给组里的年轻人听,说当不知道语文学习活动怎么设计、怎么实施的时候,想想这个故事,想想词序不可更改背后的坚守,就可以守住指导、引领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课程底线,不至于目迷五色、无所适从。
如果“学习观”“知识观”不改变,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把握不准确,提出在校园日常生活情境中学语文可能就没有太大的价值;有了上面的讨论,就更容易看到这种学习设计的意义:把学校日常情境中的许多教育活动,有意识地整体纳入学习语言运用的活动体系,将“语文味”弥漫于各种教育活动,让这些活动“语文地”展开,我们就可以拥有许多真实的学习情境而少了创设虚假情境的周折,就能在真实任务驱动下学习而不用编造花样离奇的任务。
在具体实施中,还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以提高学习活动的课程化、专业化水平。
一是强化整体设计,充分利用校园真实情境,在融合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情境是学习活动发生的背景与场合,校园生活存在着大量自然而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需要我们借“境”而为、顺势而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生的生活模式中设计、展开学习活动。春节将至,开展校园各个场所春联的构思撰拟、书写张贴、鉴赏评比,是学校经典的文化传承学习活动设计。班级门联、楼宇楹联、校门春联,既要合情合境表达特定人群辞旧迎新的价值情怀,也要讲对仗平仄呈现撰联者锤炼词句的语言功底,还要挥毫运笔展现铁画银钩的审美品位,语文素养就在这样的综合学习活动中得以提升。如果能有意识地要求全员参与,并科学设计表现性评价标准,就能取得更大成效。
从专业角度看,整体设计校园生活情境学习活动,实际是在形成一份完整的“语文课程纲要”,除课程目标、评价设计等重要元素外,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逻辑也要精心研究,可以沿三个维度思考。一种是以时序进程设计。可以将4月世界读书日、5月大学专业研究、暑期的社会实践、9月致敬英烈、秋季体育运动主题等时间节点上的教育活动与语文学习活动融合推进。另一种是分学科门类设计。整本书阅读方法可用于其他学科教材研读,阅读陌生情景文本、提取关键信息是理科学习的关键能力,史政新课程新高考的新题型更注重小论文写作,这些都要求语文课程面对学生学习需求,在融入中发展学生的全科阅读能力、准确表达能力,以语文素养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力。还有一种是按教育主题设计。心理教育、环保教育、减灾教育等有时确让学校疲于应对,但如果把这些内容统摄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之下,建构学生人文精神的框架;如果“语文地”设计心理剧展演、焦点论辩、自然之诗朗诵等活动,不也可以减少无序而收获实效吗?
“情境”自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2020年疫情停课期间,学校开发“灾难当前:校长阅读课”的尝试,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灾难提供了当下性、现场性的真实场景,学生们前所未遇的经历、心灵震撼的体验和铭心刻骨的记忆,就是他们接受的人文教育;无视灾难情境,简单以课业知识弥补“停课”损失的做法,似有所得、失去的却是不可复制的“可教的时机”。我们选择介绍“新冠病毒”的科普文章、专家预测疫情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那一个个专业的概念、那一组组繁复的图表呈现于学生阅读视野时,就不再是与生活无涉只与考试相关的混合文本或练习材料,而是隐含了与生命攸关信息的重要资料。在灾难场景的阅读期待中,阅读的真正意义发生了。
二是突出实践运用,主动引入具体学习任务,在体验体悟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俗地说,任务就是事儿,就是驱动学习活动的事件。不能把任务简单等同于活动,也不能当作学习方式的别称。任务驱动要求我们关注整体驱动学习活动的大任务,而不是专注一个个具体、零碎的小活动。2020年春,我在特殊时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被多家微信公众号转载,引起教育部新闻发言人重视,来电邀我以此为基础,保持演讲主题,录制一节10分钟左右的《战“疫”公开课》,通过教育部官微推送给全国的学生。当天的演讲,我们学生都在线上收看了,现在接到教育部的任务,我就请同学们去修改演讲稿,去制作PPT,这就是一个具有驱动性的事件,要求学生必须围绕完成这件事展开系列学习活动,进一步研读梳理文本,了解《战“疫”公开课》的基本要求,确定修改的基本原则、搜集图片资料等。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商定出以下几条:面向全国观众就不能过多讲我们学校战役的内容,原来演讲中感人的细节处必须保留,校长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不能改变。分不清学生是在阅读与欣赏、积累与运用或是在表达与交流,甚至无法确定这个任务应归于哪个任务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学生是在受任务驱动做着语文的事,而且是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实践中做事;做这种综合的、实践的事多了,一生带得走的语文能力也就有了。
在我们学校,国旗下讲话、重大集会讲话、院士教授讲座的主持,通常都是交由学生完成的。在我看来,这就是在真实情境下由具体任务驱动的一次次学习活动、表达实践,学生们必须综合考虑老师讲“语言表达”时常常敲黑板上写的要素:目的、对象、场合、方式。提示学生要有强烈的对象意识、目的意识,要想想这话讲给谁、为何讲,以此来选择讲什么,考虑怎么讲。有时候,在特定场合、特定主题下给特定对象即席发表一次演说,其训练强度绝不低于写一篇考试命题作文,但对综合素养提升的力度却远高于写作训练。
三是注重语言规范,专业搭建学习活动平台,在成果物化中提升语言运用品位。所谓平台,从课程开发角度看,实际上是要构建校园情境语文学习活动开展的支持系统。一方面是创设载体,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手抄报、黑板报、学生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到学生自办报刊,再到今天流行的微信公号等,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尽可能为学生搭建专业化的学习活动平台。在办学条件许可时,可以为报刊编辑部配置编辑软件系统、打印设备,可以增添校园朗读亭等。另一方面是优化机制,可以采用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整合学校课程教学、学生工作、语文学科三方的力量,明确职责,有效落实。
需要强调的是,决定校园情境语文学习活动成效的关键,其实在于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里既有课程开发能力的因素,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应该在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过程安排、评价设计等要素上规范操作;更有语言运用专业素养的因素,能讲对联拟写要求、作文注意事项是一回事儿,能就着学生原作指导改出妙联好文章就要看功底。因此,结合学生生成性的语言运用表现,及时给予专业的指点,提升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品位感,这恐怕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的难处所在。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