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专项练习
(2021-11-03 07:56:37)
标签:
试题 |
分类: 诗词鉴赏 |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遇景入咏,不拘奇快异”——夕阳忽落西山,池月渐升东隅。在“忽”“渐”的快慢对比中尽显诗人纳凉时的满足的心理快感。
B.三、四句写诗人开轩窗,披散发,靠窗卧,既写出夏夜南亭乘凉的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清凉的感受。
C.七八两句由境界的清幽绝俗想到弹琴,“欲取”而未取的细节动作中有舒适之乐趣,但也牵惹起“恨无知音赏”的淡淡的怅惘和缺憾。
D.最后两句由景及意,层递自然,诗人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可人期不来,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在写实中点出怀人之旨,诗味盎然。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说“一时叹为清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远望云烟环绕城郭的景象,触景生情,不禁引发对昔日李德裕的感叹。
B.“霜林落后山争出”中“争”字,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群山仿佛争先恐后突兀而出的场景。
C.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落日映照下,给人苍凉抑郁之感,暗喻诗人年华迟暮。
D.本诗写景层次分明,摄景角度或俯或仰,时远时近,虚实结合,意境开阔深远。
4.本诗览物抒怀,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溪(注)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东溪:即宛溪,在作者家乡安徽宣城。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年)作者乡居时。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面对美好的景物,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
B.“老树着花无丑枝”一句,虽然体现出“闲意”,却也包含了人生易老的伤感。
C.颈联写水中景物,抓住“蒲耳”与“沙石”的独特之处,使二者形象非常鲜明。
D.本诗写景与抒情结合,边叙边议,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自己的闲情逸趣巧妙融合。
6.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东坡”是苏轼的号,这里是词人自称,点明了夜饮的人物和醉酒的程度。
B.“归来仿佛三更”一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D.“夜阑风静縠纹平”中纹,指水波细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荣:犹“花”
9.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C.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D.整首诗围绕着折花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10.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社日,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
1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
B.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
C.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
D.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
12.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作者历数平生流离失所的生活,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无奈。
C.诗人跨马出郊,眼见一派清旖景色,内心却潜藏无限伤感,兄弟离散、战乱不停、自己又年老体弱等。
D.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参考答案
1.D
2.从艺术手法看——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夏夜乘凉的快感。
从诗句内容看——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
从目的效果看——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的感受,各种感觉细腻入微,文字如行云流水,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其诗境难怪“一时叹为清绝”。
3.C
4.诗歌借助景物描写,着意表现诗人身处逆境却无畏无惧,昂扬傲岸,乐观旷达的独特气质。开篇以重重云烟绕郭发端,追昔怀人,有自伤被贬遭际的意味;接着写霜林落而山出,野菊开而酒浓,表现诗人虽贬而昂扬向上、傲岸不可摧之风骨;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诗人面对政治风雨不可凌迫的气度;尾联展望冬日携客踏雪欣赏冰雪覆盖的群山,气象恢弘,昂扬着诗人高洁的品行和乐观旷达的情怀。整首诗让人感受到一个在贬谪中无畏无惧,乐观顽强的形象。
5.B
6.诗歌颔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在优美恬静的水边安眠的野凫,在风和日煦的春天绽放春花的老树,将诗人的闲情逸趣融入眼前“野凫”“老树”之中。表达了作者悠闲恬静的情感。
7.A
8.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中。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9.D
10.“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1)“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2)“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11.B
12.《燕子来舟中作》“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燕子漂泊无依的同情,与自己羁留无处安身相同命运的哀叹。“益沾巾”表达作者对燕子被溅湿的悲伤,表现了作者对鸟的同情,将万物作为朋友。《茅屋》诗“安得”一句写作者愿得茅屋作为住所拯救天下贫寒之士的济世之心。末句“死亦足”写作者愿独居茅屋,只为挽救苍生,表达舍己为人的豪情,对陌生寒士如同胞般的关怀,足见杜甫“民胞物与”的思想情怀。
13.B
14.D
前一篇:古诗文阅读3
后一篇:《钱氏家训》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