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第五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
(2021-10-19 11:23:44)
标签:
试题 |
分类: 诗词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第五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愁是无形的,可剪可理之物是有形的,用比喻把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来写形象生动。写出了离愁就象一团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无法摆脱,突出难以言说的离愁之苦。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博喻)
2、拟人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双关:
如:因为“莲”和“怜”同音,因此古代诗歌常用“莲”
来表示“怜爱”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5、通感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色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的,而“闹”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春意闹”使视觉听觉相通,把盎然的春意表现的更生动、更真切。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6、对比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7、设问
开头设问,设置悬念,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发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两句一问一答,开门见山,自开自合。
8、反问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末句运用反问句,强调了沦落异乡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园,何况又在寂寞的深夜里,听到伤感的曲调,自然更加深了怀乡情愁。
9、反复
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10、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引用和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11、赋比兴
“赋、比、兴”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是直接叙事写景的方法;
比是打比方,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烘托渲染气氛的手法。
这三种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很大,后世出现的多种表现手法都可以看作是赋比兴的发展和综合运用
二、表现手法
1、渲染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
烘托也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用于艺术创作,“烘托”就是指通过别的事物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例如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与下文“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5、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6、象征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例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1、托物言志(象征)
7、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请对此诗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诗歌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眼前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抑扬结合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写少妇“不曾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三、篇章结构
1、铺垫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结构显得紧凑、严紧。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先扬后抑)
,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2、以景结情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3、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王维《山居秋暝》结尾“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句,表达诗人对辋川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决意归隐的的心情。
李白《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乐观。
4、转换叙述描写角度
月夜 杜甫
作者当时被安使之乱的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通过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景,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四、课堂检测:
强化训练一: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强化训练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再过金陵
[唐]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作者“再过金陵”时生发了“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是因为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乐观了。
B.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触发点。这一类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
C.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怀古诗一般都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人或物的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
D.包诗《再过金陵》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的情感;刘诗《石头城》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5.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强化训练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成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思念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待叶班师,将个人命远和固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15.这首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而赏析其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注释】:浑,完全,简直。漫与,随意付与。焉得,怎么找到。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工于描写景物,故想到他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杜甫自道其创作经验,该联体现了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B.颔联杜甫自谦之语,写诗已不再琢磨,全是随意付与,春光明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
C.颈联呼应题目“江上值水如海势”,虽写江水,只是轻轻带过,借水槛浮槎写海势。
D.尾联以一“焉”字,即巧作转折,融注新意。借陶谢之手,表达自己回归大自然的情怀。15.尾联诗人借用陶谢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