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作文如何获取高分

(2021-04-05 10:07:40)
标签:

作文

分类: 作文
高考语文名师课堂:老师教你高考作文如何实现高分结果。

高考作文要实现高分结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考生写得好,二是评卷老师认可。因此,考生备考作文这道大题,在进行训练时,除强化基本的写作能力外,还要熟悉考场作文的特点,了解评卷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特殊训练,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参加高考作文评卷的经历、见闻、感受,给同学们谈谈高考作文阅卷的情况并从阅卷老师的角度,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写作技巧:

1.阅卷老师谈高考作文阅卷。
(1)哪些人参加阅卷?
阅卷人以该考区的责任心强、比较有经验的高三语文老师和部分大学老师。
(2)什么时间阅卷?
每年的高考阅卷都是在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立即展开,一般会持续10天左右,即高考作文阅卷一般按排在6月8号至18号之间,在本考区著名大学的文学院进行。
(3)阅卷老师怎样阅卷?
从全国作文阅卷基本情况来看,每位老师在评阅作文时,大致都是按照“内容”“表达”“发展”三项分别打分,每项满分均为20分。
实行网上阅卷后,每一份作文的评阅至少会有两位老师分别打出分数,如果两份试卷的分差不超过7分,则电脑会取一个平均值作为该试卷的最终分数;如果相差超过7分,则会由第三位老师再打分,取分值相近的两个得分的平均值;如果3位老师打出的分数相差均超过7分(争议卷),则会交由阅卷小组的组长讨论后,最终评定。
(4)高考作文阅卷有哪些特点?
    阅卷时间短
阅卷老师平均停留在每份试卷上的时间不到1分钟,一般是“S”型目光扫描试卷,标题、开头、段首句、结尾等处是阅卷老师目光的聚焦点。
重考生卷面
喜欢整洁的卷面、美观的字体,是阅卷老师的共同心理特点。尽管每年阅卷评卷专家组都会反复强调,评卷老师不能因为考生字体不好,扣作文分,但主观上“爱美”倾向的影响,总是难以消除。
关注两大版
每份高考作文在扫描后电脑的成图一般会出现三个版面,第一版、第三版最容易成为阅卷老师重点审读的区域。
(5)阅卷老师依据什么评分?
首先看立意
     基础等级分为“内容”“表达”两大项。内容项主要指立意、材料,而立意则是评卷老师首先关注的,如果文章立意出现偏差,便会认定为文章的“硬伤”。“不符合题意”的作文,发展等级不超过12分,表达与特征分(发展等级分)均不得超过12分,也就是说,如果立意不合要求,文章总分一般是在36分以下。
其次重语言
作文重表达,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语言表达是得分关键。那些善用比喻、排比、拟人修辞手法, 恰当引述名言、警句,合理安排长句、短句,富有节奏感、音乐性的语言,会在发展等级上为文章增分。
下面两种情况归入低档:
一是语句不通顺。语句不通,病句迭出,表意晦涩、含混。(一篇不通顺的文章要有4—5个病句)。二是语言形式选择混乱。文白夹杂或文中夹杂过多英语词句、网络用语等,破坏文章的语言风格。
材料求对应
 材料与观点基本性质对应性,是阅卷老师对考生使用材料是否恰
当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出现材料与观点不对应情况,会在内容项中扣分,同时发展等级分也会降来下。如2015年某考区提供的三类文,一考生在《谨慎驾驶,安全出行——给小陈的一封信》的标题之下,用许多笔墨写官员贪腐方面的事例,“观点”与“材料”本质无关联,在内容项只得11分,总分33分。
结构求清晰
结构清晰的文章,眉清目秀,观之可赏。首先,新颖而富有艺术韵味的标题,很可能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加分点;其次,清晰合理的层次、布局,肯定会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
相反,结构不完整,如全篇没有结尾段,段落“观点+例子”等,都会因结构的残缺而扣分。
(6)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明确文体,要求学生作文有一定的文体感,如记叙文,突出描述性;议论文,突出论述性;书信,突出基本格式,首部要有称呼、问侯语,尾部要有署名、日期;演讲稿,首部要有对听众的称谓、问侯语,尾部要有致谢词等。
自拟标题,凡是没有标题的文章,扣除2分。
字数,400—800字之间,正常判分,每少50个字,扣1分。不足400字的,只判一个总分。诗歌按行计算,写到800字行为止。写词的,交专家组裁定。

2.阅卷教师对作文答题的建议
(1)行文切题。
行文中要多次扣题,标题作文的标题、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关键词等在考场作文中要多次出现,至少要有三次:开头三句话中,应点一次,结尾回扣一次,中间至少扣题一次。几次扣题,事实上既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跑题,也是给评卷老师的“题意告白”。
(2)标题精彩
     材料作文,标题应当成为考生送给阅卷老师的一轮秋波,着眼于吸引阅者的眼球。一要使标题成为简命的观点,而不仅是议论的范围,如“智慧”是议论范围,“智慧如灯,照亮前程”(江苏考生)就是观点;二是在标题中引入比喻、
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追求形象化,如“山坚水柔并蒂莲”(上海考生);三是引用、化用名言,体现文化韵味,如“周虽旧邦,其命惟新”(黑龙江考生)。
(3)开头亮丽
开头是阅卷老师审阅的重点,考生在这里注意两点:一是开门见山,亮明切合材料的观点,可以简明地引述材料,但切忌照抄原文。二是展示自己的文采,如引用、化用、排比、比喻等修辞纷呈叠见,让阅卷老师眼亮、心动。
(4)层次请晰
就阅卷的视觉美感而言,文章以四至五段为宜。若写成记叙文,自然有起因、开端、经过、结果四大部分。若写议论文,自然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但分析问题适宜切分为二至三个分论点,即分为二至三段。段落的切分应注意以下两点:各段意思要相对完整;各段结构要相对匀齐。
(5)打造亮点
一篇之中,最好能有两三个精彩的段落,特别是开头段,要“登场”便“满堂彩”。精雕细刻,闪光耀彩。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彰显诗意。阅卷老师一般是S型扫描全文,结尾往往是阅卷老师目光的落点,不可轻视,可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或虚笔拓展,扩大容量;或精辟议论,深化主旨。
(6)素材新颖
考场作文的选材应该体现时代性,要给阅卷老师以扑面而来的时代春风,让他们体察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书生意气。选材可以涉及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如嫦娥飞天、蛟龙潜海,林丹卫冕、李娜夺冠,汉字英雄、道德楷模等。
(7)语句匀整
整句可以给阅卷者以结构匀称、语脉贯通,气势恢弘的语言美感。用于议论,可以层层生发,增强气势,似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用于抒情,可以蕴情扬志,意荡神驰,似行云流水,俊逸洒脱。铸炼整句要注意:结构要匀整;要有层次感;意蕴要丰厚。
(8)名句添彩
善于将自己积淀的诗文名句巧妙地引用到文章中,将文章送上提升文化品位的“直通车”。诗文名句大致可分三种:思想方面的——体现高远的人生境界或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名句;艺术方面——描绘景物凝炼传神,意境深邃的名句;教育方面——概括生活哲理或为人处世方法的名句。化用诗文名句时要注意:弄清出处,正确书写,不可弄巧成拙;把握内涵,切合文意,不可生吞活剥;适可而止,不可故意卖弄。
为高考作文所困惑,不能获得发展等级分的同学,试一试,练一练,肯定效果明显。




高考语文名师课堂:2021高考作文如何胜人一筹

2021高考在即,你的作文还好吗?
十年寒窗,一朝决胜,你是否有足够的底气?
现在的高考作文题,大至国家命运,小至日常生活,收放有度,舒卷自如;可高歌猛进,可沉吟咏哦,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历史、现实、未来;国家、他人、自我;演讲辞、发言稿、慰问信、观后感、漫画作文、议论文、记叙文、材料作文……你能在百花齐放中发现出题者对“大我”和“小我”的兼顾,也当思考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之下,什么样的作文才能胜人一筹。

首先送你三“于”:长于联系,精于对比,成于情思。
这三个方面往往难以截然分割,它们常常是彼此交融,互为表里的。
卢梭说:“凡是能够按真正的关系形成观念的心灵,便是健全的心灵;凡是满足于表面关系的心灵,则是浅薄的心灵;在比较观念和发现关系方面的能力是大或是小,就决定了人们的智力是高还是低。”“长于联系”和“精于对比”,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
我们所说的“联系”和“对比”,包括事物之间,现象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与西方之间等等。长于联系,精于对比,才能以立体的视角去观照事物或现象的整体,才能有更准确的思考和更深入的认知。
如果作文题目给了我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境材料,首先要善于发现两则材料之间的相似相关或相异之处,找到二者的“交集”或“差异”,然后提炼出观点,再将观点代入材料进行验证,看观点是否能够统管题目所给的多则材料。审准题目再拟写作提纲,不要贸然下笔,方向不对,速度越快错得越远,徒劳无功,无可挽回。
论点的确立和论据的选择需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关联、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论证的过程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从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能只看一人一事一时,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纵横联系,鞭辟入里。
当然,考前必须有意识地分主题积累素材,有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才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言之有物,内容丰富。很多高中生读书太少,考场写作时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无病呻吟,废话连篇,强凑字数,让人读来味同嚼蜡,不堪卒读。而那些有学识的高中生,他们的文章会有学者风范,他们的文字会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旁征博引,如数家珍,自然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至于“成于情思”,则关乎情怀与思想。托马斯•阿奎纳说:“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的。”情怀与思想从来都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往往也不会有思想。写作,技巧层面的东西永远是次要的。一切真正有价值的,都必然是由心发出。写作,要从心灵出发,说真话,传真情。情感真实的文章,才可能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不加雕饰,秀色天成。
常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的作文总拿不到高分呢?”
我笑着反问:“你的文章给了我什么,让我乐意偿付给你一个高分呢?”
考场作文评分,无异于一场交易。
就像女人买衣服,我舍得花大价钱买下的衣服,一定有让我无比动心之处。
同样的,能让老师拍案叫绝“一掷千金”的文章,也一定有让老师无比动心之处。
这里的动心,可作两解:一,感动;二,触动。
感动,就是以情感人;触动,就是以理启人。
如果你既没有真情可以感人,又无思想可以启人,那就怪不得老师将你的作文打入“第三世界”了。
深刻的思想哲理、独到的发现、智慧的见识,是作品的灵魂。一篇作文,无论叙事传情还是达理悟道,写作最本质的需要始终是完成一种领悟,领悟人生,领悟自然,领悟真理。因此,好的作文,需要有哲理和智慧的光辉。没有哲理之光的作文,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庸俗乏味。作文以生活为土壤和源泉,但并不等同于现实的生活本身。许多文章你读完之后不会有任何的遐想和反思,也不会让你静静回味默默感念,它更像是一次性消费的话语垃圾或者情绪泡沫。
情之涌动需要有思之沉淀,事之演绎需要有思之观照,论之激扬需要有思之导航。思想闪光了,你的文字才会闪光。
有丰富生命和深刻思想的人,会从日常生活中看见大哲理,而这种大哲理,又会成为其作品的灵魂。但是,从生活到哲理,需要重新整合,需要转换和提炼。
很多同学在写作中喜欢堆砌素材,简单推理,公式化地导出结论,读者无法从中看见“我”的思想与性情。这样的写作,类同于拿一堆食材,直接往餐桌上一放,请客人们自己动手,凉拌生吃。要知道桑叶不等于蚕丝,青草不等于牛乳,只有经过作者个性化的思考,传递出个性化的思想与性情的作品才是有独特价值的。
美国著名学者爱默生说:“古代的学者接触他周围的世界,并开始思考;他们用自己的心灵重新进行安排,然后再把它表现出来。进去时是生活,出来时是真理;进去时是瞬息的行为,出来时是永恒的思想;进去时是日常的事务,出来时是诗。过去的死去的事实变成了现在的活生生的思想。它能站立,能行走,有时稳定,有时高飞,有时给人启示。”(《美国学者》)
经过了重新整合、转换提炼的生活,才能变成思想和真理,成为艺术和美。有思想魅力的文章能够瞬间征服读者,在这场“评分交易”中迅速化被动为主动:由被动接受评卷老师的“评头品足”,转化为以自己文字的思想魅力对评卷老师形成审美的吸引与智慧的征服。所以,有思想的学生会对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对比,提炼,整合,然后优美地表达。

最后给点实操提示——三“有”:
 一、审题要有眼光
考场作文审题,要练就一双慧眼,不仅对中心词要仔细推敲,对字眼要仔细揣摩,就是对修饰和限制类的词,也要特别注意,格外留神。而对比喻、双关、引申类的词语,更要小心揣摩。
1.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2.把握概念对象之间的有机联系。以短语形式出现的题目,有多个概念,多个概念之间往往有着修饰、限制、因果等关系,若只注意所谓的“中心词”,而置其他概念于不顾,就容易偏离题意。
3.看清副词隐藏的信息和要求。副词出现在题目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所以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
4.把握比喻意义,准确开掘本体。有的作文题是题中一个词是喻体,有的则是整个短语是喻体。审读的关键是仔细研读并善于发现提示语中的关键语句,善于把形象性强、意义较“虚”的词语与社会生活和自身经历准确地对接,自然地而不是牵强地由“虚”而“实”,开掘出与喻体相匹配的本体。
5.把握关系,协调比例。关系型作文题关涉到的对象之间,有时候是主从关系,有时候是并列关系,有时候是因果关系,关系不同,写作的重点和比例也会有所不同。
二、立意要有深度
所谓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所谓的“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古?常言“意犹帅也”,就很精辟地说明了“意”在写作中的统领地位,也强调了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会在其作品的立意中呈现出来。
立意有深度,文章才大气。
巴尔扎克说:“你要想成为一个小说家,先得成为一个哲学家。”
深刻的思想并非只能在经典名著当中获得,有时候一个笑话,一则寓言,一篇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理解。作者深刻的思想不会受文体的局限,它总能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怎样才能让考场作文在立意方面成为亮点呢?
1.鞭辟入里显深度。
停留于生活的表象,文章的立意当然就显得肤浅。认识生活越深刻,文章的价值就越高。那些思想有深度的作者,总能透过表象看本质。写人,则会点明支配人物一切言行举止的思想内驱力;叙事,则会表现事件最具启发意义的价值;状物,则会发现事物的审美价值,或寄托某种深刻的情感;议论,则会揭示矛盾的本质,捕捉内在的逻辑联系。
2.观照现实出深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作品特别注重立意的现实针对性:或者提出对某类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或者引入与时俱进的崭新理念。选取典型事例来对比说理,从而观照现实,就会富于警策,极具深度。
3.求异思维拓深度。
避开常见的思维模式,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的立意往往能赢得好评。
三、选材要有新意
只有那些新鲜的素材,才能够吸引读者。
《孙子兵法》有云:“山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者胜也。”
写作若步人后尘,不能创新,就很难拥有独特的价值。
怎样才能做到选材有新意呢?
可以考虑“两最”原则:“最远”和“最近”。
最远——时间最远,空间最远。即发生在最久远的时代的最古老的故事,或者发生在离我们本土最远的异域的故事。
最近——时间最近,空间最近。即发生在最新近最热门的事件,或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切近的事件。
最远的故事,最有吸引力,最有时空的深邃感;最近的故事,最有说服力,最具震撼效果和现实意义。
力避那些陈词滥调,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把屈原陶渊明牛顿爱迪生拿出来说事儿。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还应加上三个方面:“拟题有智慧”“开头有意境”“结尾有余味”。另外,必须熟悉每一种文体的特点(尤其是交际语境的应用文体,近几年比较热门)。鉴于篇幅,不一一赘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