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作文的走向与备考

(2021-04-05 10:02:06)
标签:

作文

分类: 作文
高考语文名师课堂:新课改背景下高考作文的走向与备考

(一)思维品质层面
1.仍应集中在思辨性层面而非批判性层面。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并称美国高考的SAT和ACT考试的作文发展中窥见端倪。例如2007年之前的SAT的一道作文题如下:
背景:当今的年轻人受到的教育大部分不是来自学校。他们的教育来自家长、同伴、老师,甚至是街上的陌生人。他们受的教育,来自他们看的电影、听的歌、看的表演、读的课外书、参加的工作、参加的运动,等等。学校的教育,虽然也很重要,但不过是他们受到的教育的一小部分而已。
任务:你认为你受到的教育基本是来自学校以外的途径吗?为什么?自己拟定题目写一篇文章。
无论从材料措辞还是写作内容上,它与我们所言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如出一辙,其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要求是思辨性层面的,表达涉及说明性、描述性,同时“为什么”指向解释性。
但是从2016年3月开始,SAT考试开始采用阅读文章写一篇分析性的作文的方式,要求考生阐释作者是如何构建论点的,如何有逻辑性地推进文章确立观点的,要使用文章的元素来支持自己的推理。即从思辨性范畴走向了批判性范畴。
顾之川先生曾撰文分析ACT考试,直指批判性写作的要求。“ACT考试在强调考查考生掌握学科内容的基础上,考查其判断推理和独立思考能力,考查的形式既有把批判性思维融入阅读中,也有直接考查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运用。比如,有的题目在设计时就留有某种论证上的缺陷,要求考生发现并补充修正,有的则直接以证据为中心设计写作任务,如针对‘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一观点,要求考生描述一种情景进行反驳。”
SAT和ACT考试都从思辨性考查走向了批判性考查。我国《课标》中“批判性”一词共出现6次,将它作为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笔者认为在稳中求新的高考题目中,大范围的进行批判性思维考查还尚需时日。原因有三:第一,SAT和ACT考试的转型用了十年左右,这不仅是命题方式探索十年,需要教学实践持续十年,更需要考生思维品质成长十年,2018年我国新课标全国卷进行可贵的试水,但几乎找不到具有批判性的范文和试题分析,我们批判性思维的成长尚需时日;第二,我国与美国国情不同,文化特征不同,命题机制与价值导向也不同,批判性带有独立、质疑、价值重估等属性;第三,批判性写作阅卷困难较大,不太适合我们千万考生体量的考试。
2.增强追问意识,从说明性、描述性走向解释性。于个体而言,任何材料都可以写出具有高思维品质的文章,这与分析整体命题导向是两个问题。在个体写作中,不能满足于是什么、怎么样,更要追问为什么、换一个语境或条件会产生什么变化……一定要避免简单二元论和稀泥式写法。

(二)阅读积累层面
1.密切关注时事新闻与评论。
按内容可以将新闻大致可以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考生尤其要多关注科技新闻、文教新闻、社会新闻等,同时需注重阅读同一事件不同观点的评论性文章,这对引导自己深入思考非常重要,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报刊,澎湃网、凤凰网等门户网站中均有相当精彩、专业的时评。
2.注重阅读杂文。
 杂文短小精悍,可零碎阅读;锋利隽永,有助于提升思维品质。多阅读鲁迅、王小波、刘瑜、狄马等作家的作品,还有西方的一些经典思想随笔等。杂文阅读重在欣赏作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在思考辨析过程中提升自己思维品质。
3.重视传记阅读,体悟人生,思考人生。
《墨经》以不同的来源把知识分为三类:一是来自经验的知识,即真实的生活经历;二是来自权威的知识,即通过阅读等方式获得的体验和知识;三是推论而来的知识,即根据以上两点已知来推导出未知以解决复杂问题的知识。高考作文倾向于考生未来人生面对的真实问题,如人与人、时代、国家、世界的关系,属于第三类知识。考生囿于年龄限制与人生经验的贫乏,要特别注重通过第二类知识以获取第三类知识。传记可以呈现传主波澜壮阔的一生,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人生现场思考人生问题,这是任何抽象的说教无法替代的。
阅读传记需特别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宏观与微观的阅读结合。既读人生全貌,更要读包括作品等细节中呈现的矛盾、判断、情绪、抉择等,还原传主有血有肉、有哭有笑的一生。每年高考屈原都要投江,苏轼都要被贬,司马迁必受宫刑,这已成为考场笑话,其根本原因是考生吃快餐,只能人云亦云,人物变成符号和标签,写作中只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拽、浮于表面。第二,传主选择注重差异性。例如古人与今人、本国人与外国人、山民与官员、执着者与变通者……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生活处境、人生遭遇大有不同,这种差异性更容易激发考生对人生复杂问题的深刻体认和深入思考。第三,不在多而在精。如上所述,传记阅读中人生的预演感知目的远远大于所谓素材整理目的,与其囫囵吞枣滑过十本,不如平心静气深入两本。

(三)文体训练层面
1.理解议论文本质。
高考作文中绝大部分为议论文。议论指对某个问题进行评议讨论,其根本属性为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并且试图说服他人,议论中讲究思想观点的深刻、逻辑推理的严密、行文脉络的清晰、论说语言的准确,考生可以此为标准进行议论训练。训练中,无论费时多少也要追求满意的质量,在持续训练中不断缩短时长,达到熟练驾驭稳定应考的效果。
2.注重应用文写作。
写作情景化可以有效激活考生思维,让考生在真实语境中有话可说。写演讲稿、一封信等都是我们熟悉的应用文,略加练习即可掌握。同时需注意其他常用应用文,如主持词、采访提纲、申请书、启事类、宣传类等。领域似乎陌生,但学习途径明确且难度较小。考生查阅同类文本,总结提炼文体关键特征,并针对性训练几篇以熟悉其特点即可。
3.适当进行记叙、描写、抒情方法训练。
与过去的教材大有不同,部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而非文体类型为纲,写作训练中包括学写诗歌、描写人物、文学短评、学习议论、情景交融等。高考题目的发展与之趋势吻合,在复杂真实的言说情境中,往往同时需要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现方式的综合使用,这是许多考生最易忽略之处,因此文章常常陷入干瘪说理、无温度无风度的尴尬境地。

(四)应考心态层面
1.解放思想,考场文章的第一属性是文章。
许多考生恐慌于超快的阅卷速度,认为辞藻必须十分华丽才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而用心的陈述、严密的论证、隽永的韵味等在考场作文中费力不讨好。但华丽辞藻并不能弥补思想贫乏,吸引了老师眼球并不代表能获得好的分数。实际上,高考阅卷标准中一般包括“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发展等级中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四个维度,有文采也完全不同于华丽辞藻堆砌。另外,高考阅卷质量很值得信赖,阅卷领导组绝大部分为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们对文章写作有深入理解。领导组从命题分析、立意表述、抽样试判、确定标准、向阅卷者宣讲标准、组织阅卷者试评、再次宣讲标准,直到真正评卷时还是全部双评、部分三评,另加仲裁和质检,严密的工作流程目的是保障科学健康的标准能够有效贯彻。
2.坚定信念,好文章是可以习得的。
如上所述,要保持健康的审美品位,就文章的思维品质、阅读积累和文体训练方面着力,有序展开训练。作文非一日之功,但不可一日无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