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新高考语文试题
(2021-01-12 08:51:18)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新高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念推愈薄。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摘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
,使世界人口的可观部分获得了从事信息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个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领域中开展传播活动,由被动的读者和听众转变为发言者和对话的参与者。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
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遮"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硬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
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
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
2008 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
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通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摘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是一个含有纵向的等级化的"序"和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组成的立体结构。他的理论认识比费孝通的理解更深一层。
B.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具备真正意义的大众性。其"准入资格"与传统身份相勾连,普通民众常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
C.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举措,表明权力中心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D.在我国,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费孝通把西洋的社会结构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是团体格局,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中国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
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等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
C.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D.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体系,公民权利能得到法律的保障,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
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微信中,有以血缘、地缘、抑或是亲属关系组成的微信群,如"我爱我家";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班同学群"。
B.2012年的诸如"与父母合影""带着外公去旅行"等微公益事件,是由个人率先发起,后经由网络的信息传播和网民接力而获得全民慈善效果。
C.微博的兴盛成就了具有海量粉丝和拥趸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
D.福州小伙儿赵宇见义勇为踹伤施暴者反被刑拘 14天的新闻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民质疑刑法制度不合理,57
天后赵宇收到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
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差序格局简要下一个定义。(4 分)
5.材料二中,一、二、三方面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苍穹的遗址 傅 菲
时光夹裹着无际的黑暗而来,缓慢而磅礴,深深塌在祖父的脸上。这是祖父的另一种沦陷。他脸上堆叠着时间的皱褶,呈波浪形,覆盖了他灰白色的记忆。他明白,人生终究是一次单程旅行,路上众人喧哗,而最终的旅程是孤身一人。他躺在厢房的平头床上,睁起凹陷的眼睛,看着黑褐色的瓦垄。祖父已经卧床两年,背上长出了褥疹。厢房光线黯淡,一扇木格窗对着一片田园,馥郁青葱的植物气息浮在空气中,被一阵微风带进祖父虚弱的鼻息。这时,祖父会对我说,你扶我到后院去坐坐。
后院有两棵枣树,一棵柚子树,有两排瓜架搭在矮墙上。南墙是南瓜架,北墙是黄瓜架,初夏时节,肥厚宽大的南瓜叶和细长粉黄的黄瓜花给院子增添了闹意,与院子毗邻的是禾苗连涟的田园。祖父坐在枣树下,有了复苏的感觉,枣花粉白粉白,压在树丫上,一层叠着一层,像一顶编织的花冠。每天傍晚,祖父都会在后院里小坐。晚霞褪去了鲜红,化为一片缠绕飘忽的白云,不远处的山密青黛如眉,天空澄篮如洗,爆出三两颗星星。祖父的衰老是从两条腿开始的。他是萝筐腿,过了八十岁,双腿已经不能承受身体的重量。他说,人的衰老就像一栋倒塌的旧房子,屋漏一阵子,墙颓败了,柱子坍塌,荒草从厅堂里长了出来,整个儿成了一片纪墟。
是的,祖父平静地迎接自己身体的坍塌,在卧床的两年时间里,他从不呻吟,也从不抱怨。他慢慢等待沉寂时刻的到来。有几次,祖父一个人在厢房里,突然爆出一句质问"你是谁,为什么站在我的床前?"我听到质问声,连忙跨进厢房,只见灰尘在木格窗的光线里悬浮,密密的,闪着恍恍惚惚的光泽。祖父说,刚刚有一个穿黑衣的人站在床前,高高大大,手上拿着桃木手杖,不说话,咧嘴笑着。我说,那是你的幻觉,我们村里没有拿桃木手杖的人。这让我惊惧而诧异。祖父说"噢,你去拿酒来,我想喝一口酒,我好几天都没喝了。"我说,你早餐还喝了小半碗呢。
烧酒、麻子课、肥肉、辣椒,是祖父一生的挚爱。麻子保我吃不了三个,他却能吃一大盘。一块巴掌大的炖肉,两口吃完。他的嘴巴把肉包住,一口咬下去,肥油从嘴角两边扑哧溅出来。在后山的菜地,他种满了朝天椒。我吃朝天椒,嘴唇都辣肿起来,祖父却一口一个。新谷归仓了,他选上好的谷料挑到酒坊里,对酿酒的师傅老四说,出酒的时候叫上我啊。
打开后院的柴扉,拐过两条田埂,弯过一个荒家,就到了酒坊。酒坊围在一座宅院里,乌黑黑的苍蝇在宅院的上空嘤嘤嗡嗡,酒糟的香气四散。出酒的那天,祖父肩扛一个大酒缸,我手提两个大锡壶,早早到了酒坊。锡壶是装头酒和尾酒的。我坐在石灶前,负责添火。大铁锅上罩着一个两米多高的木甑,木甑上压着一口盛满水的铝盆。一根细长中空的竹管从木甑顶端的切口上,连接到酒缸。祖父端来小圆桌,摆上腌辣椒、酱蒜头、南瓜干等小菜,坐在酒缸边,喝一口酒,摇一下头,说,辣口,辣口,这样的酒喝下去,再辣的太阳也扛得了。蒸汽弥漫了整个酒坊,酒香引来四邻的酒客,小桌围满了人,有的站着,有的坐在灶墩上,品着刚出炉的热酒。祖父酒量大,很少醉。假如他说话有些结舌了,脸色酱红,不时地摸自己光光的脑门,手势略显夸张,他已经微酸了。
矮小、强壮、宽厚的脊背像一堵墙。这是我年幼时记忆中的祖父。吃过午饭,祖父端一条板凳坐在屋檐下,叫我"给我刺刺水泡。"每到夏天,他的脊背上冒出密密麻麻的酒疹(对酒过敏引起)。酒疹有一个个细小的水泡,水泡破裂,疹水流过的皮肤会在第二天冒出珠泡。我用酒在他的背上抹一遍,再用竹签把珠泡剔破。酒疹渍烂,有腥臭味。但我不怕,刺水泡仿佛是我的一种乐趣。我并不知道,祖父终身都被酒疹所折磨。他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是打赤膊的,穿一条宽大湛青色短裤,光着脚,腰上别着一个油亮亮的布烟袋。他坐在板凳上,躬起身子,像一面牛皮鼓——我认识了男人的身体,饱满如牛,厚实如泥,浑身有瓷缸的釉色。
有一天,我祖父对我说,你把酒缸搬到你父亲房间去吧。我说,这个酒缸在你身边有五十多年了,还是放在你这儿吧。祖父说,酒一点味儿都没有,倒像一把刀子,割人。我把手按在祖父的上腹部,说,你可能胃受寒了。他戒酒没几天,整个人完全失去了知觉。他躺在床上,瘪着嘴巴,眼睛蒙上一层灰白色的瞬,额头冰凉。我们叫他,他喉结蠕动,好像他的声音千里迢遵赶来,汇聚在喉管里,再也走不了,彼此扭结,形成洪流,却冲不出那道闸门,被堵着。他厚重的眼睑包裹着一个旷阔邀远的星空,星光细雨般撒落。瓦蓝深邃的星空,他反反复复地梦见它,他变得越来越轻,一缕光一般与整个苍穹融为一体。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一扇木格窗对着一片田园,馥郁青葱的植物气息浮在空气中",写出了后院田园景色优美且富有活力。
B.文章"人的衰老就像一栋倒塌的旧房子",表现了祖父对死亡的平静和理性态度,表达对时光无情的无可奈何之感。
C.文章叙写祖父"肩扛一个大酒缸""坐在酒缸边,喝一口酒",突出其酒量大,意在塑造祖父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D.文章描写祖父叫"我"将酒缸搬到父亲房间,暗示祖父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幡然醒悟,终于明白了酒对身体的危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时光"开头,以有限视角作为全文的写作角度,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光在记忆中刻下的印迹,显得真实可信。
B.文章叙述祖父呵斥黑衣人的故事,虽然是祖父出现的幻觉,有玄幻性,但也暗示了祖父面对死亡也有焦虑,为后文祖父去世埋下伏笔。
C.文章用"打开""拐过""弯过"等词语描绘到酒坊的过程,既写出了作者对乡土环境的熟悉,也使文章充满了乡土气息,耐人回味。
D.文章结尾采用白描,叙写祖父去世时的场面,描摹出祖父去世时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并通过化虚为实,细腻地展现出生命即将逝去时的感受。
8.本文第 6段花大量笔墨回忆祖父"刺水泡"一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9.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也。初事宣或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递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胰更鲁责与之斗两不能解,将士皆释兵纵观。幽州平,鲁奇功居多。晋已下魏博,梁将刘界军于渔水。庄宗以数百骑觇敌,深入致师,郭设伏于魏县西南葭芦中。庄宗不满千骑,汴人伏兵万余,大噪而起,围庄宗数重。鲁奇与王门关、乌德儿等奋命决战,自午至申,俄而李存审兵至方解。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手杀百余人,乌德儿等被擒,鲁奇伤痰遍体,自是庄宗尤怜之,历磁州刺史。中都之战,汴人大败,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即擒之以献。庄宗壮之,赏绢千匹。王彦章守中都,庭隐在其军中。及彦章败,庭隐为庄宗所获,将以就戮,大将夏鲁奇奏曰"此楚也,其材可用。"遂释之。梁平,授郑州防御使。四年,授河阳节度使,为政有惠爱。天成初,移镇许州,加同平章事。
鲁奇性忠义,尤通夹道,抚民有术。及移镇许田,孟州之民,万众遮道,断登卧辙,五日不发。父老诣阙请留,明宗令中使谕之,方得离州。明宗讨荆南,鲁奇为副招讨使,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延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孟知祥与董璋谋先取鲁奇,令仁罕攻遂州。董璋之叛,与孟知祥攻遂州,蜀师围夏鲁奇于遂州,唐师来援,剑门不守,肇领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师不得进,援路断绝。旬月救兵不至,城中兵尽食穷,鲁奇自制而卒,时年四十九。帝闻其死也,恸哭之,厚给其家,赠太师、齐国公。
(节选自《旧五代史•后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B.
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C.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D.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申,十二地支之一;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申时指下午一时至三时。
B. 致师,挑战之意;古代战争发生之时,先让勇力之士到敌人阵前挑战决斗。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
D.
太师,古时"三公"之首,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无实际职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夏鲁奇骁勇善战,忠心保卫君主。他在庄宗误入埋伏被围困之时,与王门关、乌德儿等一起拼死保卫庄宗,坚持到援兵来方才解围。
B.
夏鲁奇爱才惜才,积极举荐人才。中都之战王彦章战败后,庭隐被庄宗俘获,将要被杀戮,夏鲁奇上奏赞赏其是人才,最终庭隐被释放。
C.夏鲁奇抚民有术,深受百姓爱戴。他奉命调任许田,孟州的百姓拦道挽留,拉住马橙躺在路上不让他走,五天都未能离开孟州去赴任。
D.夏鲁奇忠义刚烈,死后君主痛惜。他在遂州失守时自刎而死,年仅四十九岁;庄宗为之痛哭,重赏其家人,追封他为太师、齐国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4分)
(2)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廷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4 分)
14.请简要说明夏鲁奇"自刎而卒"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书巴丘事 陈与文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测。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在长江上游。陈与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杰出的诗人。三分书《三国志》。须鲁肃;《三国志•鲁肃传》写周瑜于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鲁肃以自代。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点出《三国志》,照应题目,交代写作缘起。中原沦陷的局面,为尾联"抒怀"埋下伏笔。
B.
额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眼前之景,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声势,下句把景物收结于岳阳楼。
C.颈联的"风露"既指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指仕途上的坎坷;"洲"前着以"乱""字,隐喻世事之乱。
D.全诗由叙事起,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意境开阔,最后以议论、感叹收结。声情跌宕,沉郁蕴藉。
16.诗的尾联有何含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两句,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
(2)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成年后的李密孤苦无依的惨境。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上阕登高望远,"_____"一句,描绘长江澄明,逶迤如象;下阕怀古抒情,"__"一句,感喟历代登高者空叹历朝兴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