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小题巧练--诗歌鉴赏
(2020-11-27 15:22:13)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小题巧练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英武潇洒的形象。
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C.尾联使用问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故友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这首诗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注】。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轮鞅:泛指车马。墟曲:乡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白日"大好的时光,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
B.诗中的"人事"指和官场交结往来之事,"杂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语带贬义。
C.全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表现了作者心境的恬淡。
D.中间四句描写田园生活的动态,与前面四句的动态相呼应,充满一种纯朴的动人氛围。
2).本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注释: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指崔希逸。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B.颈联采用白描手法,前句说出击,后句说防御,暗示唐军作战英勇,进军神速。
C.尾联写出朝廷要把镶玉的宝剑等珍贵器物,赐给得胜的边帅,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D.本诗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描写唐军的军事部署,是虚写。
2).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芳草渡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捻青梅"的"捻"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捻梅的形象。
C.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2).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纳兰性德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注】写此词时,与纳兰性德相知相守的妻子卢氏已离开人世。缃帙,套在书上的浅黄色布套,此处代指书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滴芭蕉”细处落笔,营造出凄凉、孤独、忧愁的浓郁氛围,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B.上阕最后两句写出词人因爱妻亡故,许久未写“鸳鸯”二字,如今写来,颇感手生。
C.“幽窗冷雨一灯孤”与汤显祖的“愁万种,冷雨幽窗灯不红”意境相似,感情相近。
D.作者以日常生活情景入词,语言简净,写出了雨夜怀人时的心碎与无奈,感人至深。
2).“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晓发公安
杜甫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注】大历三年,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明星:启明星。野哭:不是指哭于野外,而是指恸哭或嚎啕大哭,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击柝"是报更之声,"明星"是报晓之象,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便见得此前已饱闻。
B.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C.颔联写听到邻鸡之鸣和哭声而引发感慨,人民苦难尽在此声中。
D.这首诗极真极纯,情绪轻快、闲适,对杜甫晚年的处境有所展示。
2).本诗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国棋王逢
杜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羡霍嫖姚。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人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B."羸形暗去春泉长"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
C."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D.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
2).本诗为送别诗,却句句写“棋”,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去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闾阎:指城市里巷。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用“十年久”“一梦回”表现诗人虽居颖昌十年,但因常闭门不出,如今到西湖游览算是完成了心愿。
B.五、六句采用反问句式,说自己举目无亲,没有同道之人,无人能与自已开怀畅饮。
C.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诗人隐退多年后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掩屏”终,语言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2)本诗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三)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七首(其六)
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龙荒:荒原。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明敕:明白地训示或告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2)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孤雁【注】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笔下的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呼唤着同伴。“飞鸣声念群”可谓一诗之骨。
B.颔联用“一片影”衬托“万重云”,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勇敢。
C.颈联写孤雁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D.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诗人以孤雁自喻,感情真切,符合“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智度师二首
元稹
其一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僧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其二
三陷思明【注】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注】思明:史思明,安禄山手下大将。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以智度师出家为界,前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智度师人生境界的企慕。
B."铁衣抛尽衲禅衣"巧用借代写出了智度师身份的变化,两"衣"相对,饶有情趣。
C.智度师功名藏尽后,走在天津桥上无人认识,抒发了诗人对人们健忘的感叹。
D.无论是战场将军,还是僧人,在这两种人生体验中,智度师都是一个成功者。
2).诗中的智度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此格律诗首联便以“桃花带露浓”点出诗人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颔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B.网络流行语¨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化用颔联“树深时见鹿”一句,两者相隔时空甚远,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C.“野竹分青霭”描绘了雾竹一色的奇景,“分”字既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翠竹参天分隔青雾,又能表现出高耸的翠竹与云雾相接融为一色。
D.尾联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侧面写出了“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出了不遇”道士的惆怅。
2).本诗在写景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寄秦州田元均
欧阳修
由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
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
梦回夜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
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氛氲。
[注释]田元均:在镇阳做官时与欧阳修交好,后调任秦州。遗爱:遗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北潭:镇阳一处风景幽丽的池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强调田元均虽以儒臣身份出任边将,却能凭借其威盛的名声来安定军心。
B.战马没有嘶鸣,与将士静听号令,军容整肃,此描写是诗人对田元均的赞扬。
C.边疆无战事,诗人勉励友人当带领军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建立守边新功绩。
D.北潭桃花李花芬芳馥郁,象征田元均曾化育一方,也寄寓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2).中间两联是如何刻画田元均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咏
陆游
朝衣无色如霜叶,将奈云安别驾何!
钟鼎山林俱不遂,声名官职两无多。
低昂未免闻鸡舞,慷慨犹能击筑歌。
头白伴人书纸尾,只思归去弄烟波。
(注)云安:地名,夔州云安。别驾:官职名,即通判,掌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乾道六年(1170)十月二十七日,陆游从水路入蜀,正式上任夔州通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朝衣”比作“霜叶”,写出了“朝衣”的黯淡无色。
B.颔联用“钟鼎”代指富贵,用“山林”代指隐逸,传递出“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痛苦。
C.颈联用典抒情,使用了“祖逖闻鸡起舞”“易水送别”两个典故,格调昂扬慷慨。
D.尾联中“头白”点明了诗人的年龄,“书纸尾”交代了诗人的工作是处理各种文书。
2).本诗的题目是“自咏”,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释:宋高宗二十五年,秦桧死,朝廷召回一些曾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作者也奉召回京,大年三十途经渔梁村,写下此诗。更:经历。
1).从表达技巧来看,和“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不同的一项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壮志难酬。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迟暮悲伤。“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错误,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这里只是突出了一种对自己戎马生涯的怀念。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要素,结合重要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等句看出,年轻时的诗人旅游豪迈洒脱的气质,具有一种温婉谦恭的男儿形象,诗人回忆了当年文武双全、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形象和战鼓雷鸣、烟尘遮天的战争场面,此时的诗人是一位垂暮老者,暮年时在秋风中白了头发,内心一片苦闷情怀,充满着无限的惆怅与悲伤;“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一句,有着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是时光却无奈,一味的催人老去,诗中饱含出这样的一种人生迟暮的悲苦凄凉情怀,也更加显示出诗人对友人逝去的无限怀念,知音难觅,突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写出内心苦闷抑郁的寂寞情感。
2.答案:1).D;
2).(1)罕与尘世往来,不以尘世为念。开头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强调乡居环境的幽静,用环境描写来暗示自己了却心头尘俗之念。(2)与乡邻的关系纯朴友好。中间四句中,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直接点明了诗人与邻居之间淳厚友好的关系。(3)关心稼穑,内心悠然恬淡。最后四句,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却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清澈明净,表明诗人眼中只有田园,内心十分恬静。
解析:D项,前面四句是正面环境写静,不是动态描写。
3.答案:1).B;
2).这首诗前两联写了吐蕃健儿趁着秋天草枯之际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驰骋射猎的场景,突出了吐蕃骑兵的强悍和打猎声势之大,渲染边关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为下面写唐军的应敌作铺垫,衬托了唐军的从容镇定、英勇善战。
解析:1).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2).诗歌赏析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像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四句写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意在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借用“护羌校尉刀、“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
4.答案:1).C;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留”“送”“捻”“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深情。
解析:1).“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分析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的是为对方着想的牺牲精神,所以“幽怨”是没有依据的。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是一首送别词,塑造的是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深爱丈夫并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从“留”“送”“捻”等动作和“君也去,远蓬莱。千里地,音信乖”等语句可以看出,词是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词句。
5.答案:1).B;
2).因疲倦而忽然低首,甚至弄乱了书笺,仍不放手,看到一半就已泪眼模糊了;通过词人看旧时书笺时间之长、沉浸之深、用情之浓,表达了对亡妻的情意之厚、思念之苦。
解析:1).从词中来看,“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是指对当初妻子书写还不熟练的娇憨情景记忆犹新。
(2)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全篇理解这两句词的意思,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意思是“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糊”,“倦”说明看书时间之长,而所看的是“旧时书”,这“旧时书”,不是指书籍或书信,而是指当初爱人所临摹的书法本子,这就让词人忆起当初妻子写字还不熟练时的娇憨情景。词人睹物思人,“重看一半”时就双眼“模糊”,可见对妻子情意之深,对亡妻思念之苦。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诗歌鉴赏】
这首词是雨夜怀人之作。雨夜雨打芭蕉,往事点点滴滴都在心头。词人回忆往事,临睡之前,仍然翻检旧时诗书。记得当初,妻子写鸳鸯二字时感到有点生疏。这是上片。点滴心欲碎,还展旧时书。这是布景,谓散乱的卷册,倦眼重看,意识模糊一片。黑夜里,雨窗前,孤灯一盏,原以为情已尽,缘已了,可怎知,有情、无情、多情、薄情,到底还是不能讲清楚。这是下片。“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化用明代王次回《湘灵》:“戏仿曹娥把笔初,描花手法未生疏。沉吟欲作鸳鸯字,羞被郎窥不肯书。”词人化用此意,亦可能是此诗所勾画的恩爱动人的场面,一如当年他手把手教卢氏临帖的闺房雅趣。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便记起当时她书写还不熟练的娇憨情景。旧时书一页页翻过,过去的岁月一寸寸在心头回放。“缃帙乱”,似词人的碎心散落冷雨中,再看时已泪眼婆娑。
6.答案:1).D;
2).对自己滞留他乡数月且衰病一身的遭遇的悲愁。对乱离时代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对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的感伤。
解析:1).感情沉重晚年困苦。
2).根据“邻鸡野哭如昨日”分析,邻舍雄鸡报晓,野外发丧或上坟的哭声,仍象往常一样。既闻“邻鸡”,又闻“野哭”,人民苦难,尽在此声中。“野哭”是战争强加于人民的灾祸的反映。“如昨日”,足见日日如此,尤为惨痛。对乱离时代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根据“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分析,含有一去不还之意;又加“眇然”二字,便笼上迷茫的气氛。“江湖远适无前期’’,言漂泊于江湖之止,不知何处是岸,何日底止。对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的感伤;结合“药饵扶吾随所之”分析,言老病漂泊的苦况,分析对自己滞留他乡数月且衰病一身的遭遇的悲愁。
7.答案:1).D;
2).首联“最宜”二字,写出淅淅沥沥的秋雨、萧萧瑟瑟的修篁的幽雅又惬意的环境,才是与友人对弈时的最佳环境,可见诗人非常重视与友人对弈时的环境,进而写出与友人友情之深厚,增添了别离之感伤。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表现了友人高超的棋艺,可以看出两人对弈之趣。然而这种与友人对弈的乐趣会随着友人的离开而不得,友人棋艺越妙,对弈之趣越高,离别之情越浓。尾联诗人与好友王逢相约,要将人生万余日的时间,都用于和友人对弈,可见对于与友人对弈之事及二人友情的重视,进而使离情别绪更为浓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还写出了好友精通兵法多才多艺”分析错误,“还如”“不羡”可知颈联与“精通兵法”无关。
8.答案:(1)B;(2)【答案示例】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颖昌市民与鱼鸟对诗人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凸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讯与鱼鸟惊猜,说明诗人深居之久,表意深刻,形象生动。(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举日无亲”错。诗中“举目非吾党”意为举目而观,没有同党友朋。
(2)【诗歌鉴赏】这首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闭门十年不出的诗人突然决定出游了,他所见到的是什么呢?既不是桃李春风,夏日荷莲,也不是雾月秋光,冬雪森竹,而是人们惊疑的神色和猜疑的目光,举目非其党,无人共酒樽。时隔十年,恍如隔世,知音皆去,只好与古人为伍了。
本诗首联写诗人隐居颖昌十年,当地却很少有人认识他,这是其“闭门不出十年久”的结果。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诗人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凸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颈联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尾联写诗人“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诗人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9.答案:(1)B;
(2)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异:第一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二首则通过描写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
解析:(1)这一句是用日暮时分像云一样的风沙形容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从军行七首(其三)》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诗的一、二句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三、四句写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云沙”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军行七首(其六)》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威风凛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军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10.答案:(1)B
(2)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情感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感慨,以及个人理想难以实现的苦痛,表现了他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解析:(1)“用‘一片影’衬托‘万重云’”错误,应该是“用‘万重云’衬托‘一片影’”。
(2)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可谓绝佳之作。
首联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非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对同伴的想念。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颔联境界顿开。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两相交融,浑然一体。经历了安史之乱,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颈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形象,这两句诗饱含血泪,情深意切,哀痛欲绝。尾联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无聊的心绪。
11.答案:1).C;
2).四十年前,智度师骁勇善战,“三陷思明三突围”,是风云一时的战将。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功名藏尽拥僧衣”。独来独往,凭栏闲望,写出了智度师的洒脱闲适。
解析:1).C.“抒发了诗人对人们健忘的感叹”说法错误,无人认识,恰恰表明这与智度师出家的心愿一致。
2).该诗将智度师出家前的战功显赫,与出家后的清心寡欲作对比,流露出来了诗人对智度师淡泊名利的钦佩,同时也借此写出了诗人自己心中的企慕。从该诗可以看出,这首诗所描写的这位僧人在安史之乱时,是个风云时的战将,史载,安史叛军所到之处,往往望风披靡,而他却能“三陷思明三突围”,战斗的酷烈和作战的骁勇不难想见。功成身退,是许多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但是由于无法掌握功成的尺度,所以身退也就始终不过是理想而已。现在不意竟在一位僧人身上找到了这一境界,怎能不使作者感到非常地钦佩呢。“四十年前马上飞”“三陷思明三突围”,即四十年前,智度师骁勇善战,是风云一时的战将。“功名藏尽拥僧衣”,即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独自闲行独自归”“闲凭栏杆望落晖”,即独来独往,凭栏闲望,写出了智度师的酒脱闲适。
12.答案:1).B;
2).视听结合,犬吠声,溪流声为听觉,桃花浓艳,见到麋鹿为视觉,展现了山间的美丽景色,充满生机。动静结合。桃花、野竹、青霭等为静景,飞泉为动景,营造了山间幽静的氛围。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犬吠和溪流声衬托山林的宁静,以鹿之灵动衬托山林静谧。比拟(以甲物写乙物)。“挂”字把飞泉当作白练,形象地写出了瀑布远景的特征。色彩对照鲜明。红桃,绿竹,碧峰,还有白色的飞泉,营造了富有诗意和层次感的春日山林美景。
解析:B项,“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错。李诗鹿的形象刻面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鹿显得鲜活、灵动。此外,李诗鹿的形象灵动飘逸、高洁优雅能够展现这片仙风道骨的隐逸净土风貌。网络流行语中鹿的形象比较单薄,缺乏丰富意蕴,仅为林中所见有鹿。
13.答案:1).C;
2).(1)颔联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刻画出一个军事才华出众,能保境安民,为国尽责的边关将士形象。颔联通过描写“万马不嘶”安静等待号令侧面体现田元均治下军容整肃,通过描写蕃镇边民不想战事安于农耕侧面体现田元均出众的军事才能和保境安民的能力。(2)颈联运用景物烘托及正面描写的手法,刻画出一个思乡情切,文才超众,同时心忧家国、心系亲人的士子形象。颈联写田元均夜深梦醒,难以入眠,听闻羌笛,寄寓了他浓烈的思乡之情,“诗就高楼对陇云”既正面写出了他文采超众,又通过“陇云”烘托了其心系家国的形象。
解析:C项,“诗人勉励友人当带领军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建立守边新功绩”错误,诗句“诸蕃无事著耕耘”的意思是边地的外族都安定下来农业生产,不再进行掳掠和战争,此句用来表现田元均对于边疆安定的贡献。故选C。
14.答案:1).C;
2).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解析:C,“无奈”错,诗中无此意。
15.答案:1).B;
2).功业未就、归隐未得的失落与感慨。诗人做了云安别驾,处于既无富贵又没能归隐,也没有声名、官职的尴尬处境,引发感慨,十分失落。渴望建功立业。颈联援引祖逖闻鸡起舞、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迫切想要归隐。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难以实现,只能把精力消耗在案牍之上,因而诗人产生了归隐之思。
解析:1).B项,“传递出‘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痛苦”错。“钟鼎山林俱不遂,声名官职两无多”承接首联,点明自己既无富贵又没能归隐,也没有声名、官职的尴尬处境。
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作答此题,需要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前两联,联系注释,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慨与失落;第三联,用典来表明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归隐之心。
16.答案:1).D;
2).光阴虚度、功业无成的感伤。旧岁将尽,年复一年,诗人宦海浮沉,老大无成,着空”字,感伤之情溢于言表。对亲人的思念。除夕之夜,诗人仍客居他乡,思乡之梦又被爆竹声打破,残灯永夜,更觉孤寂。宦游在外、羁旅漂泊的愁苦。雪意浓酣,恶劣的天气衬托了诗人的羁旅之苦。诗人想象春回大地时柳叶初生、桃花盛开的旖旎风光,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解析:“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运用虚写(想象),从对方落笔,写家中小儿女思念远行之人,含蓄深沉。A、B、C三项都运用了这种手法。D项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