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好姿态——解读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一课
(2020-06-19 17:07: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好姿态
——解读肖培东老师教授的《美丽的颜色》一课
刘文文
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在《教育的美好姿态》一书中说:“我努力设计着这样一种语文课堂——大气、简洁、清晰、深刻。有细节之实,有灵动之美,看似简单,实是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大气、简洁、清晰、深刻”正是他课堂教学的美好姿态。
肖培东老师教授的《美丽的颜色》一课,从“传主的生平及精神品质”
和“传记的特点及写法”两方面入手,除了秉承他一贯的教学风格——云淡风轻地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行走,浅浅地教,深深地悟之外,还体现了他课堂教学追求的大气、简洁、清晰、深刻。
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解读肖培东老师教授的《美丽的颜色》课堂教学的美好姿态。
(一)在清晰的学情视角下,走向教学设计的简洁
1. 清晰的学情视角
语文教师备课理论中有“备学生”,即学情分析。学情可以作为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可以作为引发学习兴趣、确定教学目标、开展个性教学的起点,学情分析可以作为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手段。
就本课开头设计的猜读环节来说,肖老师提问:你读了以后,猜猜看肖老师会问你什么问题。学生提了三个问题:美丽的颜色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说这个颜色是美丽的?这篇文章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肖老师曾在另一所学校教授此课时,也实施了同样的活动,学生猜的问题有: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文章主要表达了主人公的什么精神?题目中的“美丽”究竟指什么?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哪几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中心主旨?
尽管两次教学面对的学生不同,但是学生猜的问题基本相同,不外乎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这几个问题。而且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基本没有困难,对“美丽的颜色”的理解能从表层义和深层义入手,对文章的主旨的探讨能从内容和精神两方面探究。
通过猜读环节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标题“美丽的颜色”的内涵,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这里对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阅读经验的了解和分析,就是所谓的“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阅读传记的能力,但是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深层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正是基于具体的学情,教学设计才能科学建构。因此,肖老师把“美丽的颜色”的内涵理解、语言评读、写法探究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美丽的颜色”的内涵理解则作为开展教学的起点,其中语言评读、写法探究则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 简洁的教学设计
对于教学设计,在《备课到底备什么》一书中,王君老师说现在有两种她不认同的设计,一种是表面呈现为“随便聊一聊”的茶馆式教学——无设计;另外就是各种“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死设计。笔者觉得其实还存在一种环节繁复,重点不突出的教学——杂设计。
对于《美丽的颜色》一课,有这样一种设计:
步骤一,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识记字词,介绍背景。
步骤二,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思考居里夫人工作内容是什么,工作环境如何。
步骤三,品味语言 感受形象——品读具体的语句,概括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
步骤四,探究写法 把握主旨——思考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的作用及文章的主旨。
步骤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学习本文后,谈谈你受到的最大启发。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落入模式化的窠臼,而且教学环节繁复。从基础夯实到能力提升,从语言咀嚼到形象剖析,从内容感知到主旨概括,几乎面面俱到,正因此,无法体现教学的重点,更无从看出教学的难点。
肖老师的教学设计只有三个流程:
流程一,猜问题,初步感知“美丽的颜色”——传主的生平和精神品质。
流程二,找句子,品语言上“美丽的颜色”——故事的生动性。
流程三,探一探,写法上的“美丽的颜色”——故事的真实性。
肖老师的教学设计简洁——以“美丽的颜色”为教学主线,只有三个环节,没有面面俱到;三个环节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从“传主的生平及精神品质”和“传记的特点及写法”两方面,引导学生从已知的领域逐步向未知的领域漫溯。
正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画竹技艺“冗繁削尽留清瘦”,课堂教学要着力提炼教学主线,删繁就简、以约驭博。另外,只有基于清晰的学情视角下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从繁复走向简洁,从肤浅走向深邃。
(二)在标点的细致涵泳中,走向文本解读的深刻
“文字的背后是意义的海洋”,同样,标点也有它丰富的思想意蕴和情感密码。在品味语言上的“美丽的颜色”这一教学环节,肖培东老师最独具匠心之处在于以标点为抓手,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带有“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的的三处对话,引导学生“朝向语言的海洋,眺望精神的天空”。
第一处对话:抓引号、省略号。
(女生朗读)“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男生朗读)“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肖老师让学生探究“它”字的读法,而且提醒学生第一个“它”字上面有个引号。学生分析:第一处“它”可以重读。要读出一种好奇心,要读出玛丽对于镭的期待。后面两个“它”可以轻读,舒缓,体现女神的优雅、矜持。肖老师就此纠正学生对居里夫人形象的分析要紧扣科学家的身份,可以将“优雅、矜持”修改为“沉稳、宁静”。学生从“它”字的读法揣摩中,品味到居里夫人对于“镭”的丰富情感,也品出了居里夫人更为丰富的人物形象。其实这个“它”字在对话中出现四次,而且前三次都是问句,确实有深入品味的价值。
学生朗读“我不知道”时,忽略了省略号。肖老师追问这个省略号的内涵,学生分析出比埃尔此时正陷入一种对“美丽的颜色”的美好憧憬。
第二处对话:抓感叹号。
对于“不要点灯”怎么读,肖老师提醒学生句子结尾是个感叹号。学生认为应该读得小心翼翼,因为“不要点灯”更能体现科学家想看见镭在黑暗下发出的光彩。
肖老师最后明确:居里夫人是确定今晚会看到镭的,她想给丈夫一个惊喜,同时又小心翼翼地说。虽然有感叹号,也要注意这个感叹号要重音轻读,但不一定要响声,还得要吻合科学家的身份。
第三处对话:抓省略号、感叹号。
肖老师范读最后几段(“镭被发现”部分),适时让几位学生读居里夫人在文中的最后一次语言描写——“看哪……看哪!”
在省略号处,学生第一次朗读时读得快速、激动,明显忽视了省略号的作用。肖老师顺势点拨学生“那是不是应该改为感叹号”。学生分析出应该读出停顿,体现居里夫人此时很陶醉,像进入一种梦境当中。
在感叹号处,学生读得特别激动。肖老师点拨学生“是不是应该改为两个感叹号,读得激动,连续地喊,语速快,声音响亮好不好”。学生分析出因为居里夫人发现镭非常不易,她很珍视眼前的景象,生怕它消失,而且符合人物沉稳的性格。肖老师继续追问“两个科学家为什么没有在聚光灯下当着媒体大声激动地宣布镭的发现,还可以看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格”,学生分析出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一标一点慢慢嚼,看似寻常其实妙”。肖老师以标点为抓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分析,让学生准确把握了几处标点的真实表情,让学生看到了这些“美丽颜色”背后的性格支撑和精神支撑。而且通过三处对话分析,学生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刻,科学家的人物形象一次比一次丰满,学生真正受到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真正走进了科学家的内心。
传统教学往往在主题上过分纠缠,仅仅让学生机械接受老师的结论,或是对语言理解停留在表层,没有品味文字内涵。肖老师对语言如此细致入微的地揣摩和探究,与王君老师坚守的“青春课堂”的理念“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与情趣呈现”不谋而合。
(三)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走向教学风格的大气
教学活动是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一堂好课,势必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肖老师没有模式化地排列教学活动,也没有可以追求观摩课观赏性,而是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从容灵活地实施教学活动,呈现出沉稳大气的教学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目标明确。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为真实有效地实施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比如初步感知“美丽的颜色”,其目标是了解传主的生平和精神品质;品语言上“美丽的颜色”,其目标是让学生体悟故事的生动性;探究写法上的“美丽的颜色”,其目标是感受故事的真实性。
2. 活动实施从容。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在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中,肖老师有收放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有适时捕捉课堂生成的敏锐眼光,并能机智引导,创造了课堂不可预约的精彩。
比如肖老师这节课一开始,放手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猜老师会问的问题。这样的环节看似随意,却是基于肖老师对文本重点难点内容的科学辨析,对学生学情的准确预估。肖老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收放自如,启动了学生真正的思考、主动的揣摩。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问学生学了课文后存在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问题,课堂就会陷入冷场。如果学生问一些没边没沿的问题,那么教师可能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导致课堂没有思路和章法。
再比如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方面,肖老师引导机智,对问题有明确的要求,并总结有效的解决路径,在循循善诱中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生硬地贴标签。如对“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的问题,肖老师要求学生从内容和思想两方面全面表达;对“居里夫人究竟有哪些精神品质”的问题,肖老师要求学生用四个字来精要表达;对如何理解比埃尔说的“我不知道”四个字包含的情感,肖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准确表达。
3. 活动意义高远。
周国平说:“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被唤醒和继续生长。”这节课上,肖老师不仅让学生学会了阅读传记文的方法,还帮助孩子发现了自我,重塑了自我,通过语言学习,建构了更为成熟的心智世界,获得生命的成长。比如在猜读活动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展示成果,找到自信;在概括品格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咀嚼文字,获得生命的体验;在最后的结语处,他说:“也愿我们,永远记得这美丽的颜色,永远记得这种世界奇观。愿你们都成为一个自动发光的镭。”这让学生不光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感染和激励,也被师者的富有温情和期待的话语激励。
肖老师在他的《教育的美好姿态》里说:“该是什么决定了我的语文课?我希望是孩子的眼睛,是文章的思想,是文字的魅力,是我们的精神诉求,是我们的灵魂体验,是我们的语文梦想……”正是秉承着这样的教育梦想和教育情怀,在课堂的科学建构和教学过程的完整呈现中凸显大气、简洁、清晰、深刻的特质,用美丽的语文颜色,描绘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好姿态。
前一篇:立足自读,浅浅教学
后一篇:校长如何实施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