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言的评价
(2020-05-29 22:26: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言的评价
史敏芳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应是教师的职责。它是帮助学生获取新知、改正错误、加深理解的必要手段,是通过教学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一个老师能否很好地处理好教学评价甚至可以上升为“为人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我在这一方面留心钻
研,摸着一些门道,现将感想与同行讨论研究。
一、评价要及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发言做到及时评价。对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应当即给予肯定和赞许,以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的动机;对学生反馈上来的那些错误信息或判断,也应该及时给予否定和矫正,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改错。
以「课例二」为例看,当学生用“骨碌”造句,“骨碌”用对了,可其他词仍然
有不妥的情况下,我还是给予了部分肯定“这个词用得很恰当!”接下来又去
追“擦擦”与“揉揉”的区别,直接评价为“换另一个词更恰当!”这种及时的评价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更上一层楼”。
二、评价要中肯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无外乎两个目的,一是激励,二是纠错。对于激励性的,我们用起来比较顺手,一句赞扬的话,一个首肯的眼神均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纠错性评价我们要慎之又慎。我们不难发现直到目前仍有一些老师对学生当众进行讽刺挖苦。要知道诸如“真笨”、“没用”之类
的字眼应该是课堂评价语言的大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老师从爱心出发,说出评语既不伤其斗志又能激起其改错,既一石中的又显委婉可人。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评语要中肯,不随意、不做作,因为中肯的纠错和由衷的赞扬同样会令学生有种春风拂面之感。
三、评价要到位
无关痛痒的随意性评价就像蜻蜓点水,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烙下较深的印记。这就需要我们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一股“穷追不舍”的精神。当然,这又涉及到另一个组矛盾一教学计划与课堂随即处理的冲突,因为许多评价往往是“节外生枝”,我当时没想到用“骨碌”造句时,用准了“骨碌”,却用错了“擦擦”。(课例一)也没有如此过细地想过学生会一而再、
再而三地说不准“浩浩荡荡”的词义。在这种情况下,是随即而过还是去“追一追”?我都选择了后者,并且还不惜花时间去归谬、引发、扶正。如此坚持,
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自然就会通顺、准确了,到时再去多花精力顾及其它也不迟,你也有时间去全面发展他们了。先把最基本的理顺了绝不是白费力气,
有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四、评价要得“法”
评价除了要及时、中肯、到位外,很重要的是要得“法”——要讲究艺术性。仅举出以下几种常用的纠错性评价方法与同行们研究。
1.疏导法
河道淤塞了,我们从大禹治水的典故中知道了要用疏导的办法解决,教学也一样。在一个地方停滞了,怎么办,疏导一下、点拨一下就可以解决了。
2.示范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对学生进行纠错性评价时,老师的示范作用远远胜于许多说教。以朗读为例,每位老师都知道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结
果怎样呢,往往是老师讲了一大堆,学生站起来一读仍是平平。这时候与其再去强调这些方法论,不如老师自己读给他们听一听,以自己的示范代替评价,让学生从老师的示范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我想远比教师先否定他们、再给予方法要有效得多。
3.归谬法
归谬法就是明知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但不直接纠正,用他们自己的回答
推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来,以起到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上面的课例即是采用了归谬法的典例:学生说话不完整、不全面、不严密,老师先不置可否,
就顺着你的意思讲一讲,讲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这就说明了你讲的肯定有问题。虽然没有直接否定你,但是这样既保全了你的斗志,又强化了你的理解,一举两得。
还有一个课例到今难忘:一位教师在二年级教“年轮”,一词时,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年轮,一个学生说年轮就是一个圈,老师就顺着他话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孩子一看又补充说“是树上的一个圈,老师就在树上画了一圈。不对呀!孩子急了,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话不周密了,稍做思考竟说出了一段令所有场的人惊讶的一段话:“年轮就是砍断树干后,在截面上看到的一圈一圈的表示数的年龄的线。”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没有任何资料,单靠自己的认识说出这一串连贯的话呢?是老师“逼”出来的。谁又能否认“年轮”一词他不能一生铭记呢!
4.迁移法
是不是所有的“节外生枝”均要精心培植呢?不一定。我们在考虑了评价要到位的基础上,还要辩证地注意度的把握,要看看这个“枝”是主校还是“杈子”。当学生的反馈有些过于发散“跑题”时,我们不妨用一用迁移方法引导
学生回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让课堂评价充满魅力
戚建芬
评价要呵护童心
前段日子,我听了几位青年教师的阅读课,课上教师对学生朗读的几次评价引起了我的思考。
现象一:学生朗读课文结束后,教师作了这样的评价:“你读得比以前好多了!记得上学期刚转到我们班的时候,你还不会读书呢!”学生原本微露喜色的脸顿时变得通红。
现象二:学生在流利地读完课文某段落后,教师评价说:“是读得挺好的,就是中间读丢了一个字!谁能比他读得更好?”闻此言,学生一脸悻悻状。
评价的作用在于鼓励与反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上述教师的评价显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相反,教师不经意的话语已刺伤了孩子稚嫩的心灵,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许老师会说:“我是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啊!”殊不知,这样的“客观”带给学生的将是尴尬与难堪。
评价要注重引导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教师要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走上正道。
我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口语交际课。当一位学生说他看到妈妈冬天做家务手都冻肿了,于是想克隆出许多保姆,这时,教师亲切地问:“你想,保姆也是人呀,难道她的手就不会被冻肿吗?你关心妈妈也要关心保姆呀!你接受我的意见吗?”学生愉快地点了点头。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评价要把握好度
赞赏也应该有个“度”,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把握评价语的“尺度”和“温度”。
所谓尺度,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标准的评价语,教师要掌握各种可比性材料,并艺术性地加以运用,进行有效的激励。有些具体做法可供参考:(l)挖掘教材中的可比因素,如:“你考虑得真周全,很有诸葛亮的风范。”(《草船借箭》)(2)与同学对比,如:“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这样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3)与教师对比,如:“这个词老师也经常读错,只要多读读就可以了。”“你真会思考,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想到。”(4)与自身对比,如:“据我所知,你这次朗读是最棒的,继续努力!”
所谓“温度”,就是根据课堂的不同阶段,注意评价用语的“升温”。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富有情感的语言纵情渲染,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不断地为课堂“升温”,从而使学生有向高一层次攀登,持久地参与学习的动力。例如:在《珍珠鸟》的教学中,课始时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个朗读的机会,并送上一句“你第一遍就能读得比较正确,很不错”,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等到课堂教学逐渐进入高潮,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时,教师的激励语也臻于“高温”,一句“你读得真棒,把我们都带到人鸟相亲的美好境界中了”使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也趋于“高温”。
评价要讲究趣味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评价时,我们也要讲究语言的趣味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有时会重复前面的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不是去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着说:“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有的老师见学生能读出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就会夸奖道:“你简直有一双火眼金睛!”对合作成功的小组会夸奖道:“你们真的是黄金搭档,真的有效!”
有人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都来关注课堂评价!在课堂中针对动态生成性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兴趣、情绪、学习方式乃至错误的回答,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全身心地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随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对学习者操作探索进行正确评价
一、评价的理念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和不足;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数学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在以往的教育中只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标准,势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校、教师和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国家课程标准的推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也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更注重学生发展进程,重点放在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二、案例分析
这是人教版“平面图形的拼组”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实践探索,构建新知
1.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认识对边。
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沿虚线对折,感知什么是对边。
(2)引导发现。
教师: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同学们想办法找找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关系,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有不同方法吗?
学生:发现一个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有的用对折的方法,有的用量的方法。在对折的时候,学生还发现一个长方形对折变成了两个小长方形。)
(3)探索研究
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虚线折一折,比一比正方形的四条边。
教师:请同学们想办法找找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关系?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学生:发现一个正方形对折后变成了四个三角形。
学生:发现一个正方形对折后变成了四个小正方形。
教师:小朋友真是了不起!
小组尝试归纳: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实践活动。
动手实践:教师带学生做风车,玩风车。学生相互交流做法。
3、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师: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拼法。)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探讨了图形的拼组,发现图形之间有很多的关系,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高兴吗?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
案例点评:
1、 充分参与、形式多样
学生的参与是学习空间和图形的基础,对图形的认识也是靠动手操作得来的。在本片段中,我不放过任何一个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刚开始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激发他们提出猜想,再通过动手折叠、比较等方法去进行验证,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后半节课学生拼摆图形时,我又设计了“做风车”、“拼拼摆摆”等既富童趣又是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新颖多样,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
2、 自主思考、有效合作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些知识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的活动证明出来的。本片段的教学中,对于长方形的认识,我先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猜想,并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能验证这些猜想。通过学生思考确实想出了不少“金点子”,有用折叠的、借助工具比较的等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然后,对于正方形的认识,我就完全放手让孩子们尝试自主研究,摸索新知。又在后来的拼摆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小组间的交流合作,每个孩子在有了自己独特的创意后又去观察、吸收他人的智慧结晶,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这就体现了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其实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要时刻注意考察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是否养成反思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习惯。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给予激励性评价。
3、亲切可人、激励促进
教师的语言有特色,亲切可人。象“谁来补充?”“小朋友真了不起!”“试一试吧!”“真是个小小设计师!”等语言,让学生感觉自己与教师是平等关系,随时感到老师的尊重和欣赏。
在评价的过程中,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人人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曾经看到一则有关教育的小片段,令我触动颇多。一位教师在教孩子们认识数字,有的孩子学得很快,可有的孩子却始终无法领悟教师所教的知识。其中就有一位黑人孩子数不清楚“5”,显得很着急。教师走到孩子的面前,伸出五个手指头,问:“孩子,这是几呢?”孩子犹豫了一会儿,小声地回答:“是4。”教师没有批评孩子,反而温柔地说:“孩子,你真棒!只是少数了一个指头。现在你知道是几了吗?”孩子高兴的回答道:“是5!”
其实,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回答简单问题,重塑自信,课后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然,激励性评价无固定的模式,但针对性要强,语言力求简明扼要、具体,要避免一般化,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其中也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客观地、较为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使评语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比如:“小红在本学段数学学习中,能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乐于提出问题,常常想出与同学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计算的正确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这里,教师的着眼点己从分数或等级转移到了对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的关注。学生在阅读了这个评语之后,获得的更多的是成功的体验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明确了自己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以及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前一篇: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后一篇:好心态是长寿的关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