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四)

(2018-12-04 09:14: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教学建议

1.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位取向,发挥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所侧重,又相互融通。必修和选修课程部应该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要好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彼此之间又滲透合、衔接延伸。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程度,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教学风格,有规划、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教学中应统筹考虑各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要明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妥善处理各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避免遗漏缺失;要关注共同任务群在必修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中学习点、呈现方式和深度广度的差异避免简单复。

3.创造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重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运用能力。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读、比较阅、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越、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监控和学习管理,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要坚守语文课程的本要求,恰当把握教学容量,不任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要鼓励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且学有余力的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

要根据学生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读、自由表达,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围绕语言和文化、经典作家作品、科学论著等,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4.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

教学时要特注意加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既要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关系,更要注意不同课程专属任务群和共同任务群的衔接。

必修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共同基础。重视日常语文积累。为学生学习选修课程奠定坚实根基。教学时要点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思考表达、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以及文化传、理解与创新等方面的素养。

选修课程的教学应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鼓励开展个性择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越和潜能。教学时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梳理和建构能力、文学作品的个性化体悟能力、科学思维和间题解决能力、文化理解和批判能力。选择性必修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选修应注重学习“点”的深度。

5.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要改变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学习惯。也要打破唯技术至上的观念,把握好技术与语文的关系,合理利用信息技木。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带助学生有效投入语文实;要借助息技术优化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学习生态,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服务。在信息化环境下,需要进步探索教学流程、资源支持、教学支持、学习评估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要所发生的新变化,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6.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

教师要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建构教学共同体,应努力适应、积极参与语文课程改革,持续学习,更新观念,改进实践,提升教学水平;要善于与同行、学生合作,在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等对话交流中学会自我反思,实现教学相长;应遵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日常数学效率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关注放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我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评价建议

1.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的过程即半生学习的过程,应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是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与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和具体问题,及时引导,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路,完善教学过程,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语文课程评价要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综合统筹评价过程。每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评价时既要突出每个任务群的学习重点,又要兼顾任务群之间的联系,体现学习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

评价时要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注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等能力,记录学生真实、完整的任务群学习过程。

3.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语文课程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要注重展示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在保证基本目标达成的基础上,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在具体学习任务的评价中,语文教师应提供细致的描述性反馈,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反馈,调整学习进程,梳理学习方法,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规划。

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课程评价。语文教师应利用不同主体的多角度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语文学习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学会自我监控和管理。学校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多种评价活动,建构学习与评价的共同体,学会持续反思、终身学习。

4.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教师应根据特定的评价目的选择使用。可采用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率,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有对基本目标的确定性要求,确保底线;也要注意以恰当的方式对希望继续提高的学生予以引导。

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呈现鲜明的个体特点。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材料,如测试试卷、读书笔记、文学作品、小组研讨成果、调查报告、体验性表演活动和个人反思日志等。通过这些材料了解学生在任务群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品质和精神态度。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全面记录学生核心素拌的发展轨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形成多样化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而科学地衡量学生的发展。

5.明确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的重点和联系

必修课程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考查学生在不同学习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学习策路,以及梳理、探究能力,尤其是基于社会情境的阅读、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读写活动中的思维表现以及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评价欣赏、独立创作情况;还要考查对多样文化的理解,对当代文化现象的关注和评析,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展望等。

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要在关注共同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择性必修的评价应该更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内容“面”的广度。评价重点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迁移运用能力;在独立研习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过程中阐释文本阅读体验的能力;语言实践中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意识,以及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古代文化遗产的辨别,中外文化要义的理解,以及对科技文化的理解与反思等。

选修的评价应更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点”的深度。评价要注重学生在专题研讨中对语言运用现象和规律的坏究,对学术论者语言特点的把握,语文实践活动中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注重学生个性化地理解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作品及其思想内涵、艺术价值;注重学生的多样文化认知,跨文化理解,文化批判、反思和创造等。

要明确必修课程评价与选修课程评价的区别和联系,选修课程评价要注意与必修课程衔接,在衔接中呈现体系和梯度。尤其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四个学习任务群,它们贯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两类课程中有不同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评价要注意区分重点和层次,考查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表现。

(二)学业水平考试与考命题建议

1.测评与考试目的

测评与考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要组成部分,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乎,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中语文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和导向作用。

2.命题思路和框架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我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1)以其体情境为载体。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理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方式等。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2)设计典型任务。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语文就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典型任务要多样、综合、开放。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成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可命制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某一方面的题目,也可命制整合了三个方面实践活动的合性题目,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3)命题指向。“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

3.命题和阅卷原则

1)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依据高中学生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相应水平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

2)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

3)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4)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避免出现偏题、怪题。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选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思考

5)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6)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指向应保持一致。都应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阅卷标准,逐步建立语文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阅卷人资格制度。

(三)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2.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体现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规律,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教材编写要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落实18个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要落实各自的专属任务群,还要落实贯于高中语文学习始终的共同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应依据学分要求和年段特点组合,容量要适当;学习任务群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提倡多样化,鼓励创新,能为教师的多样化实施提供空间与相应的支架;学习任务群应为学生精选内容,提供典型学习样例。

5.教材编写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的综合效应。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选用典型材料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6.教材中的选文应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选文格调要积极向上、健康明快,选文作者必须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语言文字水平和良好的社会形象。材料组织方式应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言语经验,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思维,发展核心素养。教材编写应注意语言材料的多功能,使于体现文本在达成不同学习目标中的示范、积累、探究等不同功用。

7.教材的編写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习内容和活动设计要源于学生的语言生活,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情理与任务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自觉探索学习方法,提升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

8.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在语文课程方面的原有基础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诉求各有差异,各地方、各学校的条件也往往各不相同,因此,教材应在明确体现对每个学生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展现适度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各自情况作出选择,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选择、调整和开发的空间。

9.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要鼓励教师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鼓励专业机构建设丰宫的数字化资源库。

10.教材的设计应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革新,发挥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各自的优势,结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促进资源的有效运用,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课程实施的优化。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为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纸质文本,也可以是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各地区凝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量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课程资源建设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关联密切,既是师生动态运用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生成资源的过程。应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营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学习过程中院时生成的各种话题、问题、拓展材料以及学生成果等,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资源。

3.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建设,积极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名类活动,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聚焦课程目标,明确向題,整理、优化课程资源库。通过必要的精简、调整、补充,加强语文学习活动中内容和目标的整合,形成与教材相呼应的开放的教学格局,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

4.各地区、各学校应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共建的意识,树立动态的资源观念,有计划地建设课程资源系统,精选教学案例、学习资源,通过点评、归纳与整理,完善资源库的建设;要让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利用资源,优化教与学活动,推动课程教学的优化实施,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的均值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要通过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活动,以主题研修、课例研究等方式,引导教师分析问题、搜集材料、积累例,不断丰富课程资源;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引导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学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师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并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来;可创造条件建立中小学、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

5.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硬件环境与资源系统;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在立德人方面的独恃作用以及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实课程建设,鼓励和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地方学校的资源,根据学生语文生活的实际实施课程注重效果和质量

2.应引导和鼓励教师遵循语文教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养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抓好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战活动应防止过于偏重技能的倾向更不能要求教师把大量时间用于做操练

3.要积极探索新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方式为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充分的师资准备和资源保障。要根据语文课程实施的需要,组织安排好实践活动,做好时间、空间、资源的规划和准备要加学校的图书资料和息技术资源的建设,为语文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4.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研究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多角、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师的教学工作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应防止单纯以纸笔测验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成效反对追求语文教学的短期效应反对用频繁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语文养。

5.高度量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好都师的专业学习和课程研究活动要注意帮助语文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引导教师研究生的语文学习规律了解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语文课程实践和研究中提升自身的专业


附录

[转载]普通高中 <wbr>语文课程标准 <wbr>(2017年版)(三)附录1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文言文(32篇)

(一)必修(10篇)

《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质胜文则野”“士不可以不弘毅”“譬如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小子何莫学乎《诗》”“君子食无求饱”“克己复礼为仁”

劝学(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

谏太宗十思疏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赤壁赋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二)选择性必修(10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

过秦论(上)

礼运(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 《礼记》

陈情表

归去来兮辞(并序)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石钟山记

登泰山记

(三)选修(12篇)

《老子》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第二十四章“跛者不立”;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万物育焉;博学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礼记》

《孟子》一则(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

谏逐客书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滕王阁序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

上枢密韩太尉书

古代文论选段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而声名自传于后

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与元九书(感人心者……华声,实义 白居易

题画(江馆清秋……独画云乎哉

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否则谓之无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

诗词曲(40首)

静女 《诗经》

无衣 《诗经》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拟行路难(其四)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山居秋暝

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燕歌行

蜀相

客至

登高

登岳阳楼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望海潮(东南形胜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登快阁 黄庭坚

鹊桥仙(纤云弄巧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

扬州慢(淮左名都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转载]普通高中 <wbr>语文课程标准 <wbr>(2017年版)(三)附录2 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下列篇目仅为举例。这些内容,既可以作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作家和作品研习”等学习任务群的备选,也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

诗歌,如毛泽东诗词,郭沫若、戴望舒、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等的作品;海涅、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等的作品。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鲁迅《呐喊》和《彷徨》、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沈从文《边城》、周立波《暴风骤雨》、路遥《平凡的世界》;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悲惨世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散文,如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叶圣陶散文等。

剧本,如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郭沫若《屈原》、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包括反映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建议教师从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