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获得诺贝尔奖的“差生”: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2012年)

(2018-03-14 07:24:49)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如果孩子被老师评为差生,请不要着急,也许你的孩子就是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他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促成了许多医学领域的长足发展。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是老师眼中的垫底生,甚至被断言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诺贝尔奖得主:后进生如何成为科学先知


老师对格登的评价:“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 而格登对评价的反应:“每当遇到什么麻烦,比如实验无法进行下去等情况时,我都会看看这份评价,来提醒自己要努力坚持,不然真的就被以前老师说中了。”
在很多人眼中,成绩垫底的学生都是笨学生,都是只有混在底层的命,很多学生自己也常常抱着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看到约翰•格登的成就,我们真的需要静心反思。
学业可以说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真正挑战,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挫败的畏惧,因为畏惧挫败就是毁灭进步,害怕失败就是放弃成功。直面失败则会是我们成功起点,因为失败隐藏者巨大的机会,因为错误能引发我们重新思考,重新认识自己,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发现自己!(源自《油—生命的油站》。)
诺贝尔奖得主:后进生如何成为科学先知
 
约翰•格登从事的生物医学的研究并不为我们普通人所理解,但他面对人生低谷的态度却是所有人的榜样,其实无论坚韧还是沮丧,谦虚还是傲慢,其实都是一个心态问题。“心态不好,说穿了,就是心太小了。 心态的‘态’字,拆解开来,就是心大一点。心若每天大一点,心态还怎会不好?”什么是大一点的心态?一个非常简单的标准:能否容下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当有人指出我们的缺陷的时候,接纳它,面对它,改进他,这就是我们应该修炼方向,而逃避、否认、抗拒都不是好的做法。
心宽比房宽重要,心高比身高重要,心大比业大重要!目标比排名重要,尊严比分数重要,坚韧比天赋重要,本领比证书重要。没有目标,就失去了精神的信仰,奔跑的方向;尊严,能支撑你的脊梁;自信,披荆斩棘向前看;坚韧,成败皆在毫厘之间,只要是你选择的,再苦再难都要挺住。
诺贝尔奖得主:后进生如何成为科学先知
就在该博文完成之际,欣闻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文坛百年梦想,可喜可贺,这是对中国作家的认可和鼓舞,鼓舞的不仅是那些怀揣文学梦想的人们,还有更多期待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或许是创作电影艺术,或许是科学研究,或许是企业经营,或许是赛场拼搏,世界级的梦想,要有世界级的胸怀,也才有世界级的荣耀。
你看,或者不看它;莫言的作品就在那里,不多不少;获奖,或者不获奖;你心中的莫言就在那里,不高不低。获奖只是成功的标准之一,读者不仅读其作品,更应深读其人品。人的高贵不是最终获得的荣誉,而是荣誉的背后对良知的坚守和不为利趋的平淡。天下谁人不识君,莫言前路待盛名!

 

 

诺贝尔奖史话之“差生”也能获诺奖
朱长超
八旬教授获大奖
2012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颁给了英国科学家戈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
戈登30岁时就将一种蛙的体细胞的细胞核嫁接到另一种蛙的卵细胞中。后者的卵细胞中的细胞核,已经用紫外线进行了杀灭,或者用极细的针管移除。对于这种人工卵细胞来说,它有第二种蛙的细胞汁和其他细胞物质,但却具有第一种蛙的细胞核,细胞核中有生物的全套遗传基因。它们是未来生物发育和生物性状的蓝图。
这样一种卵细胞会发育成什么样的生物呢?这是戈登想要研究明白的。他将这个人工处理过的卵细胞进行人工培育,结果孵育出了具有第一种青蛙特征的蛙。这项研究,是一种无性生殖的研究;这种生物,是一种克隆体生物。它不仅开创了细胞繁殖的新的培育方法,而且开创了成熟细胞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干细胞和克隆研究的先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他30岁时进行的这项研究,在半个世纪后,当他将近80岁时,命运使他与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
老师眼中的笨学生
然而,这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在中学时代却被老师认定是一个差生,并且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差生。在英国的伊登公学读中学时,他在这一届250个学生中成绩倒数第一。尽管成绩不好,但他勇敢地宣称自己想当一名生物学家。

一个差生想当生物学家,这本来是值得鼓励的一件事,也说明这个同学虽然成绩不理想,却仍然有积极向上的动力。成绩当然也是重要的,但是,成绩的功能又是有限的。成绩不能说明一切。
但是,那个学校的老师却不认这些理。见戈登想当生物学家,非但不鼓励他,反而对他泼了一大盆冰冷的水。老师居然一本正经地对戈登写了一个评语,评语说,“我相信戈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很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及想教导他的人,这根本是浪费时间”。老师的话说得这么绝对,如果让戈登知道了,这是很挫伤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的。
谁知道,这个评语偏偏传到了戈登手里。戈登不是小心眼的人,也不是有仇恨心和报复心的人。他一直小心地保留着这个评语,把它放在自己办公桌的玻璃板下。他不是对老师有怨气,而是觉得老师说自己不行,说明自己只有加倍努力才能成为生物学家。他把老师的挖苦当作激励自己上进的动力。直到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电波在全世界传播,记者们接二连三地到他办公室采访他的时候,还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看到这个触目惊心的老师评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个评语有没有影响呢?也有过一点影响。
老师的评语一度使戈登认为自己的科学家之梦难以成真,他曾转向研读英国古典文学,并申请进入牛津大学基督学院就读。但是,生物学之梦仍然是他心头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想,他对神奇的生命太感兴趣了,太想揭示一鳞半爪生命的奥秘了。他想回到生物学的轨道上来。经过努力,后来大学同意他攻读动物学。历史有时候很奇怪,这个曾经被老师沉重判定为不能成才的笨学生戈登,1960年获得了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戈登又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再后来,他又返回牛津大学动物系从事研究。这个“笨学生”,从学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再到教授,再到研究所所长,一步一步地攀登着,一步一步地前进着,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老师的评语虽然很差,但是这些话没有成为戈登泄气、逃避的理由,反而成为鞭策和激励他不断努力的动力。他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老师的苦心。他对生物浓浓的兴趣,引导他锲而不舍地实现自己的生物学理想。
今天,戈登80多岁了,他每天仍然精神抖擞地锻炼着,每天早早地来到他的研究所,像年轻人一样勤奋地工作着、实验着、思考着。在他看来,60多年前老师的批评和80岁时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自己工作的肯定,都只是说明了过去。他认为,人应该生活在未来之中,而未来是靠自己去创造的。只有勤奋地工作,才会创造出自己光明的未来。
难兄难弟同时获奖
说来也巧,戈登获得201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时有一位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同时获奖。山中伸弥与戈登一样,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同样是一名差生。这一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就碰巧被两个差生给包了。
山中伸弥小时候喜欢拆机器,但是,他会拆,却不会装。他把机器玩具拆了就装不拢了,为此他的父亲没有少骂。读高中时,他兴趣变了,醉心于学柔道。他想将来有一天能参加奥运会,拿一块金牌回家。为了学柔道,他一共十一次骨折。十一次骨折修复,这要费多少时间啊。

他后来读了医。但是,学医要动手,解剖要动手,切片要动手,手术更要动手。他动手能力差。他动手术,总要比别的医生多费一倍时间。手术的时间越长,风险越大。他知道自己不适宜当临床医生,更不适宜做手术,于是他从事研究。这个差生,后来也居然拿到了诺贝尔奖。
辩证看待差生
戈登和山中伸弥两个差生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成绩,要辩证地看待差生。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曾经提出多元智力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多种智力,例如语言能力、律动能力、逻辑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等,任何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优势,每个人都不能占有全部智力项的优势,总是有所弱,有所强。戈登和山中伸弥在某一方面都有明显的智力弱势,其实,他们在另一方面也具备自己的智力优势。只是这些优势不明显、不被重视罢了。
美国一些心理学家还认为,现在学校教育中的优生和差生,是用一定的考试手段测量出来的。但是,有些能力是不容易用考试来鉴别的。而考试测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有个老师进行了两项实验。一个实验是,在放假之前给每个同学发100美元的钱,让他们在假期通过做生意等办法挣钱。到了下学期开学的时候,汇报并交出本利。结果,许多好学生钱挣得少,有的还赔本了。有的成绩不好的学生倒挣了不少钱。这也是一种能力。老师还进行过一次钓鱼测验,比较钓鱼的能力。钓鱼需要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多种能力。结果发现,钓鱼的多少与平时成绩没有相关性。这种能力是无法通过卷面考试来鉴别的。
更何况,人是会变的,差生也存在着变成优生的可能,后来者也可能居上。古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绩落后的学生。戈登的老师用那么一种眼光看待成绩不好的学生,差一点把一颗诺贝尔奖的优良种子毁掉,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获得诺贝尔奖的“差生”

◎ 翟 健
  2012年10月,各项诺贝尔奖陆续揭晓。在鲜花和掌声中,人们称赞他们为“天才、大师”。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才”并非天生就有才。
  最差学生的“蠢”问题
  “格登有成为科学家的志向,但以他现在的表现看,这真是荒谬可笑。他是我见过的最差的学生,连最简单的生物学事实都无法明白。教他简直是浪费时间。”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约翰·格登15岁时,生物老师给他的评语。
  原因是在一次考试中,格登的生物课成绩在250个学生里排名倒数第一。满分共550分,格登只得到231分。
  除了考试差,格登还喜欢问一些“蠢”问题。一次课间,格登伸出手指问:“老师,为什么长在手上的手指会动,而被砍掉的手指却不能动?”老师说:“因为长在手上的手指有神经,可以接受大脑的指令,而被砍掉的手指头却不能。”格登又问:“受精卵能自己生长,那被砍掉的手指为什么不能呢?”老师被问哑了,忍不住吼道:“你这个笨蛋,这是自然界的生长规律!”格登低声说:“不懂。”于是,他又得到了一个评语“蠢材”。
  不过,这些都没影响到格登对生物学的疯狂兴趣。相反,他还把“最差学生评语”挂在墙上,一挂就是50多年,提醒自己要努力。从中学毕业后,格登申请牛津大学时,由于生物科成绩不佳,招生主任对他说:“牛津可以录取你,不过有两个条件:第一,你必须马上来上学;第二,你不可以学习生物学。”结果,格登被古典文学系录取。但格登没有放弃对生物学的热爱,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生物学上,最后,格登成功转到生物学系,正式开始科研生涯。
  1958年,格登“化茧成蝶”,成功缔造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克隆青蛙。这为38年后,那只著名的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奠定了科学基础,他也开始被人们称为“克隆教父”。
  认死理的“绊脚石”
  与格登相比,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虽然不是“最差学生”,但也曾被嘲笑为“绊脚石”。别人10分钟做完的手术,他却要做一小时。
  山中伸弥说,被人嘲笑是他从小到大的“家常菜”。山中伸弥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小机械厂,小时候,父亲想让他学习机械。但小山中将机械分解开后,从来就无法恢复原样。无奈之下,父亲只好放弃子承父业的打算。
  一直到上中学,山中伸弥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后来因酷爱柔道和棒球,甚至为此骨折10多次,他才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希望为自己和他人减轻痛苦。期间,山中阅读了日本著名医师德田虎雄的著作《只有生命是平等的》,更坚定了他从医的理想。
  从医后,山中伸弥因为“笨拙”常遭到嘲笑。一般医生10分钟做完的手术,他要做一个小时。因此,他得到了一个绰号“绊脚石”。手术做不好,搞研究也总失败,“有时沮丧到想哭”。但他没有放弃,并认准了研究干细胞这个领域,最终获得了成功。山中伸弥获得诺奖后,他曾就读的小学安排了一堂课——阅读他发来的寄语。山中伸弥在寄语中说:“即使失败也不要放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