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斯洛的需要金字塔

(2010-12-20 23:20:37)
标签:

教育

情感

人生

杂谈

分类: 杂谈

马斯洛的需要金字塔

 

 

关键词马斯洛    需要    金字塔                                          

 

    马斯洛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中首先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象金字塔一样: 

   
生理需要:是人类本能的最基本的需要,位于多层次需要构成的金字塔图式的底部。这种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及延续种族的需要等。 

   安全需要:实质上是生理需要的保障。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劳动安全、环境安全和心理安全等。

    
社交的需要:也可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社会交往,从属于某一个组织或某一种团体,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得到承认;希望同伴之间保持友谊和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亲友的爱等等。


    
尊重的需要:即自尊、自重,或要求被他人所尊重。包括自尊心、信心、希望有地位、有威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以及高度评价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包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物。马斯洛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


    
国内外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很多的争议。我们认为,绝对肯定或否定都是不恰当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缺点和错误的地方,但是对于我们的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第一、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揭示了人类有多种需要的特征,有其合理的因素,对于我们研究人的需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马斯洛理论的精华,在于重视人的需要,强调尊重人、关心人。对于我们了解和关心职工的需要,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合理地予以满足,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启发意义。


    
第四、马斯洛指出人在某一时期,只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其它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这启示我们,要使对人的管理工作收到成效,不仅要一般地了解职工的需要,而且要特别注意了解和掌握职工在某一时期的主导需要。只要了解了职工的主导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关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之疑问

  作为一类我较为喜欢的心理学派,马氏著作的光辉中不断散发出人文关爱的温暖。这种暖暖内含光来自他将个体推到最高端,如同一则手机广告——科技以人为本。在心理学使劲挤身正统科学的如今,这种孤注一掷的人本关怀显得十分可贵。

  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构成了一个倒立的金字塔,我之所以将马氏的伟大金字塔逆转过来,并非因为我是个悲观主义者,预想着人生的每况愈下,而是就马氏理论,最基础需求是放在首位的,自然,我们目光所及需要撞见的生理需求应该站在醒目的最高出。将之放在基底的问题在于难免造成生活艰难,理想高不可攀之势,逆转之,一切梦想遂变得水到渠成般自然惬意。

  《人类动机理论》的标题总让我联想到牛顿晚年从事神学后将宇宙出事的动力解释为上帝的一脚,而心理的原初动力究竟来自何处?如何的到满足,又如何变得贪得无厌?马斯洛将这神秘的动因从黑暗的帷幕后拉出来,像儿童玩积木一般排列起来。简单的说,他将人类行为动因归咎为——由于匮乏而索取,因得到满足而舍弃心向的初衷别有怀抱。人类动机刹那间变成一位登徒子,从饥不择食地满足胜利需求进而走向高雅的意淫中,而最为想似的一点在于两者皆可呈现出跳跃性,优雅迷人的贵妇和满身油污的肉铺老板娘在某些时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理需要如果被划分到基层,它必然需要一种平民化的趋向,也就是一种对馒头的亲和力。在次我很难把三毛钱的馒头所带来的温饱和三千元的盛宴所提供的卡路里区分开来,出去后者可能副送的高血脂,高胆固醇外,胜利需求究竟如何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单纯将婴孩作为研究对象,而隔绝开人类复杂的生存坏竟,那么这种理论的基础颇值怀疑。人类动机的隐秘就在于它包裹在纷繁复杂的欲望之中,而最初始的动机源于和出,在外界的不断变化中。马斯洛的积木是否需要重新排列组合?

  拾级而上,第二层便是安全需要。

  这个概念非常宽泛:生命安全,财产安全……

  安全感的获得就像是一种莫须有的罪孽。显然,威胁生命的事物和上帝一样无处不在,天灾人祸可能随时降临,或者不期而遇。并非每个人都因灾难的偶然性而生活在恐慌中,但是有两种特殊情况。

  安全的威胁一方面来自外界,生于战争年代,饥荒,地震,一种源于外界显而易见的灾难,伤害非常明确,对象就是个体生命本身。而另一种对安全的威胁来自内心,也许某个个体和其他个体没有明显区别,没有身体上的缺陷,但是他却深深陷入自身不能感受的恐惧中。个体常常认为生活环境就是用来摧毁他的。这种不安全并非死亡,而是对死亡的未知和不可体验性的积极探索,就像儿童被梦中的妖魔所纠缠,但是他仍然会偷偷睁开被自己双手遮挡的眼睛一睹小魔鬼的风采。越是不可体验和无经验描述的事物越能激发人们的不安全感,但是对于个体而言,不可体验的事物非常多,最大的区别:是否有意识到这一点。很多有超验经历的人都描述到他们会通过一个光亮的通道看到另一个世界,看到自己灵魂出窍。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人生只有一次,而死后没有其他物质和精神的存在。

  有许多违背金字塔规则的例子,比如在战争中人们往往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换取某些信仰中可能实现的状态。这样的例子显然违背了金字塔的森严阶级,这种敏感的跳跃像一个不受欢迎的权利爆发户,踩过安全,爱和尊重,一越到达了塔尖,并站在纤细的塔顶宣扬安全不过是一个骗局。

  这种行为不算少,如果要解释这种超越规则的行为,又要提到诸多关于社会,教育,成长等等冗长而艰涩的话题,并且仅仅是在绕圈子而没有一个确切的理由可以证明人们的行为冲动中哪种势力在哪种势力疆界中可以占据主导地位。诱惑着人们放弃生命。

  踏过安全,我们进入爱的无底洞。当我看到这个泛滥的字眼在金字塔第三层的时候,很难相信塔顶还能放些什么,因为任何东西掉入爱的旋涡就没有生还的机会。

  在各种电台的情感热线和各式各样的情歌中,可以遇到千奇百怪的爱。一个被歌颂,被调侃,被渴望,被鄙夷,被翻来覆去折腾的字眼,它像神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幻想中,但是偶尔也在一杯茶或者一个茶叶蛋里出现。

  文学作品和影视从不吝惜笔墨和胶片来刻画爱,它被描写成天使造的绝色或魔鬼捏出的极品。所以对爱的满足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自欺欺人,没有游戏规则,没有限制,没有人会从你的脑子里拿走一点点。爱就爱了,不爱就算了。和顿悟差不多,没有渐进的过程,任何一个瞬间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没有连续性,没有因果,没有任何可以查证的依据,爱就这么悠闲地飘在空中,它张着华丽或阴郁的翅膀,就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然后我们试图脚踏实地地寻找它是,它正得意的看着我们掉入自己挖的深渊。

  马斯洛把尊重凌驾于爱之上,这是一个冒险的命题。因为许多个体认为爱是至高无上的。比至高无上更高的是什么?

  尊重的满足要从它的本身说起,尊重不一定只存在文明社会,动物也会同样尊重他们的生存空间,尊重自然和同类,以及各种周遭的生命。没有一个食肉动物会以虐待它捕捉的食草动物为乐,这种卑劣的陋习显然被文明所生成,然后又被文明所掩盖。人们之间的互相尊重往往是从个体的资源占有率来考虑的,如果个体A占有和能够调配的资源远远大于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那么他必然会被同类所尊重,此理同样使用于有社会粗分的动物群体。

  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尊重需求可能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对无根据奉承的诉求。从整个角度来看,需求层次越高并不代表需求的价值越高。而且这种优势需求理论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层面的叠加。有一本名为《生死朗读》的小说,描述一位在二战中集中营的看守为了不让自己的爱人了解她是文盲的事实而愿意承担战争罪犯的判决,这一判决的直接结果就是死刑。她对于文字能力缺失的自卑让她对自尊和情人的尊重的需求更加渴望,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样一来,尊重似乎更接近取悦而获得的效果,本质上几乎变成一种屈从心态,谁妄图以这种姿态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一级便是自我实现。马斯洛在人性能到达的境界最高处依然是把自我价值供奉起来。

  马斯洛不只一次的提到过超验主义者所崇拜的高峰体验。在超越预计和模拟的生活中出现的片刻完美时刻,让人兴奋而惊恐。如同我们对完美的理解,更多时候是软弱而自卑的,对于自身与环境控制的无力让高峰体验的来临变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瞬间感受。在许多口述高峰体验的个体中似乎有这样的规律,体验过后并没有明显的失落感,也没有期待下一次同样戏剧性时刻的来临。

  让人困惑的是人们为什么不期待高峰体验。需要的升级也许并不代表逻辑次序或某种阶层组织,它以网络形式存在,在其中可以探询诸多途径,得到多重而奇异的结论。

  人们与动因搏斗以捕捉能力所不能达到的东西,如同宗教中提及的一切均是虚空,一切均是捕风。

  在这样一个失去膜拜的年代,自我实现究竟是带有个人偏见的夙愿拟或终极动因的趋向?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

 

  1.人要生存,他的需求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求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求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人的需求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提出需求的5个层次如下:

 

  1、生理需求,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如吃、喝、住。


  2、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求,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求,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求,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