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2010-04-13 11:19:31)
标签:

教育

情感

诗词

杂谈

分类: 杂谈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高考关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往往是唐诗和宋诗交错命题。请看:

全国I卷

全国Ⅱ卷

新课标·宁夏卷

2004年

唐诗

宋词

 

2005年

唐诗

唐诗

 

2006年

宋诗

宋词

 

2007年

宋词

唐诗

宋诗

2008年

宋诗

宋诗

宋诗

2009年

宋诗

唐诗

宋词

掌握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对我们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1.同写庐山: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 :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转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

李 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有其原因的,其中都有规律可循。

7.同写江河: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哲理:新生事物刚刚萌发,就有人敏锐的觉察到,并争相追求。

8.同写读书:

杜 甫:昔甫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不能只靠书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9.同写江南:

杜 牧: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哲理:人不能骄傲自满,优秀之上还有优秀。追求完美,永无止境。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得出如下结论:唐诗重抒情,宋诗重哲理。

宋诗不及唐诗的根本原因


钱钟书先生不太赞同“诗分唐宋”这种以时代划分诗歌的论文方法,他认为,“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钱先生当然也是承认中国诗歌是有唐诗、宋诗之分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但是,他认为这种分别,“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具体地说,“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谈艺录·诗分唐宋》)

    其实,这是一个两可的问题,就是说,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对于关心社会、跟现实联系密切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诗歌风格必然烙上朝代的印记;而对于那些不太关心社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诗人而言,影响他们诗歌创作和风格的主要因素则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禀性。纵观文学史,那些艺术造诣精深、影响深远的诗人,多数是关注社会、跟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我认为,诗分唐宋的传统说法仍然是有道理的。

    时代影响诗人及其创作,有各种途径。仅以唐宋而论,赵宋朝廷在政策上对士人相当优待:太祖赵匡胤在即位的第三年就秘密镌刻了一块誓言碑,告诫后来的继位者,要遵守三条立国方针,其中一条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使得士人的生命有了安全保障;宋代的科举选士制度也向士人敞开大门,使他们有比唐代士子更为广阔通畅的进身之路;对已经步入仕途者所提供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唐代士人所望尘莫及的——仕途较为顺利、最后官拜二品尚书的白居易,在诗歌中记录了自己不同时期的俸禄数额,满足之情溢于言表。宋人洪迈对此不以为然,仍然说白居易“立身廉清,家无余积”(见洪迈《容斋五笔》卷八《白公说俸禄》)。

    但是,宋代有一点是无法跟唐代相比的:唐代几乎没有任何言禁,文艺创作完全处于自由发挥状态。

    这就是洪迈所说的“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为此,洪迈列举了很多例子。有:白居易《长恨歌》等讽喻诗、元稹《连昌宫词》,都围绕着唐明皇展开叙述、议论;杜甫更甚,《兵车行》、前后《出塞》、“三吏”、“三别”、《哀王孙》、《悲陈陶》、《哀江头》、《丽人行》、《悲青阪》、《公孙大娘舞剑器行》,整篇都是这类内容;杜甫诗歌中,涉及这类内容的散句就更多了,“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是时嫔妃戮,连为粪土丛”,“中宵焚九庙,云汉为之红”,“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内人红袖泣,王子白衣行”,“毁庙天飞雨,焚宫火彻明”,“南内开元曲,当时弟子传”,“法歌声变转,满座泣潺湲”,“御气云楼敞,含风彩仗高”,“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须为下殿走,不可好楼居”,“固无牵白马,几至著青衣”,“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兵气凌行在,妖星下直庐”,“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斗鸡初赐锦,舞马更登床”,“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殿瓦鸳鸯坼,宫帘翡翠虚”,“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天子不在咸阳宫,得不哀痛尘再蒙”,“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白蛮”,“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等等等等,难以尽举;其他的,如张祜的《赋连昌宫》、《元日仗》、《千秋乐》、《大酺乐》、《十五夜灯》、《热戏乐》、《上巳东》、《邠王小管》、《李谟笛》、《退宫人》、《玉环琵琶》、《春莺啭》、《宁哥来》、《容儿钵头》、《邠娘羯鼓》、《耍娘歌》、《悖挐儿舞》、《华清宫》、《长门怨》、《集灵台》、《阿[保鸟]汤》、《马嵬归》、《香囊子》、《散花楼》、《雨霖铃》等三十篇,李义山的《华清宫》、《马嵬》、《骊山》、《龙池》等诗,也都是写开元天宝年间之事的。

    白居易、元稹、杜甫、张祜、李义山等诗人的那些作品,那些诗句,用今天老百姓的话说,都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哪儿有伤口偏往哪儿撒盐;用官方语言,则是给伟大时代、英明领袖抹黑,居心不良,用心险恶。匪夷所思的是,所有这些唐朝诗人,没有一个曾经因此受到过任何来自朝廷和评论界的责难与惩罚,毫毛无损。

    洪迈在列举了上述诗人、诗作之后,来了一句画龙点睛的结束语:“今之诗人不敢也。”(见其《容斋续笔》卷二)宋代诗人之所以不敢,是因为不允许,朝廷不允许。不但宋代朝廷不允许,宋代以后的所有朝廷,没有一个是允许的。唐诗之不可企及,其根本原因或许正在这里?

唐诗主情主气势,宋诗主理主议论——宋诗部分

 

宋代诗人约七千余家,今存作品约二十余万首,无论诗人与作品,都是唐诗所不及的,因而宋诗是我国一宗巨大的文学遗产。关于宋诗艺术及其价值的认识,自严羽《沧浪诗话》提出批评以来,即存在很大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则是唐诗与宋诗优劣的评价,其历时之漫长与双方的壁垒之森严,都可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大公案。
一、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首先,北宋的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别。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分,而“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书》)则成为了这批人的共同特征。      
2、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开始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成为风气,这就使得本已官僚化的士大夫们,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分。      
3、再来,随着随唐五代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与发展,自中唐开始的儒学复古运动思潮,在反复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斗争中,从佛学中汲取了大量资料,完成了汉儒章句之学向宋儒性理之学的转变。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促进了儒、释两种思想的调和,所谓“外儒内释”。(亦有“外儒内道”之说)      
4、此外,唐代的那种以浑雅空灵为主要风格的诗作已经达到了及至,如果宋人还沿袭这种风格,则根本无出路可言,这就迫使他们求新求变而不同与唐人,重新走一条不同于唐诗的路出来。而且唐诗的路太宽广了,有些宋人并不满足于对唐诗的修修补补。
二、宋诗的特点
1、首先,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这里所谓的“文”,其实就是指散文,而我们都知道,散文和议论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点——形象性。富有思辩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歌之时,我们就会发现两种情况:一是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作者自己的形象(宋人许多的政治诗、咏史诗)。二是多议论,当它们用比喻来表达时,也就成了充满生动活泼的形象,而并非枯燥的说理。同时又因为时代政治的争辩,和疑经惑古的风气,宋人好议论则更为普遍。
2、其次,以才学为诗。宋诗好用典,这突出表现在以江西诗派为首的诗派群中。宋代诗人多博学之才,他们高层次的文化素养必然会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之中,这也正反映了宋诗的特色。用典其实可以让读者更准确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而用典这一风气的形成与学术、文化的昌盛也是有关系的。
3、再者,讲求理趣。苏轼曾言:“物固是理”(《答俞梏书》),又曰:“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上曾丞相书》)。宋代诗人越来越自觉深入到细腻的哲理思索和人生体验,特别擅长使用日常生活场景抒发哲理,他们将平凡的世俗事件升华为某种人生哲理,从而描写出具有哲理意味的画面。他们认为追求平淡自然,抹去文字表面的色彩,就自然会追寻字面深处包涵的深蕴。
4、最后,总得来说,上述的三个特点并不是自宋朝才开始的,而是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所谓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至少都可以追溯到杜甫。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曾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而对于哲理诗而言,宋朝之前亦已有之。六朝时期的玄言诗,唐代王维的禅理诗,都可以说是纯粹的哲理诗。但都未能真正形成哲理诗的诗风。而是直至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善于不时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出现精警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揭示盛衰交替的客观规律,回味往事所带给人的哲理感受。宋人成功的哲理诗,或称理趣诗,主要是由刘禹锡的这种不脱离意象的哲理诗处发展而来。而如果上溯得更久远些,大致与中国重直觉、重形象的文化心理有关。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即以水寓理。
三、宋诗对唐诗的发展
1、宋诗与唐诗相较,在题材方面是向日常生活范畴上进一步的拓展,在整体的风格上则追求平淡,而在诗歌技巧上是进一步的精致工整(比如说用典、句式音调以奇拗为主,特别是对于对偶的要求,更严于唐人,讲究公切(王安石),讲究自然(陈师道《观月》))。
2、宋诗对于唐诗中个别词句更细致的推敲。如宋人郑毅夫的“一粒不出仓,藏中群鼠肥。”即比唐人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来的简洁。将唐人所“抒发”过的情感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如王维“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就没有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脍炙人口。喜作“翻案语”。典型的如陈彦柔的“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其实这既是对前人之作的用典,也是对前人之作的另一中发展。)
四、以宋人对唐诗的看法看宋诗
1、宋人认为唐诗抒情“浅薄”,故一变而为议论说理。杨慎的《升庵诗话》里说:“唐人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主理,去《三百篇》却远”。唐人,特别是初、盛唐人,在诗学的根本精神上仍然沿袭“缘情绮靡”的路线,只不过更加成熟得体,更加含蓄蕴藉,“缘情绮靡”不但无所谓“性情之正”,也无所谓“止乎礼义”,所以苏辙斥责“唐人工于诗而陋于闻道”。
[缺陷: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提到宋诗的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可见,“点铁成金”实非易事,稍有不慎,就可能变成“点金成铁”,而这也成为了后来一部分宋诗的最大诟病。]
2、宋人不满唐诗的描绘风景、争妍斗巧,故一变而为枯索的“白战”(白战体,又称为禁体或禁体物诗,是相对于体物诗而言的)。宋人往往对唐诗多风云月露之状深致不满与不屑,认为那不过是“后生好风花”,而自己则“老大即厌之”,宋人往往轻视写物,变而为枯淡,为苍老,为议论,被明人转而讥为缺乏“香色流动”的“土木形骸”。清代纪昀也说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
[缺陷:钱钟书先生说“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兴寡”,形象思维上有一定的不足。]
3、宋人不满唐人似已走向“滑熟”的句法与铿锵的格调,他们一变而为拗涩瘦硬。如黄庭坚的诗中常出现拗体,连用三个平声或但个仄声,如黄庭坚在其《寄黄几复》中的“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同时在句法音调上也力求陌生化的美。
4、经过对一些作品内容的比较,宋诗由以下几方面是不够的:一、唐代那些悲壮的边塞诗    二、表现哀怨的闺怨宫怨诗    三、除了陆游,很少写那种缠绵的情诗     总之,从诗的内容丰富上是不能与唐诗相比的。
五、宋诗的地位
1、首先,在诗歌史上,宋诗是在唐诗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色。唐宋诗是诗史上的两座高峰,全唐诗48,000多首,全宋诗有60万到70万首,清诗虽有全宋诗的十倍之多,但只有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而最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分水而流”。
2、但是,宋诗即使再成功也走不出前代的阴影,怎么写也会被与唐诗相对照,认为不可能超越唐诗。唐诗这份辉煌遗产对宋人来说丰富得有些过于沉重和可怕了,它像一座座雄伟的高山矗立在宋人面前,既使宋人为之景仰,又难以逾越。清代蒋士铨在其《忠雅堂诗集·辨诗》中叹曰:“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鲁迅先生也在其《致扬霁云》一文中言明:“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这些都道出了宋人的这种处境。而这些无法超越并非因为宋人的文学才华不及唐人,或宋人的情感不及唐人的丰富,而是“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宋诗在发展已尽的诗体里是很难有新的贡献的,但才高志大的宋人又不甘心总落在唐人后面。因而就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作出种种考虑、种种安排,于是形成了宋诗一系列特点。也因此而招来了很多人的非议,认为宋诗别出心裁,刻意为新。其实说宋诗发展了唐诗,那么发展则必定要求另辟蹊径。许多重大的题材和恰到好处的、最佳的表达方式都已被唐人捷足先登地占领,并使用过了,宋人要想再作,且不完全蹈袭唐人窠臼,也只好另辟蹊径了。
六、对宋诗的评价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已有言明: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
关于对宋诗的评价即自此起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直至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尊唐”与“崇宋”两大派系。大抵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从艺术的角度看,宋诗不少作品缺乏形象性、音乐美,感染力不强,是它的缺点。从文化史的立场上讲,宋诗在唐代诗歌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于顶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为近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榜样,是它的成功之处。
最后
在此我想套用缪彦威先生在《论宋诗》中的话:
      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则平心论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近于宋……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其所以如此者,要在有意无意之间,盖凡文学上卓异之天才,皆有其宏伟之创造力,决不甘徒摹古人,受其笼罩,而每一时代又自有其情趣风习,文学为时代之反映,亦自不能尽同古人也。”
  唐宋诗人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
  兹更进而研讨之。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唐诗以情景为主,亦寓于情景之中,唱叹含蓄……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务求充实密栗,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唐诗深情远韵,一唱三叹之转致,宋诗亦不多觏。故宋诗内容虽增扩,而情味则不及唐人之醇厚,后人或不满意宋诗者以此。
        唐诗技术,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