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校友筹资工作 来源: 杨亮的日志

(2011-12-08 21:57:33)
标签:

捐赠

母校

学校

浙大教育基金会

信息公开

校园

分类: 浙大

当工作重心偏向校友及筹资工作的时候,总想再回头看看基层同学们校友们的态度。至于如何反馈,我想我是有充分地思想准备的,而真的收集到这些年轻校友们的真实反馈的时候,也是五味杂陈,感受颇多。

 

作为一个校友是否给母校捐赠,不是评价一个校友是否热爱母校的标准——我一向这样认为。我也尚未捐赠过。作为一个在杭工作五年以上长期工作薪酬不及3000元的求是学子来说,我很难对自己或者旁人做出超道德水准的要求(今年工资小有提升,会捐的)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妨害我或其他人力所能及地为曾经遇到的任何自己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同学或者校友们提供帮助的行为。每个人毕业后,头十年要忙活工作后十年要忙活家庭,如果这个时候就要求这些年轻校友们从自己的帐户里拿出几元乃至几百元的钱来,对于浙大真的其实也做不了太多的事情,反而可能有过于功利急于求成的可能。

 

但是号召捐赠有没有错?这不是在和国外接轨,即便国外这种方式或渠道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既定模式。就在国内来说,很多高校乃至初中高中,都在网络校友资源,校友捐赠仅仅是众多面向社会募集资源办学的一种形式。我曾以南开大学为例子,这个大学排名并不高,地处北方,学科发展也并不是十分平衡,我想依照我对全国高校尤其是招生达到一定规模的学生的一贯了解,在这样的大学里,也不可能有什么学生们对学校每项工作的全面肯定。即便是如此,他们高达90%的毕业班捐赠率也着实让我吃惊。也许更多的学生仅仅是跟风,也许更多的学生是受制于他们辅导员的宣传号召。(当然,我相信他们面对即将离校的学生也绝对不会下达诸如给辅导员额度指标的愚蠢行为)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有一件事情是不容否认的,即便这些校友这辈子向母校捐赠仅限于这10元钱,但它是一种氛围。它让更多的学弟学妹们看到这些学长学姐们,即便对学校有再多的抱怨,但是当身份从学生变为校友的那一刻,他们就无须抱怨了,因为他们的身份从某种被管理者,瞬间变成了参与者和建设者,你曾经咒骂的,也不再是能够管理和制约你的人,你的任何间接的行为和那些直接的管理者行为,都是在建设这个大学,就在这一瞬间。

 

担任辅导员的时候,做任何的努力和尝试都很难顾及到去思考如何让一个学生变为对母校十分关心的校友这样的工作。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对他们的成长做过多“干涉”?在一个诺大的学校,任何的部门乃至制度,都只关注了学生中的大多数,除了如辅导员这样的少数岗位职能,把精力更多的反向投入在头尾两端的学生。当他打电话给那些考试挂科的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大多数人的回馈母校意识培养有任何鸡毛关系吗?没有。和任何的教育教学科研大多数环节一样,每个学校的教职员工,做好自己份内的本职工作是第一位的,在日常工作中无法顾及和体现更多的东西。一个学校即便运作得再完善,也会留下很多让你拒绝捐款的理由,但是一个人看待和评价你的母校,仅是看中在这片土地上迁怒于你的理由吗?

 

有人说上大学自己支付了学费,没有要求做进一步回报的理由。其实香港中文大学一位负责筹资工作的前辈这样分享其经验,他说做资金募集工作,不要有任何全面的期待或幻想,每个人对大学的态度都相差很大,不要期望让所有人都能够有这样的参与意识或母校情怀。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还是喜欢较真。即便你支付了学费,但是那些学长学姐的工资你支付了吗?你是否会要求你的学弟学妹们向你支付工资呢?是否所有的东西都能够以“学费”来涵盖或衡量?即便没有学长,就没有在大学里的其他方面收益于别人吗?那么你能够说,“学长制度”以及氛围营造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最多只是感激一下帮助过你的学长,而对其他学长学姐没有任何感情乃至于大部分否认吗?

 

校友文化,并不是一个楼宇或者几个认识的人。人在,感情就在,楼在感情就在?完全赋予在物质层面,我觉得虽然也是很多情感的寄托载体,是会长期存在和以显现方式流露的,但依然是较为狭隘。对于历史,应该予以客观的承认,需要尊重历史,但是不能囿于历史。自己当年在学校存在的都不能改变,这样的校友情感可能也有害于学校的发展,不利于早就更多的优秀的青年加入投奔过来以致成为未来校友的一份子,那这些取舍,仅能以己之私情来界定吗?这些既不是医学院的学生,更是在学校已经因为卖掉湖滨而在其他地方得到土地以及其他权益的事情,每每迁怒于此我觉得真的有些不可思议。我始终觉得需要表示理性思考,比如之江(我当年在之江住过一年)的一个小操场,是否值得兑换出来zjg的几百亩土地呢?大学需要经营与运作,大家都不提产业化,但事实上,不经营不算计,不从市、省、国家的大筐里为自己置换出更多的利益,难道想被身边的那么多高校超过么?高校之间的各方面竞争,我觉得在市场经济下更为实际。举个例子,如果责问学校没有提供热水洗澡,我觉得应该,因为这是经办一个学校的基本的保障,全校上下都应该关注这个事情;但如果质问学校为何不提供两人间的洗漱室,我觉得这个要求过于苛刻,如果有足够的资源,让学校把整个三墩镇买下来,每个人一所独立公寓,这样行不行?是否有独立的甚至是免费的公寓在,你就能够因为这些事情感念于学校吗?这种情况不存在,即便存在,我觉得,它也不是一所好的学校。它能够提供的应该不是你四年的非常舒服的环境,而是你未来四十年、六十年中,用以谋生乃至实现自己价值的能力、秉承的态度和理念。

 

无论你们把它归结为五毛文还是爱校文,我只是强调不能挟持于一时的私利来评价或取舍一项学校口号或倡议。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不能是当自己是学生的时候,就反对校友持有回校吃饭的饭卡;当自己是校友的时候就大声呼吁应该为校友返校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便利。当发现食堂师傅工资太低可能会造成服务态度不好,而又不想负担过高的菜价等等.........我们提出的想法很多,看到的不足很多,但一旦自己思考的角度稍微变化一下,尤其是在自己身份或看重的东西变化的时候,又往往会出尔反尔,无视约束条件了。我们这里有大量的老毕业生老校友数据尚未整理,很多陈旧信息没有查对更新,请问,学校应该聘用更多的人手来处理这些枯燥的数据整理工作以优化校友数据管理工作吗?到底是这个事情重要?还是科研或教学工作更重要,钱在投放在哪里?如果学校招聘新人作这个事情,你愿意毕业后应聘这个薪酬让人无法表示任何羡慕的职位吗?如果你作为校友希望学校重视校友工作提升这个工作的薪酬,你如果同时作为在校生愿意看到其他方面的支出减少吗?如果你乐观地估计学校不要雇用或聘任太多人力仅需要志愿者就可以,那么你作为校友愿意让自己的信息被普通学生看到吗?事实上是,很多时候连校内的许多志愿服务活动都不被那些同学们所关注.....

 

学校其他各种方面的决策我不想多说。因为作为教师,大多数情况比一般学生知道的多,看到的多,信息量本身就不一致,除了和熟悉的人聊聊之外,也无须在网上炮制啥言论。什么观点或态度每个人都可能有有所不同,更无法左右的太多事情,过多纠缠更没有意义。但就本职的工作尽心尽力无愧于心我觉得是有足够底气向自己所熟悉或者熟悉自己的朋友们征集意见或者建议。你说搞大规模的校友捐赠,会期望捐赠出来多少座楼宇吗?我并不乐观,其实如果有这种小额的大规模倡议,更多的是旨在重新树立信息,整合资源,提升关注母校的意识。不信可以算一算,每次能够联络上校友并且传递这些信息的周期都是非常漫长的,又怎能对此在实际获得款项额度上有何过分期待?

 

其实浙江大学的校友年度捐赠每年都存在,也有毕业生向母校捐款的情况,甚至如果你直接登陆浙大教育基金会网站(http://www.zuef.zju.edu.cn/web)会发现,在在线捐赠里也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如果你还想了解资金使用情况,浙大教育基金会也有自己相对于学校比较独立的财务系统,所有的收支开销情况都会有帐可查。你们身边的那些命名的大楼、捐赠的各种东西,也都有在册登记。

 

如果未来真的有更多的向校友募集捐款的项目,我想会有明确的使用方向以及如何公开与监督的提示,甚至说为了对接不同活动或项目偏好的捐赠者,每年的项目都可能有变换以对接不同的校友们对捐款方向的期待。如果认为这些公布的资料有不全面或者不合理的地方,我觉得完全可以提出意见来,如果你提出任何捐赠经费管理的要求,甚至说过于细致或彻底的要求,都可以理解,完全可以响应校友们的建议,但如果从根本上,作为一个浙大的毕业生不认同自己的母校的话,那么这些号召和倡议做得再好可能也无济于事。连了解都懒得去了解,又怎能说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呢?

 

之所以作这个调查,本身也是对这个事情较为悲观。某位老校友说过,浙大人的优点是求是,缺点是太求是了。但我无力于改变所有人的观点。每个人的观点需要被尊重,但个别人的非理性情绪尤其是可能就在身边的某些人,我也不会漠视自己做出必要言论的职责与义务。有人只会空喊啥“信息公开”,其实信息完全公开也是不可能的,你希望所有受捐学生的姓名或者学号乃至更多信息出现在公告中吗?你怎么会知道有没有个别的捐赠者本人强烈要求不被宣传公告出去以免遭受到社会压力或者被其他一些机构“盯”上呢?这是一句简单的“信息公开”,能够阐述得全面吗?甚至前几天还有人说:凡是属于真理的东西都不需要长篇大论。这话听上去多么优美而漂亮,这不废话吗?说的是轻巧,这个“信息公开”的标准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又怎能仓促地给出目前的信息不够公开的结论呢?某些记者写一些漂亮的稿子是为了绩效工资,作为学生或者校友没有这个压力却又怎么不多想想再随之鼓噪呢?写少了是“sf”,写多了是“太长不看”,这些基于个人信息素养的事情,难道也要归结到其他人或者组织的身上吗?


我觉得,一切校友捐赠都是以自愿捐赠为核心,不需要有任何的压力,相信只要任何人有向母校捐赠的意愿,无论是任何规模和形式的捐赠意愿,学校的教育基金会都会尊重并履行捐款者的意愿,妥善地宣传发动,认真地监管和使用资金,将这些意愿变为现实。我也不需要在这方面获取什么显著业绩,理论上我在08年4月就拥有升入和现在一样职级的资格,同时平时更多接触的也不是面向校友的小额筹资工作,仅仅是怀着一颗原辅导员的痕迹做的一个简单调研。

 

你是校友,我也是校友。无论是否认可,这早已是几乎无法改变的事实。



~~~~~~~~~~~~~~~~~~~~~~~~~~~~~~~~~~~~~~

围脖:http://t.sina.com.cn/zhedawangshi

浙大往事:http://blog.sina.com.cn/zjus

商战明:http://blog.sina.com.cn/shangzhanming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