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分类: 教育

中国父母向来有“望子成龙”的情结,而这种情结又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光宗耀祖”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将教育变成了一种攀比。他们在乎的是孩子是否上名校,而不是孩子是否适合上名校。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成为了父母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他们过的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父母希望他们过的人生。

中国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的确很愿意付出,然而与他们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相对比,这种付出不是一种伟大,而不过是一种势利。

最近,两件事再次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都表现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即使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

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

读不读博士?读完博士什么感觉?一起看一下过来人的感悟吧:

1、我更愿意把博士学位看作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有一番滋味,只能自己体会。

2、至于很多人谈到的和导师的关系,我觉得自己首先要做个诚实,正值,上进的人,和谁相处都不难,何况自己的导师呢。当然多交流很重要,特别是很多导师学生很多,公差繁多,要相互理解(生活上的事情最好别烦劳导师)。自己主动很重要。平时能帮导师省钱则省,这样的话用有限的钱就可以做更多的事了。

3对于SCI, 有人说它是Stupid Chinese Idea,有人说它是科学界的圣经,我想如果你发了一些所谓的SCI后,你怎么说都可以,但你一篇SCI都没有,说什么都不靠谱。至少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可以代替的标准。

4、大量阅读文献,把读文献养成一种习惯,读完后问文自己,别人做了什么,发现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清楚了,那文献算是没有白读了。很多科研的想法都来源于文献,同时要争取各种参加会议的机会,国际会议的机会更是不能错过(

标签:

杂谈

某达人说: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复杂,但认真一想,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刺激,基本上就这么点事.70亿人,看透这一点的,还是有些.可看透又能怎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的高速发展,卷起了恐怖的人性.我们都深陷汪洋..随着岁月的积累,我体会了人性最深处的艰难与无奈, 我越来越平静了..这是绝望的必然结果.万幸的是,我的生命依然积极向上! 我要在创造中去消灭死!我要在创造中拥抱你们,我要形而上的最高潮体验. 敬请关注:一个上海工作室,一群非凡的创造者!   于思南路.上海

 

(2014-05-08 22:25)
标签:

杂谈

经过了又一圈信息量极大的旅行,我又回到了上海. 然后就是一个瞬间的不断出现:我真的去听了秦腔吗?我真的飞跃了秦岭吗?我真的回到了拉萨吗?我真的再一次翻过了喜马拉雅山吗?我真的又听到加德满都的风铃声吗? 是的,是真的。 因为我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反差,那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上海与到处都是吃亏上当的脸的加德满都的对比.那是看似鲜花,却处处陷阱的上海与到处坑坑洼洼,心里却特别踏实的加德满都的对比. 我思念那串加德满都的风铃,他在我心底挥之不去..

 

巴菲特的人生财富课


 去电脑城淘碟,老板递过来一张dvd的盘:《巴菲特&盖茨:Go Back to School》。老板说:国内看不到这样的节目。封面上,巴菲特穿着火红色的衬衣,一头银发。他的右手边,是穿着哈佛大学T恤的比尔。

 这是一个2005年的特别节目,是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去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工商管理学院的一次和学生的交流会。巴菲特在这所学校里,曾获得了自己的学士学位。

 节目的形式是:由学生提问,然后,巴菲特和盖茨一一回答。其间,巴菲特妙语连珠,精彩绝伦。简单、诙谐的话语间,传递出人生的大智慧。

 在中国,提到巴菲特,人们都知道他是“股神”。很多人都关心他如何选股,如何下注,似乎很少知道他如何思考,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当你崇拜一个人,而你又不了解他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神话他。或者巴望着神话破灭。

 去年,我还记得有一阵,巴菲特抛中石油后,不少人奔走相告说:股神失算了。 

 看过这个对话节目后,我突然想起乌龟大师说的一句话:从来没有什么意外。我做了一些摘要和笔记,给大家分享一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