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z[竺奖获得者谢丹写给新生的话]“早”做计划,“早”去尝试

(2010-12-25 19:55:23)
标签:

竺可桢

求是园

飞鹰

浙大

感觉到

文化

分类: 经典转载
“早”做计划,“早”去尝试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07级 谢丹 xiedwill@163.com

纲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甘于平凡,追求卓越
早做计划,早去尝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记得林肯的最后一张牌(“Abe Lincoln's Last Card”)的漫画, 只要还有最后一张牌,他是不会认输的。人生正如打牌,取决于有多少好牌以及出牌的技巧,所以在出牌之前我要努力去获得一手好牌。进大学之初,浙大竺可桢校长让我们想想两个问题,一是到浙大来做什么,二是将来做什么样的人。从短期来看,从本科生的角度来看,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本科毕业后是国内读研、出国留学还是工作等,是做学术研究(Research)、做工程(Engineering)还是创业等?从当前来看,一两年后要选什么样的主修专业和辅修?为了将来做你想做的人,到浙大来应该来做什么呢?竺校长的两个问题可以从很高的层次来理解,也可以把它落实到我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中去。
我见过很多大学前期很“优秀”的人,这些人给我的就是天龙八部里面“扫地僧”的感觉,延续了高中的那种忘我的学习精神,没有什么明确的追求、少与人交流但是实力超群。结果大学三年下来,这些人逐渐沦为平庸,完全没有了当时的“犀利”,对于他们,我从一开始的敬佩到现在的深感惋惜。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评价大学的好坏不应该只看产出,而应该看产出/输入,即学生从大学入学到毕业的增值,我认为这个标准更合理。以此类推,学生在大学到底有多成功,应该看学生在这几年内思想上的提升、能力的增强。
由于我高考成绩优异,很幸运地,被推荐参与浙江大学的新生奖学金项目——飞鹰训练营。这次经历很震撼,我不仅接触到了更优秀的同学,更新鲜有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当我走出训练营的时候,我已然从一个稚气未脱的高三大男生蜕变成了一个思路开阔、已满怀信心准备扬帆起航的浙大人!在这里,我开始看到差距,我深深地感觉到我的思想水平不是一般的低,十多年的应试教育让我只知道学习,不知道学习之外的世界。那时的我,充满了求知欲,几乎不放过任何我不明白的问题。飞鹰训练营是分成12人一队,第一天的上午和下午以及晚上就安排了满满的“体力型”的团队竞赛活动比如“搭人塔”等,我就很疑惑地问我们的队友为什么要把这些体力型的室外竞赛活动都安排在第一天来做而后面几天的时间则是“脑力型”的室内活动,当时队长认为因为这样的活动更能增强我们的团队凝聚力,让一群素不相识的新生变成同进退的好兄弟姐妹,我恍然大悟。古人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是有道理的,所以在大学里多与人交流是有裨益的。 飞鹰之后,我已经开始出离了高中时的那种无知。
大一时,我遍历大学里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涉足多个领域。我对我在大学的基础的定位就是成绩要足够好,我认为成绩至少是能证明两点,第一证明这个人快速学习能力强,可以把事情做好的;第二点能说明这个人态度认真,有责任感。由于大学里信息量大,我的这两点在我身上的其它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各类讲座是我获得信息的一个很高效的渠道,大一时几乎所有我知道的讲座我必不错过,当初为了能听李开复老师的讲座我前一天提前三个小时去排队拿票,第二天提前三个小时排队准备入场,每次讲座我都记载了详细的时间、地点、主讲人、主要内容以及心得,讲座之后我经常跑过去和演讲嘉宾继续讨论些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这样我大一一年下来记了厚厚的一个本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平时随身带个小本子和笔记备忘的习惯),我的视野渐渐开阔。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一场杭州飞来风险投资公司的创始人以自己经历为例谈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一是投胎、二是联姻、三是靠自己努力,而我坚定地选择了第三种。“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我的第一步就是凭借强烈的未知欲,学习吸收各种思想。尽管如此,我的自信程度仍然低于我的实际水平,却也因此而保持着更快的步伐。

讲座的收获来自各类已有所成的“大家”,这远远无法满足我对于知识与思想的渴求。就这样,出于对这样一种同龄人中的优秀人才的交流的向往,我抱着尽力一试的心态就报名了,终于,我近一年在各方面的努力所取得的扎实的学习能力、不凡的见识得到了认可,被选拔加入到工程教育高级班这样一个全校顶级的工科的教育平台。在这样一个“竺奖专业户”的荣誉班级里,感觉到巨大的来自同龄人的压力。正如有人说一个人的知识有如一个圆,知道得越多,圆的半径越大,发现圆外的世界就越大,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如果说飞鹰是我在大学里在幸偶然进入的一个优秀团体,那么进入工高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工高这个“牛棚”中的良师益友是我一生的财富,也是在这里,我看到我的未来,首先是学术带动技术攻坚、到达国际领先,最终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成产品,走到市场中去。如果说飞鹰是我在大学的第一次飞跃,进入工高班则是我的第二次飞跃。工高班出国氛围很浓,从此也奠定了我准备海外留学的基础。
而现在,出国交流成了我的第三次飞跃,这趟出国交流我是只身来到加拿大这个学校的,这个过程让我锻炼了不少。
我丝毫不怀疑浙江大学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进入浙江大学就充分肯定了同学的学习能力。但是优秀的思想素质却不见得人人都有,而这一点正是我至今感觉提高最大的地方,从入学时候的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无知到现在的愈发感觉到自己的无知。而那些没有仔细思考问题的同学,没有目标、虚度大好时光的同学,到毕业季的时候就开始感觉到无力,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开始浮现,悔之晚矣。因此,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在大学阶段荣誉等身,竺可桢奖学金、何志均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公益之星”等,不过这些只是我真正收获之外的额外收获。真正的收获来自于我对于专业、对于生活的真正体验,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茅塞顿开的时候。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一路考试考上来的典型中国学生,我在大学之初对于电脑游戏有着强烈的排斥。不过大学之后,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开始意识到做软件产业只把技术做强是不够的,第一重要的是软件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当今电脑游戏产业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电脑游戏是我后来所接触过的计算机图形学的一大支柱产业,足可见其重要性),比如Wii这种让用户感觉身临其境的游戏大受欢迎,意味着游戏产业还需要长足的发展。而要理解用户的需求就要深入到用户中去,于是我就花了些时间来理解游戏产业。我通过亲身体验一些当时流行的国产的和国际的大型游戏,并详细了解他们背后的开发历史,开始消除对电脑游戏的介蒂,也认为中国的国产游戏产业还相当不成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曾经报名申请加入一个浙江大学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联合主办的校际活动的举办团队。当时,我的笔试顺利通过,但是当面试到来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英语相比起其他同学实在是差劲,不过坚持着参加完了面试。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我的优势在哪里。“也许我的优势就是比别人经验少,会犯更多的错误,从而学到更多的东西”,另外,我告诉自己“大学的犯错成本很低,永远不要害怕在大学犯错,犯错至少代表你经历过纠结,在纠结中顿悟便是一种成长!”这之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我的英语问题,于是我大二寒假放弃回家过年的机会独自一人跑到北京去上新东方,但是后来进展并不顺利,不过我越挫越勇,我在接下来的一年连续考了4次托福,终于解决了这个英语问题,现在我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交流,英语已经不再是困扰我的问题了。
大二快要结束的时候,上一届的微软校园大使找到我,希望我能继任下一届的微软校园大使,我很乐意的答应了,接下来和微软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校园大使一起聚过餐,聊过以后作为大使要做的工作,并且得知微软接下来会给我打电话。于是我以为微软接下来是要和我沟通接下来大使的工作,对于这个电话并没有准备,没有去表现自己的优势,相反,表现得像同事在聊工作计划。结果,我竟然被拒了,真是乐极生悲。原因不是我的水平不够做这样一个大使,而是我误会了这个电话面试的意图,没有很好的表现自己的优势。我发现有些看似板上钉钉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可靠,还需要仔细确认,以免“大意失荆州”。这之后,我做事情开始谨慎起来。
除了在非学术领域上的挫败,在学术领域也是高低起伏。大二参加校数学建模竞赛,做的是优化的问题,凭借着我的计算机背景,与队友们强大数学背景的密切合作,提出了一个非常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校数模竞赛一等奖,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乐极生悲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从校赛的一等奖跌到国赛的参赛奖,结果之差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比如其中的编程问题,由于我熟练的C++编程技能,竞赛过程中的编程问题都由我解决,C++编程在我校赛的时候尚能取得很好的结果,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属于突出级别的。但是经过几个月的竞赛准备,我并没有很好地去学习MATLAB等其它比较专业的数学工具,在国赛的时候,这样的劣势开始凸显出来,C++在科学计算方面比MATLAB有天然的劣势,代码量大,而且可用的数学库不如MATLAB方便。我在竞赛中同时用到的Excel编程,虽然方便,不过由于复杂的计算公式使得计算速度很慢。后来我更加觉得MATLAB在数学领域的用途如此的强大而且方便,“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因此我开始走出对已掌握技术的沉迷,消除对于陌生工具的抗拒,去掌握一些如MATLAB这类的新知识等。
我的大学不是一帆风顺、一路高歌,相反,我经历了很多的低谷。大众的焦点通常在成功上,而失败往往被忽视,甚至于有些人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在这里我开始感叹前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高明。


甘于平凡,追求卓越
早做计划,早去尝试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知道有竺奖,然而那时的心态是竺奖离我很遥远,与我无关的,因为那些竺奖获得者都太牛了。刚进来大学的时候,对于学习的目标是拿奖学金,没想到连续三年排专业第一。当初没想到能进工高班,结果事实如此。我一直保持一个理念“甘于平凡,追求卓越”,期望值不太高,但是努力程度远远超过达到我期望所需要的努力,以致于结果经常超过期望值。于是大学几年下来,信心不断增强,目标也越来越高。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大学里很多看起来的小事,就是这样的很多的一小步,才累积成一大步。
有了学业作为物质基础,有了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我于是活跃在各种社团活动上,我同时被青素、校学生会、院团学联同时录取,考虑到精力有限最终选择关系最近的院团学联,组织参观实验室、学术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后来还号召一群志同道合的浙大校友成立IBM技术俱乐部。我对于学生社团的理解在整个大学的过程中也在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偏执地认为我要么不加入,要加入就要多花些时间做些实事、把事情做好,因此不打算涉及多个组织;到后来的理解社团不只是做事,“人”才是更重要的,因为在优秀的学生组织里有很多聪明的脑袋,通过互相分享的方式,开放自己的思维是很极其有利的,而且这里的很多朋友都将是大学里值得回味的记忆。在优秀的社团中不只学会如何把事情做好,更学会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沟通交流。当毕业的时候,不只是怀念自己曾经在求是园做过些什么,更怀念曾经在求是园和这么多优秀的人一起学习、工作过。
在很多大一大二的小事的积累上,我大二暑假开始加入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经历。这是一段改变我对以后看法的经历,我不再满足于如何能编好程序,做一个好的程序员,将目标不局限在做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而应该去做更多有创新性的工作,要寻求的是学术上的突破。而结合在工高的课程、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以及自己的思考,我意识到学术上的突破不是终点,尤其在计算机领域,很多时候是工业推动学术,这样的突破应该尽快地转化成技术,开发成产品。
我认为仅仅只有我一个人做好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与同龄人交流,我还要去帮助学弟学妹们,打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主动地去做最好的自己。机会说来就来,我出任软件工程0802班学长组组长,在新生第一年经常与他们沟通,他们中后来人才辈出,我很欣慰。类似的机会也发生在工高班,我成为了08级工高人的学长,帮助他们更好地在工高这个平台上活跃。
如果说这些机会是有前例的,那么我的“回访母校”则是没有前例的。由于深感家乡中学学生对于大学的不了解,想起我当年填写志愿时信息的缺乏,我在和我北大的同学交流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回母校,和学弟学妹去交流下我们作为学长的心得。不过进展并不顺利,中学的有些老师甚至认为这样的讲座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这样的讲座影响了学生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以及会使学生从学习上分心。大二暑假尝试与中学老师沟通希望给中学的学弟学妹们交流一次没有得到支持;大三寒假再次找到校领导,但是起初支持度并不高。我于是组织了浙大北大清华的校友提前跑到学校和学校领导面对面交流了一两个小时,分析了当前高三学生的现状,消除了老师认为我们的目的是来做宣传的误解,最终说服老师,获得大力支持,在我中学最大的三四百人的大会议室里讲“高考并不是高中的结束”,重点讲了我对填志愿的看法,讲座全场爆满,反响强烈,至今与一些学弟学妹们保持很好的联系。
看一个人有多成功,不该看他从社会获得什么,而该看他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我告诉自己,进入浙大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自从我背负上“浙大人”这三个字的时候,就注定要扛起这个民族交给浙大的重任!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这些人手中!



 

~~~~~~~~~~~~~~~~~~~~~~~~~~~~~~~~~~~~~~

浙大往事:http://blog.sina.com.cn/zjus

围脖:http://t.sina.com.cn/zhedawangshi

商战明:http://blog.sina.com.cn/shangzhanming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