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景叫仙洋

标签:
福安溪尾最美乡村文化旅游 |
又是周末的一天,几位老战友相约到福安溪尾沿海走走。车行于下邳、溪邳、钱塘,一路上见识了“旧貌换新颜”。车过坎下,沿着镇区西北山路盘旋而上。随着海拔的抬升,车窗外少了平地空坪,多了峰峦沟壑。虽然冬日万物收藏“生机潜伏”,但没有了高高下下树叶的遮掩,山海风光却也难得明朗。即便是天气寒冷,仍然有些闲不住的村民在山边劳作。因此,静谧的山水田园也显得生动。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车在山间蜿蜒绕行约8公里,便来到一处海拔500多米的岔路口。往山腰折转,拐进崖前石牌坊。“万山环翠是处云岑疑紫府,一涧衔溟天边烟嶼似蓬莱。”赏读仙洋山门上的这幅对联,给人最大的感受便是:悠闲自在、富有寓意。据了解,在闽东的方言里,“洋”意即“盆地”或“丘陵”地带。仙洋,顾名思义,这个“丘陵”“盆地”便是仙人栖居的地方。据仙洋村战友刘成英介绍,清朝乾隆六年,赛岐苏洋刘时九南寻宝地择此肇基。因村口有两块石头如仙人脚印,就取村名:仙洋。尔后,宋姓见此处宜居,便从溪尾洋头迁居这里仁家宅;张姓始祖也从溪尾过洋迁居于此。仙洋村东接松罗及盐田港湾,北依溪柄,西临湾坞,南望三都澳官井洋,由仙洋、仁家宅两自然村组成。全村188户688人口,刘、宋、张三族世代和睦相处。岁月沧桑,仙洋村曾一度易名“新洋”,2016年又得以恢复原名。
循道入山门,行数百米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设计感十足的观景台。驻足这视野通透、眼界开阔的高处,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有的则是“情满于山”的感怀。举目四望,远山如黛,云海翻涌,宛如旖旎的仙境;平视影影绰绰的峰峦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近悦远来,连绵起伏的群山,轮廓分明,尽收眼底。凭栏临风,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印象……无怪乎,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寄兴题词:“游目骋怀” (语出自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寓意游人随心观赏胜景,尽情舒展胸怀。徜徉观景台,仰望崖壁上“远瞩”“南国胜景”等摩崖石刻,有感于我国文教界名儒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云上仙洋”,已经成为溪尾一道风景线。赵朴初、游寿等书法界名人与仙洋结缘留下的墨宝,有着不同的文化意义,期待将来可成为惠及仙洋旅游的独特景致。
隔着观景台小广场,是一座镶嵌崖边的纪念馆。这座投入120多万元建设的仙洋老区纪念馆,陈列着革命先烈们的遗物,记载着革命志士的丰功伟绩。上世纪三十年代,仙洋村是乡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飞、曾志等曾在这里留下革命的足迹。全村共计有125人参加革命组织活动,其中赤卫队48人,参加红军的9人,刘泽亮、宋嫩弟、刘润弟、张祥华等4人被评为革命烈士。该村系省定老区基点村、省定扶贫村,借助红色的历史沉淀,已成为打造“老区红村”新引擎。这里还是仙洋文化陈列馆,涉猎“昼出耕田夜织麻”等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传承至今的民间手工技艺和文物,亦成为见证农耕社会发展历程的活标本,让非遗绽放更绚丽光彩。






游目骋怀寻仙境,高瞻远瞩绘美景。在溪尾寻仙问美,“仙”在何处?仙就在“荡胸生层云,陶然已忘形”的清新之中;仙就在最美乡村的山水格局之中。生态好,环境美,攸关人民福祉和永续发展。仙洋的美,不仅美得自然、美得独特,而更美在民生获得感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