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安象环:盐碱地崛起葡萄村

(2018-07-20 08:21:40)
标签:

葡萄生态种植

微营销

丰收的喜悦

http://s11/mw690/001HkP5Ozy7maKuDSdQ9a&690
          赛岐万亩葡萄园

716日,福安葡萄物流中心冷运专线正式启运。今年,我们迎合市场需求,福安葡萄24小时省内配送到户,48小时从产地可直达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福建果之道供应链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北有吐鲁番,南有闽福安。目前福安已拥有葡萄种植面积7万亩,产量8.5万吨,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产量最多、品种最优、科技水平最高的葡萄生产基地,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誉为“南国葡萄之乡” 。小小一粒葡萄,成就了年产值9.5亿元产业,涉及18个乡镇156个村,4.7万户19.3万人。

茫茫荒滩变身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之一,用了34时间,探索出一套盐碱地绿化的有效方法。盐碱地如何变葡萄园一颗葡萄如何甜了万家?正是葡萄的上市高峰期,我来到素有“葡萄之村”美誉的赛岐镇象环村一探究竟。

  http://s9/mw690/001HkP5Ozy7mrBfCEnS48&690

象环村果农在装车外运葡萄。

http://s5/mw690/001HkP5Ozy7maKAZ1Sk44&690

http://s10/mw690/001HkP5Ozy7mrB7JBmp29&690
http://s10/mw690/001HkP5Ozy7mrBabIpj39&690
亩产葡萄1000多公斤,每亩纯收入达1万多元
http://s4/mw690/001HkP5Ozy7maKCWWu783&690
http://s7/mw690/001HkP5Ozy7mcwhsA9E16&690
葡萄熟了  等你来摘
http://s16/mw690/001HkP5Ozy7v85pjS8vbf&690

 

碱滩上葡萄梦

象环位于赛江之滨,北依金钟山,距离赛岐镇不到2公里。象环村下辖长岗、流水坑、兰茂里等几个自然村,全村6303180人。象环是一个有涵养的古村庄,相传北宋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三峰陈氏始祖汉唐公官出巡经政和里途经茗源时夜宿得一梦,梦见仙人指点鳌峰山下有一福地。次日上鳌峰山观察,果见其地盘旋幽雅,山水环抱,天然奇秀,赞叹“鳌峰胜境,天然奇山,九龙醮水之局,五叶莲花之状,得之必荫子孙,繁衍而富贵也”。因此,肇基福地有如大象卧水而居,故得其名“象环”。

象环距闽省海岸线最长的三沙湾只有30千米,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让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葱葱。尤其是宋以后,随着北方南迁汉族的不断增加,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沿岸的围垦造田,蕴藏着丰富的涂资源。涂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我国现存的五大盐碱地按照其盐碱属性可分为两大部分,盐含量过高的地质土壤为盐地,碱含量过高的地质土壤为碱地。赛江之滨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涂盐碱地能种啥?上世纪80年代初,象环村的陈玉章,购置了一辆货车跑起了运输,开始了天南地北的闯荡生涯。他经常从山东烟台捎带些葡萄鲜果回来给亲朋好友品尝,但由于路途遥远,经过一个星期的旅途颠簸,葡萄往往面目全非。“要是象环涂也能种上葡萄那就好了。”陈玉章在遗憾之余,萌生了“回村种葡萄!”的念头。早在1984年,象环村陈玉章、陈盛发、陈绍奇、陈位现四位农民开始试种葡萄时,不少专家认为,南方高温潮湿气候,病害严重,不适合栽培葡萄。陈玉章等四位普通农民却不信邪,毅然从省农科院引回巨峰葡萄苗,种在6亩盐碱地里,从而冲破“福安不宜种植葡萄”的理论禁区,成就了一个生态实践的创举。提起丰盈亮泽的葡萄串,陈玉章感叹: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家乡的美好梦想。地上种葡萄,象环人梦想成真了!

http://s14/mw690/001HkP5Ozy7v85rM8ot1d&690

“禁地”崛起葡萄

以前,这里到处都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经过土壤改造好了,尽量选择耐海风海雾、对土壤适应性广的葡萄品种。象环果农利用天然资源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迈出了北方水果南方安家的笫一步。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果农在科技人员导下严格遵守水盐运动的规律进行科学操作。水下去盐下去,水上来盐上来。春秋易返盐的季节,他们会主动灌溉或者进行绿地覆盖,避免返盐引发的葡萄死亡。经过5探索盐碱地绿化有效方法的试种,巨峰葡萄以适应性强、品质佳等优点,脱颖而出象环村土壤盐分高,富含矿物质,可帮助葡萄排酸,加上土壤微量元素多、日照充足等因素和科学的种植,使葡萄具有极佳品质,可以推广种植当地采取边示范、边推广的办法,以赛岐镇象环村为中心,群众就近购苗、就近观摩取经,学习栽培技术。

http://s7/mw690/001HkP5Ozy7mb64daaG96&690
http://s7/mw690/001HkP5Ozy7mb65EfKSa6&690
http://s4/mw690/001HkP5Ozy7mb68dsS7a3&690

一晃眼,葡萄架桩宛如雨后春笋,在福安拔地而起。市政府因势利导,以连续三年每年财政补贴60万元、新植面积30004500亩的鼓励政策,拉开了全市科学推广巨峰葡萄的热潮。市里组织实施了“福安葡萄产业化关键配套技术研究”项目,绿色、生态、保鲜、无公害,这一组满含“绿意”的标准被确定下来,采取现有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攻关研究,取得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在向国家工商局注册“福安巨峰”产地证明商标的同时,先后成立了市葡萄协会和葡萄主产区的乡镇葡萄分会及10个农村专业葡萄协会,建立起包装、保鲜、运销相配套的葡萄产后服务体系和覆盖本省和珠江三角洲、粤东地区的营销网点和信息网络。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优质葡萄擂台赛上,福安市选送的欧亚葡萄品种“高千穗”获得金奖。20075月,福安市成功承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邀请大江南北从事葡萄科研、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220多位专家、学者,到福安召开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恳谈会。20086月,经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专家组评审,赛岐葡萄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同年,福安巨峰葡萄基地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基地”称号。近几年来,福安大力推广钢构大棚、葡萄套袋、避雨栽培技术,葡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 2013年底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尤其通过推广套袋等生态技术,使所产葡萄颜值更高,获得全国优质果评比金奖。很显然,这里的果农己从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

“远看玛瑙紫溜溜,近看珍珠圆溜溜,采摘一串水溜溜,品尝一口甜滋滋。”这段顺口溜说的,就是颇受人们青睐的象环葡萄。葡萄园经历冬风春雨,繁枝绿叶接晴空,枝头垂挂一串串玛瑙似的果实,宛如璀璨夺目的珍珠,镶嵌在这片生机蓬勃的土地上。畦畦葡萄园,满架垂挂一粒粒润如珠玉的果实,惹得人垂涎欲滴。葡萄示范园区,全面推广葡萄避雨设施栽培和农业“五新”集成技术,基本实现农田标准化、道路网格化、环境园林化,成为市民休闲、避暑、观光、科普、采摘的乐园。象环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葡萄,绿树掩映中盖起一幢幢红砖新楼,过上富裕小康生活。这里果农呵呵地说: “媳妇‘挂’在葡萄枝上”,生动形象地说出了种葡萄带给象环人幸福生活。

生态葡萄植入“互联网基因”

716日,“玛莉亚”过境后阳光明媚。赛岐葡萄情镇,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偌大一个紫色的海。相较于其他地区的葡萄,赛岐的葡萄转色时间早,所以能抢占先机上市。水果种植讲究“标准化”。经过20多年的葡萄种植,果农许光华早就有一套标准化种植的经验,“每亩地控制1800斤到2000斤的产量,葡萄糖度控制在17%20%,单串葡萄数量是3545粒,单粒葡萄重量是1113克。”这些精准的数据,正是赛岐果农标准化种植的考量依据。

http://s2/mw690/001HkP5Ozy7maKKPWal71&690
       葡萄已经进入转色期,丰收指日可待。

黄子文是许光华合作多年的“老伙计”,两人分工明确,许光华负责“往外跑”,黄子文负责“往里钻”。“葡萄种植不是闭门造车,要摸清市场需求,要学习对手长处。”从2000年开始,许光华就跟着全国葡萄种植的风向“跑”,哪里有新技术,哪里种植新品种,哪里的葡萄市场好,他都了然于胸。

   继承首吃螃蟹的胆识,方能打破一亩三分地” 的思维定式;依靠勇涉险滩的精神“往外跑”配合“往里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源恒合作社种植基地,有50亩地是种植葡萄“二季果”,所谓“二季果”,指的是一年结2次果的葡萄。这“二季果”是2003年许光华外出考察时听一位台湾客商介绍的品种。心思活络的许光华认为,二季果冬天上市,正是新鲜葡萄稀缺的时候,突破这个技术难关,赛岐葡萄将打开一个新局面。

  葡萄生态种植是根本。夏天的嫩芽要遮阳降温,冬天转色期要加温保暖,挂果期不能太长……从2004年开始琢磨种下一亩“试验田”,到如今的50亩,“二季果”逐渐成为合作社里的新支柱。

  成功种植了“二季果”后,许光华和黄子文并没有把技术“藏着掖着”,而是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与周边果农共享,参与种植技术分享讲座,在他们看来,“福安葡萄是个大品牌,只有人人都做好,福安葡萄产业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千穗紫色,万串葡萄。如今行走在象环葡萄村,你会发现硕果盈枝是这里最好的装饰。目前,象环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当地果农主动求变,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建立网络销售平台,为生态葡萄植入“互联网基因”。通过网上订单加快递,每天葡萄销售量达20多吨,实现从“枝头”到“舌尖”24小时直达。在象环村中的全省首个村级葡萄博物馆大厅,笔者遇到了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陈莉瑾。这位当地抢先尝到“互联网+”甜头的“葡萄妹”向我们介绍,她家大棚种植6亩巨峰葡萄,主要通过众多论坛和网站发布信息,招揽全国各地的购买者,每天葡萄销售量达2吨。无独有偶,四年前嫁到村里的林珠莲,也学着将自家的葡萄放到朋友圈里卖。“客户群扩大了,每天销售200多箱。”林珠莲说。生态葡萄撞上微营销,如今,象环几乎家家户户利用微信卖葡萄,收获生态福利。

正值葡萄采摘高峰期,象环村葡萄园里,果农们正忙着采摘一串串硕大的葡萄果实,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村支书陈友峰感慨地说:把盐碱地“种”成智慧葡萄园,生态是最大的资源优势。生态做好了,就是‘绿色银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