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何以能纳入“四书”---读《中庸》感悟:吴占夫
(2023-08-31 17:47:15)
标签:
美丽沧州群艺荟萃狮城老翁 |
分类: 书香沧州 |
《中庸》何以能纳入“四书”
《中庸》为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著作。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南宋理学家朱熹对《中庸》非常重视,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我曾多次思考:《中庸》破格升级,纳入“四书”,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考的必读书,其原因是什么?反复揣摩,感悟点滴:
一 、中庸之道是历代国人思想的最高境界
《中庸》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而孟子又学于子思。所以,《中庸》和《孟子》基本观点大体相同。因此,后代人尊称子思为“述圣”。
《中庸》的思想核心是中庸。中庸是哲学,不是宗教。中庸本于《易经》,强调无地的发展与化育。可见中庸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而不是以神为本的宗教。
中庸是和合文化的哲学升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和合文化的特点就是多样的包容,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天地间万物的生生不息。中庸所体现的正是这些事物过程中的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合律的和谐。
中庸、中道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由青铜器向铁器发展时代的哲学。其主导思想,在古希腊被视为最高美德,在佛教被视为最高真理。而中庸的提出要早于二者一百多年。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一些人所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三达德”: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这些理论,至今有益。
《中庸》的主导思想融入古人,提高了古人品位;融入当时社会,促进了当时社会发展。
第一, 《中庸》在认识理论上,实现了“两过渡”:即由问神向问人过度;由直观经验向逻辑抽象过渡。
第二,中庸在社会领域,适应了“三转变”:一是家族制向家庭制转变;二是分封制向集权制转变;三是传亲向传贤转变。
第三,推动了“一结合”:即分散的一家一户小生产与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相结合。
第四,促进了“两分离”:一是思想家与政治家相对分离;二是议政与行政的相对分离。“两分离”,明朗化了在封建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统一,突显了宰相在调解皇帝与万民关系中的中庸作用。宰相作用的正确发挥是封建王朝稳定兴旺的重要原因之一。千古名相魏征则是宰相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与唐太宗共同造就了唐初盛世——贞观之治。
第五,倡导自我教育,造福人类。。两千多年前没有学校,是自我教育。《中庸》第一章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三、 《中庸》指导国人两千四百年 至今续延
《中庸》是古代贤圣从万事万物中总结出来的古典真理,是古代人类的行动指南。自古以来,以“中庸之道”治国、理政、处事、交友等典故,枚不胜数。
唐朝重臣郭子仪的儿媳与儿子在家中吵架,因为儿媳是当朝公主,平时骄横跋扈,郭子仪的儿子一怒之下就对她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是我爹爹不愿意做皇帝,你才成今天的公主!公主一听,立即把这作为一条天大的欺君罪状告诉了皇帝。但皇帝“中庸”之“宽容”,微微一笑,说,确实如此,没有郭子仪我今天做不了皇帝。国事家事不能混为一谈,小两口顶嘴,说句赌气的话,不能往“欺君”上拉。皇帝高明。本来因家事争吵,也不可以说出“犯上”的话,但是考虑到郭子仪的身份和重要的影响,皇帝还是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度,既不损害自己的尊严,又不让国家失去一位重臣。最后,皇上拿出了自己的诚意,坦率地承认自己有今天,郭丞相功不可没。这看起来好像皇帝吃了一点亏,其实却是平息了大的朝廷动荡。郭子仪也因此一直诚惶诚恐,连称自己“死罪”。从此,郭家再也无人敢说这样的赌气话了。
鲁国有一项政策规定:如果有鲁国人在外国做奴隶,无论是谁,肯出钱把这个奴隶赎回自己的祖国,那么这笔钱由政府报销。出钱的人只要有收据,就可以到鲁国政府领取费用。这个政策很好,执行起来也很得力。许多在外面做奴隶的鲁国人就是因为这项政策得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返回家园。有一次,子贡出外,赎回了一个鲁国奴隶。子贡是一个有钱人,他出于慷慨的心情,就把收据撕掉了,表示自己不贪图这笔钱,不去领政府的报销费用。当时很多人都为子贡叫好。可是子贡回来对孔子一说,孔子立即生气地指责他说:“子贡,你做错了。”子贡很奇怪,自己不要这笔钱,怎么还错了呢?孔子说:“你是不需要这笔钱,可是你考虑过其他人的想法吗?你这样一做,人们就会想,哦,赎回奴隶,还不要政府的钱,这才是道德的榜样,这个高度谁能达到?你这种榜样,只能让想去赎奴隶的人望而却步,怕背上贪财的名声。”果然,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人们觉得做不到子贡那样,所以出去赎奴隶的人越来越少了。子贡知道了,非常后悔。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一样,都要在一个平衡的轨道上运行,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既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更不要过度。
当时,有一对夫妻,自己烧酒自己卖,以此谋生。丈夫为人真诚,烧制的酒好,人称“小茅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酒店生意兴隆,常常供不应求。看到生意如此之好,夫妻俩决定再添置一台烧酒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酒的产量,早日致富。这天,丈夫外出购买设备,临行之前,把酒店的事都交给了妻子,叮嘱妻子一定要善待每一位顾客,诚实经营,不要与顾客发生争吵。几天以后,丈夫外出归来。妻子一见丈夫,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神秘兮兮地说:“这几天,我可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诀,像你那样永远发不了财。”丈夫一脸愕然,不解地说:“做生意靠的是信誉,咱家烧的酒好,卖的量足,价钱合理,所以大伙才愿意买咱家的酒,除此还能有什么秘诀?”妻子听后,用手指着丈夫的头,自作聪明地说:“你这榆木脑袋,现在谁还像你这样做生意?你知道吗?这几天我赚的钱比过去一个月挣的还多。秘诀就是,我往酒里兑了水。”丈夫听完惊愕不已,他没想到,妻子竟然往酒里兑水。丈夫内心忐忑不安,他感到自己的酒店招牌已经岌岌可危了。果然,“酒里兑水”的事还是被顾客发现了,酒店的生意日渐冷清,后来就不得不关门停业了。
1906年,学者辜鸿铭把《中庸》翻译到了西方,立即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轰动。西方根据《中庸》的中心思想,将此书名翻译成英语是“对人生最普遍的指导”。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么,就用《中庸》,先普遍地指导指导我们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