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城“仁义坑”的传说
吴占夫
在沧州老城区小南门东南,清真北大寺西北面有一片洼地,现已改建成一片居民住宅区。可是谁知道,这片洼地原来是一片水波荡漾的大坑,这坑原名叫“杨家坑”
。“杨家坑”自古有之,因为坑内有很多乌龟,大的如盆,小的如碗,坑内乌龟数量成千上万。坑边居住的百姓认为乌龟是有灵性之物,所以定下规矩:一,不许下坑捕捉乌龟;二,不得往坑内投放异物,以免伤害乌龟;三,有剩菜剩饭倒入坑内饲养乌龟。在这三条规定之下,坑里的乌龟繁殖数量越来越多,几百年来居民与乌龟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沧州城内外有水坑数十个,每年夏天几乎都发生孩子溺亡的情况,唯独“杨家坑”年年孩子下水洗澡,都有灵龟相助,从来没有一孩溺亡情况发生。
曾在清朝咸丰年间,有几位在沧州经商的外地客商得知“杨家坑”里乌龟数量众多,且个头硕大,就动了邪念。他们盘算如果把这些乌龟偷偷捕捞上来,雇用货船运到南方卖到茶肆酒楼,肯定能大赚一笔钱。拿定主意后,他们几个人经常趁着晚上没人的时候,来到杨家坑边转悠,探查情况。杨家坑旁边住着一户姓刘的卖炸油条住户,每天早晨天不亮的时候就起来和面做油条,一连几天,他发现有几个人鬼鬼祟祟的在“杨家坑”旁边转悠,就觉得他们肯定是不安好心,于是他大声喝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几个外地人本来心怀鬼胎,听到有人审问,心里慌张,也不答言扭头奔跑,一口气儿跑回了旅社。
卖油条的人怀疑这几个人可能要为非作歹,于是将此事禀告了州官。州管派了几个差役巡查了几个晚上,没发现什么异常情况,也就不再巡查了。
几个外地人躲藏了几天,觉得一切风平浪静之后。便实行发财梦想。他们从南方调集了几艘货船,雇佣了二十几人充当劳工。准备在六月初六的晚上,趁着人们熟睡的时候,到“杨家坑”捕捞乌龟,并连夜装船,天明起程运往南方。
这一天,州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精神矍铄,气度非凡。他满脸带笑对州官行礼道:“恳请大人在六月初六晚上派重兵把守杨家坑到运河之间的道路,我们全家老小不胜感激,来日定当回报。”
梦醒之后,州官觉得很蹊跷。再过两天就是六月初六,他觉得梦境中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六月初六这天黄昏时分,县官派出士兵,在“杨家坑”到运河之间的路两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严防死守,气氛森然。老百姓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站在官兵后面观望。几个外地人看到这种场面,以为自己的计划暴露,吓得赶忙收拾东西落荒而逃。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渐渐褪去,夜色很快笼罩了沧州城。士兵们点燃了火把,将“杨家坑”通往运河的路照得通明。这时“杨家坑”水面上开始泛起白色的水花,大大小小的乌龟都浮出水面,它们在水面上追逐着,嬉戏着,整个池塘好像一鼎沸腾的大锅,水花四溅,热闹非凡。官兵和老百姓们都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过来,人们争相观看这奇特的景象。
过了半个小时,水面渐渐平静下来。很多观望的人正要离开时,一只硕大的乌龟浮出了水面,他伸长了脖子,观望了一下四周的情况。然后慢悠悠的向坑边儿游来。这是一只龟龄足有几百年的乌龟,身长有一米还多。老百姓们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乌龟,都安静下来,屏息凝神看着老龟的一举一动。老龟率先爬上岸。沿着土路径直向运河爬去,他身后跟随着成百上千大小不一的乌龟,它们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的乌龟队伍。乌龟们慢慢的向运河爬行,并不时地向路旁的百姓和官兵们回望。老百姓们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些乌龟要离开“杨家坑”向别处迁徒。祖祖辈辈守护了几百年的乌龟,今天要离开沧州了。老百姓们万分不舍,他们纷纷的跑回家,拿来干粮和青菜簇拥到运河边,将手中的食物投给河中的乌龟,运河两岸挤满了送别的百姓。河里的乌龟也仿佛有了灵性,它们游到河边,伸长脖子依依不舍的望着河岸两旁的人们。
午夜时分,仿佛接到什么号令似的,成百上千的乌龟,转头向北方慢慢游去,它们一边游一边回头,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沧州,水面上恢复了一片平静。
据老前辈的人们讲:这些乌龟后来沿运河北上,在青县定居了几年后,又沿子牙河进入渤海。经海路辗转迁徙,到了黑龙江省的黑河定居。黑河有一段水域,滩险弯多,风高浪急。不少行驶的船只在此翻船,造成伤亡事故。可令人惊奇的是,凡是经过此处的沧州船只,不管多大的风浪都能安然渡过。船上的人总能看到风浪里有大小不等的乌龟在船帮两侧出没护航。人们发现这个秘密后,过往的客船总要捎带一个沧州人渡河,也能平安划过,无一伤亡。人们都传说,这些乌龟是感念沧州人曾经对它们的仁义,使它们几百年来免受伤害,它们也以自己的仁义之举回报沧州人。
消息传到北京城,清朝皇帝感念沧州县官冶理有方,崇尚仁义。便下令提拨沧州县官做了更高职位官员,并向当年把守“杨家坑”的士兵奖赏银两。
“杨家坑”也因为这个仁义的故事,改名为“仁义坑”。神龟有灵,恪守仁义。兽犹如此,人以何堪!仁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值得人们千秋万代传承和弘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