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功臣马之贞
——《京沧情》2022年第3期总第31期公开发表
文稿:吴占夫
沧州名人植物园名人马之贞铜质塑像
马之贞,字和之。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祖居沧州。他的父亲马希言,“以武节将军兼汶上商酒使,爱汶阳风土,因家焉”(康熙《汶上县志》卷六《人物》),才开始落户山东省汶上县。马之贞自幼聪明过人,饶智善辨,青春时就常常关切国计民生,有时扬眉阔论,一座倾服。马之贞为官后,历任泗汶转运使、工部员外郎、都水少监等职。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马之贞主持勘察规划并开凿了会通河及其配套工程,从而真正使得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会通河是京杭大运河地形高差最大的一段。马之贞通过水源工程、水道节制闸群,成功实现了多条河流的水源调配和水道水源的控制。可以说,会通河水道和水源工程规划,以及水资源调度和管理,代表了在没有机械动力的时代,中国大运河工程师最卓越的技术成就。有专家称赞会通河上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其科技含量和重要性不亚于举世闻名的四川都江堰。
大运河贯通势在必行
有人会问:“大运河已从隋朝开凿通航,
岂有再‘贯通’之理?”其实,这里有个情况多人不知。古运河由隋开皇四年开凿,到大业六年竣工通航,用时二十六年。因为隋唐首都在长安(今西安),所以运河西坻长安,南至余杭,北达琢郡,全长两千余公里。这样河道流程图形,中部成为以洛阳为轴心,一条向东北延伸,一条向东南延伸,运河图形就出现一个扇面辐射的水运网。
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经累年岁月冲刷淤积,淮河流域河道严重泥沙堵塞,中部扇面段多年停舟。元代初期,运输实际情况是:1,浙江漕粮沿运河往北入淮河。2,在淮安由淮河转入黄河逆水向西北航行,达到中滦镇(河南封丘)。3,在中滦镇卸船装车,转为陆运,到达河南浚县淇门,再装船航行,入御河,运达直沽(今天津)。4,由天津沿白沙河运至通州。5,在通州卸船装车,陆运至大都(今北京)。如此水路相交,反复装卸,费时费力,迂回曲折,运行不畅。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颜看到江南水运便利发达,主张北方也应多开槽运。于是上书曰:“今南北混一,宜疏浚河渠,令四海之水相通,远方朝贡京师者,皆由此致达,诚万世之利。”丞相上书,引起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视。于是,忽必烈颁旨治理大运河,责成水利部门筹划。
马之贞开凿会通河
元世祖忽必烈曾派都水监、水利专家郭守敬南下河北、山东,察寻江淮到大都的河道。郭守敬途中巧遇乡土水利专家马之贞。马之贞向郭守敬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大意是:古运河西坻长安,原因是隋朝首都在长安,运河要为首都服务,所以出现以洛阳为轴心的扇面水运状,致使运河淤堵断航。如今是元朝,首都在大都(北京)。新的治理方案要为元朝大都服务,应切掉中途大三角水运状,将大运河改为南北直航,运程短而畅;淮河段河道缺乏水源,可开通汶水、泗水,补济新河道用水。马之贞的治理方案得到郭守敬的赞许,并认为马之贞是水利人才。郭守敬把马之贞的运河治理方案呈报朝廷。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寿张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相继建议,在济州河的北头起,至御河间开凿,马之贞十分高兴,因为与他设想有相同之处。中书省按照朝廷旨意,请求马之贞随同前往细察。马之贞欣然受命,不辞劳苦,亲临现场,“按视地势,商度工用,于是图绘可开之状”。马之贞把勘察的新开运河的线路绘成图,上呈朝廷,并将所需工程费用一并上报。元世祖忽必烈看后大喜,封马之贞任泗汶转运使,决定立即开凿新运河。于是派遣礼部尚书张孔礼、兵部尚书李处巽与马之贞共同主持管理开挖新运河之事。朝廷又拨款150万缗(铜钱千文为一缗)、米400万石、盐5万斤供开新河之用。、从临近郡县征调民工三万开挖新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正月动工。南起淮安,经宿迁、济宁,至达临清,通连御河。当年六月主干河道竣工,共开凿河道265里,元世祖钦赐名谓“会通河”。为解决大运河水源,将泗、汶二水引入新开运河,又经安民山之西南,引梁山泺水之水注入新开运河。新开运河因南北水位高低落差90尺,需要调节水位,节制水源,保证运河的正常通航。于是,马之贞以后的几年里,在会通河修建闸坝31座,逐步调整完善会通河的航运功能,保证了漕运畅通。
元世祖忽必烈还采纳了马之贞的建议,撤销济州漕运司,由江淮都漕运司管辖会通河漕运。朝廷颁旨,任命马之贞为江淮都漕运司副使。马之贞尽职尽责,时常督役,维修安山闸、兖州闸等,并派专人守护,确保会通河漕运顺畅。
从此确定,之前的大运河叫隋唐大运河,本次开凿后的大运河叫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综合称呼。
贯通运河功载千秋
马之贞开凿督修会通河,实现了大运河南北贯通直航,筑就了中国南北大动脉,巩固了元朝的政权。
国家南北贯通,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加强漕运管理,满足运河沿线水利应用,给人民带来实惠,受到百姓称赞。
治河过程中取得诸多科技成就,如设置斗门、多级建闸堰等科学治运方法,为后人留下宝贵经验,至今乃用。
促进了国家文化南北大交流,继承并发展了民族文化,树立起一座水利文物的丰碑,功载千秋。
继承和发展了运河文化,使大运河文化成为沧州文化的六大文脉之一。
(作者简介:吴占夫,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老年文学社副社长、沧州夕阳红读书会副会长、沧州国学研究会会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