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
一个是孔子
一个是王阳明
半个是曾国藩
读史笔记:
夕阳红读书会 吴占夫
圣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圣人的境界是广精博微,无所不通,明白四达,洞透万有。圣人都代表着各个领域的最高境界,不愧为人类的先贤。作为大智者,他们的足迹将被后来人一直追随,他们的思想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已经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将发扬光大。
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1-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所有的思想家中,他的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传播最广泛的一个。
他是第一个提出: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理念的思想家。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其重要的思想是在去世之后才得到重视的,作为圣人之一的孔子便是其中的一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ou)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李耳,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duo)”,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 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岁。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
可能,不了解王阳明的朋友们肯定会问,为何第二位圣人不是亚圣孟子?其实,王阳明先生成功创建了心学。他也是军事家和思想家,提出了伟大的“知行合一”学说。他创立了心学的学派,是圣人三不朽中的立德。
王阳明创立良知学说,明确提出“人人皆可成圣人”,要求人们“振作精神,自作主宰”,使人从屈从于圣人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他创立“心学”,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开堂讲学,拥有两万多名弟子。
其心学思想流传至今,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 曾国藩 (半个圣人)
单单和上面的圣人比较起来,曾国藩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他当官确实是没问题,官场上有着比较高的地位,也让清王朝更加繁荣。但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位政客,也有一些缺点,所以不能算是完全的圣人,只能说“半个”了。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
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为何他被称“半个圣人”呢?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至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曾国藩,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程颢 朱熹)理学推崇备至。
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后来组建起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地主武装团练——湘军。咸丰四年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出省作战,为清政府收复失地。
为了强化镇压力量,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
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次年攻占安庆,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
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
在办理天津教案中有误,受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
曾国藩信奉:言缓,性柔,德厚。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何谓“圣人”:“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和“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人。
《左传.孙豹》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虽久不废,流芳百世。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说:修道修德很有成就的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没有私心和私欲,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
所以,圣人的高尚境界是我们修道修德人学习的榜样。修道修德
不要局限于说,要去做,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圣人,就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无私的人,而且敢于承认和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哪怕外间有多大的阻力都不退缩。
圣人,需要有一个超乎常人的胸襟和觉悟。把眼光放到更长远的远古未来,更无垠的宇宙。
圣人,是哲学由内化到外化的“内圣外王”的人格,其哲学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理想人格。
圣人,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想世界。
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圣人,总结起来就是:“才德全尽、合于仁义、顺应万物、大道无形。”做到“立德、言言、立行”三不朽。
然而,曾国藩就是近乎这样的人,故称“半个圣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