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川楼遐想---作者:韩书运---转发:沧州夕阳红读书会副会长吴占夫

(2022-11-13 10:00:21)
标签:

美丽沧州

群艺荟萃

狮城老翁

分类: 书香沧州

          南川楼遐想

                作者:韩书运

        转发:沧州夕阳红读书会副会长 吴占夫

 

    地名、物名往往是历史的见证与写照,也尘封着曾经的人物与事件的很多信息。随着时光流逝,岁月更替,物成昨,人亦非,少了原来本真,多了些许遐想与推测。沧州南川楼就是这样一个容易引起遐想的地名、物名。

    何谓南川?登沧州古城南眺,平畴沃野,一马平川。运河如舞动的彩带,蜿蜒流淌。两岸杨柳依依,田园稼穑,沿河村落质朴自然,朝霞中鸡鸣犬吠,夕阳下袅袅炊烟。运河中舳舻相接,帆樯林立。南城墙下,津渡熙攘,码头繁忙。这视野之内就是南川。

    河岸有一馆所,因了地名叫南川楼。早在嘉靖十一年前或毁于雷电火灾,或毁于刘六、刘七兵乱。直到嘉靖十一年夏天,长芦盐运使郭五常主持重建的南川楼竣工。南川楼是当时沧州城外第一高楼,有鹤立鸡群之显赫。此楼功用除办理盐运手续之外,成了官员会晤消遣,盐商吃住娱乐的场所,很像盐官、盐商的专用会所。

    此楼的格局与规模和著名的衙、署、府第、官邸相比,算不上气派,却牵动着帝国神经。出入南川楼的人,都是为了一样东西——盐。现在人看来盐只不过是厨房里的调味品,岂不知从汉武帝时期桑弘羊管理国家财政开始,无一例外地由国家强制专营。自此,盐和国家兴衰有了直接联系,“天下之赋,盐利居半”。长芦盐在海盐中的地位仅次于淮盐,不但供华北辽阔地区食用,也为国库输送着白花花的银子。可想,盐官郭五常重建南川楼也就有了重大意义。

    历代盐官都是肥差。手中有盐引,还有强硬的执法权。在盐税变为公帑的同时,巧立名目截留一点也不足为奇,更何况盐商们的孝敬是理所当然。盐官们坐在华丽的轿子里,颤悠悠,美滋滋,前呼后拥,只想着怎样得到上峰的喜欢与庇护,从不为银子的事情发愁。

    其实,贪官、清官并不在于职权,而在于人品。宋代盐城就出了几个好盐官。晏殊委以重任来到盐城任盐仓监。勤于职守,两袖清风,干练果敢,盐税连年增加。盐城一任,建立书院,亲自讲学,传道解惑,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不朽佳句,后来进京当了宰相。接替晏殊的是吕夷简,他就是曾经乞讨后来考中状元,并写下不朽篇章《寒窑赋》的吕蒙正的侄子。做盐仓监数年,把盐民、盐商和市场管理的井井有条,并在滩涂之地自己出资种上耐盐碱的枯枝牡丹,深得百姓爱戴。进京后三次拜相,载入史册。接替吕夷简的是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范仲淹。当他看到两个前任和牡丹后,写下了“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用前任鞭策自己。为防止海潮漫滩,影响生产,筑起近四百里海堤,后人称“范公堤”,范仲淹从盐城离任后才三十七岁,之后也成了名垂青史的宰相。

    南川楼出入最多的是趋利而来的盐商。长芦盐运使麾下惠及沧州有作为的盐商,搜肠刮肚也说不出一二。也许是明清以来沧州盐业在济南与天津的夹缝之间,一度长芦盐司与山东盐司合并,之后长芦盐运使司迁往天津。这期间淮盐司却出现了很多大盐商,借助长江、淮河、运河之便,扬州成了全国最大的盐集散地。大盐商聚集扬州,数以百计。清朝中期最出名的是黄至筠。喜欢去扬州旅游的人都去过瘦西湖,又不得不去个园。个园是中国四大明园之一。黄至筠为修个园花去六百万两银子,可谓挥金如土。他吃的鸡蛋一两银子一个,喂养母鸡的饲料用人参等名贵药材。有了钱就手眼通天,花钱买了个“两淮盐运使”的大官,实现了由盐商到高官的华丽转身,成了名副其实官商一体的大富豪。晚年的黄至筠注重自身修养,喜好琴棋书画。他的个园成了文人雅士的俱乐部,对后来出现扬州八怪有滋养之功。

盐商们并非都和黄至筠一样,有了钱就树大自直。有些盐商暴发户只能算是附庸风雅。明朝比郭五常任盐运使早几十年,有个盐商发来大财,纳青楼女子为妾,女子年轻貌美,国色天香,穿衣打扮喜欢素淡。盐商请到了弘治年状元钱福为其妾题诗。钱福颇有调侃意味题诗:淡罗衫子淡罗裙,淡扫娥眉淡点唇。可惜一身都是淡,如何嫁了卖盐人?那盐商还沾沾自喜,与人炫耀。

    纵观历史,最不能小视的是盐商。他们走南闯北,视野开阔,实力雄厚,挑起事端也会搅得天昏地暗。王仙芝、黄巢几个盐商举起反唐大旗,让近三百年的大唐社稷坍塌。这次起义失败之后,又是一个盐商钱镠渔翁得利,趁机扩充势力,建立吴越国,成了开国国君。一个盐商把国家治理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但治国有方,治家更是独树一帜,留下的《颜氏家训》,一千多年来,历朝历代人才辈出,远的不说,只是现代就有钱学森、钱三强、钱基博、钱钟书、钱其琛……几十位名人大家。

    并非所有盐商都能赚的盆满钵满,也有亏掉血本被逼揭竿而起者。元末盐商张士诚就是一例。盐官贪腐,张士诚要从盐官手里高价购买盐引,又要高利贷筹集资金,往往是“春贷秋偿,盐不抵息,终年辛劳,不得温饱。”无奈之下,张氏四兄弟连同十几个要好的“哥们”凭借十八根扁担打出一片天地,几年之后建立政权,自称吴王。后投靠元廷,之后被朱元璋所俘,在南京自缢。弹指一挥间,人们逐渐把张士诚忘记,但张士诚的谋士比他更有影响力。谋士极力劝阻张士诚投元,张士诚不听劝阻,谋士拂袖而去。刘伯温邀请他不出,朱元璋召唤他不从,一头扎进书屋,他就是写出了不朽之作《水浒传》的施耐庵。

    郭五常修建的南川楼成了盐官、盐商的乐园。有人在这里当官,有人在这里发财,有人在这里逍遥行乐,而支撑南川楼歌舞升平的却是苦难盐民。盐民也叫“灶户”或“盐丁”,他们是没有资格来到南川楼的,来到这里都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沾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真正创造财富的盐民不能享受财富。盐民出身的诗人吴嘉纪写过一首《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盐民在烈火前偷闲一刻,感觉比烈日下乘凉还舒服。郭五常郭大人还是体察民情的,做为盐官,虽然不能改变盐民命运,还是从内心同情盐民,仅此一点也难能可贵。他写过一首《悯盐丁》:煎盐苦,煎盐苦,濒海风霜恒弗雨。赤卤茫茫草尽枯,灶底无柴空积卤。借贷无计生计疏,十家村落逃亡五。晒盐苦,晒盐苦,水涨潮翻滩没股。雪花点散不成珠,池面平铺尽泥土。商执支牒吏敲门,私负公输竟何补。儿女呜咽夜不饮,翁妪憔悴衣褴褛。古来水旱伤三农,谁知盐农同此楚。其实,盐工的苦难远不止这些,恶略的劳作条件早早毁掉他们的身体。一年皮肤呈黑褐色,两年头发焦枯,三五年后腿曲背弓。“晒盐之场深而盐沉,凡取盐者冬夏皆裸,阴寒下中,往往痊痺。故煎盐之户多盲目,烁之火也;晒盐之户多破骨,柔于咸也。”盐民无缘见识南川楼,甚至没有听说过南川楼,他们的一生只能在严寒酷暑中饱尝盐的味道:他们流出的汗是咸的,流出的泪是咸的,流出的血也是咸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那是普遍理想,而不是普遍现实。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还是可以做的到的。郭五常大人作为一个封建官员,在盐运使任上留下一座南川楼,一首《悯盐丁》诗也不枉为盐官一任了。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