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观园潇湘馆

标签:
大观园旅游上海杂谈 |
分类: 上海 |

潇湘馆位于大观园的东南部,为林黛玉住所,建筑面积543平方米。从月洞门入内,墙上刻有“降珠草庐”四个金字,旁种松,竹,梅。

正门门庭题匾“潇湘馆”,拱门上大书“潇湘馆”三字,不知出自何家手笔。字体浑厚圆润,柔无筋骨,可能暗喻宅主的性格?只觉得与黛玉风骨南辕北辙,仅仅表现了黛玉的外在形象:娴静好比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





这是竹子的世界,整个建筑都掩隐在丛林竹之中。作者用斑竹比喻林黛玉,象征着她的品格,绿叶不凋,竹风玉立,枝叶婆娑。








横匾“有凤来仪”,是宝玉题字的,出典为《尚书·益稗》,为“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这时隐蔽的音响里也奏出了“箫韶之曲”,从院隅的芭蕉树中流水般的古筝响彻院落。这是宝玉献给黛玉的天簌,不知黛玉的芳魂是否也萦绕其间?黛玉的卧室与书房是相通的,一生与诗书相伴,不求玉堂金马登高第,惟求高山流水遇知音。一架黛玉朝夕相伴的古筝上积满了尘垢,除却耳畔淙淙的筝声之外,让人不禁唏嘘“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好似记得旧版《石头记》里,黛玉执意欲将潇湘馆内的卧室及书房命名为“绛珠草庐”,以示脱俗素心,余便默诵书中的《哭花阴诗》:“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闱。呜咽一声尤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以此诗为挈领,让自我意识顺着青砖铺就的小径或甬道,跨过高高的门槛,度入潇湘馆宅主林黛玉的闺阁之梦.


潇湘馆后院中几千枝青竹象征着黛玉“不羡群芳”的高洁胸襟。在翠竹摇曳,修篁映掩的清幽中,的确蘊含着红学建筑家的曲笔,从建筑学意义上突出黛玉孤标质朴的性格。曲径通幽处,数楹亭阁边,青竹傲然,无惧风刀霜剑;绝不奴颜婢膝,也无须浓妆艳抹,这就是黛玉性格的非凡之处。“斑竹一枝千滴泪”,引申着潇湘含情存汗青,这是多么形象的黛玉写照!










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如片片蝴蝶火中化。问紫鹃,妹妹的瑶琴今何在,琴弦已断你休提它。问紫鹃,妹妹的花锄今何在,花锄虽在谁葬花。




惜别潇湘馆,凄绝的葬花词又在院内哀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料峭何须宿雨添,春竹凝露沁香檐。不禁碧塌清凉意,更有晨风动幕帘。